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传统的大众文化语境中,女性话语遭遇到男权和世俗欲望的双重冲击与压抑,边缘化情绪性体验愈加强烈,凸显了男权社会中女性文化与道德的困境,暗示出对两性和谐文化理想的企盼。本文通过对戴·赫·劳伦斯《逾矩的罪人》中女性话语的矛盾表达解读,深入分析和理解小说中海伦娜作为传统社会下女性命运的不幸和痛苦。从而由衷地表达对传统社会下女性困境的同情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熊辉 《重庆师专学报》2005,4(5):106-107
诗歌边缘化的提出并不符合文学性立场,所谓的边缘化其实是诗歌地位的正常化和诗歌创作语境的自由化;诗歌的发展现状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决定了诗歌不可能边缘化,边缘化的提出反映了部分人对话语权利和社会地位的留恋。  相似文献   

3.
英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红王妃》通过历史取材,“重述”边缘话语。她挖掘处于边缘地位的历史人物被掩埋的话语,展示众多受压迫女性的心灵史,揭示女性受男权社会支配的历史生存本质。她以边缘话语质疑主流意识形态,在颠覆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解构了“大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把作为“他者”的女性从历史舞台的边缘推向中心,体现了她消解旧历史主义中心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等待野蛮人》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思韦尔·库切的作品之一。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揭示作品中所体现的男性主体性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压迫,以及女性被赋予的静默、边缘化形象。从女性主义的阅读视角看,女性的静默、边缘化一方面体现了女性的被动与地位缺失状况,另一方面也潜伏着颠覆性的力量,等待爆发。  相似文献   

5.
解读《草本爱情》,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在当下大众文化语境中,女性话语遭遇到男权和世俗欲望的双重冲击与压抑,边缘化情绪性体验愈加强烈,凸显了当下女性文化与道德的困境,暗示出对双性和谐文化理想的企盼,表现了作家对女性生存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与对女性命运走向的真诚关怀.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性”话语处于边缘化、缺席状态,在“男女平等”的宏大叙事的长期覆盖下,性别差异被彻底抹杀,女性作家处于失声状态。从“人的觉醒”到“女性觉醒”再到“身体写作”,20世纪以来,中国的女性作家们在历史的启示和当今世界女性主义理论的召唤下,对女性自身价值追求和角色定位作出了可贵的精神突破。  相似文献   

7.
女性文学研究是一个庞杂的课题,《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一书是在普泛意义的女性内涵文学研究基础上展开的,并侧重从历史语境、文化语境,从作家的生存体验、个性品质中发掘属于女性作家个体的独特性,而非强调男、女的性别对立,来凸显现代女性作家的历史地位、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8.
女性哥特式批评以哥特式文本中的性政治为批评对象,批判了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对女性地位的边缘化及对女性的压迫与埋没,从而瓦解了哥特式中的符号意义。从女性哥特式批评的视角解读金庸武侠文本中女性奇侠的宿命,可以发现“江湖”是男性侠客的江湖,女性侠客们始终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女侠们被边缘化、被贬至为一个“他者”的地位,甚至难逃被封禁的命运。女性奇侠的宿命背后昭示的是性政治及话语与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南非的社会背景,展示了南非社会黑人与白人的身份地位的重大改变,发现在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白人被边缘化,而黑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白人文,匕处于支配地位的美国社会中,被边缘化的美国华裔文化努力寻求自身位置,倡导在多元化的背景中构建自我的身份定位.以汤亭亭为代表的华裔作家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担当起了表达华裔种群心理诉求的重任,打破了原有的文学创作传统,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存,确立了华裔种群文化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苔丝和驹子,是西方作家哈代和东方作家川端康成笔下美丽绝伦的女主人公。然而“美丽”背后却能触觉到沉重的“悲伤”,苔丝走向犯罪,驹子奔忙于徒劳,充分显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伤害——边缘化的社会地位,爱情的误区,男性的双重标准以及主体意识被损毁。所以,女性必须走出自己“一半”的残破心态,使女性主体意识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家王安忆从自觉的女性意识出发,重新讲述历史,反思历史,试图颠覆男性话语中心的统治,从而揭示出女性在历史中依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凸现她们被男性中心话语所遮蔽的被压抑、被漠视、被剥夺的真实的内心生存感受。并希望唤醒女性的独立意识,建立男女两性之间平等交流、尊重差别、互为补充、和谐共生的新型的健康关系,从而使人类发展实现最终的自由和谐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3.
翟永明的诗歌从关注女性命运开始,揭示了女性生存的命运和本质,以自白式的诗歌话语淋漓地表达情感。而后,诗人逐渐转变自己的话语方式。"超越"是翟永明的关键词,从表达女性意识到将个体经验与历史、现实语境相结合,诗人走向了更为宽阔的诗歌表达领域,在诗歌话语的转变与超越中,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解读康拉德中篇小说《黑暗的心》。通过分析马洛话语下的女性形象,在父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或者被边缘化。作品中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折射出作者康拉德受父权思想的影响,在性别的建构和人物的塑造问题上,塑造了二元对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5.
周琼 《文教资料》2012,(34):85-87
90年代以来的新历史小说以边缘化的叙事姿态对历史进行个人化和民间化叙述:崇尚个体现实,重构历史;越过时光对话,复调交响;挖掘边缘人物,表意焦虑。立足民间立场、悬置政治话语、展开边缘叙事,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生死场》中,纠缠了两种声音——作为一个大的时代语境下的具有国民、阶级、阶层身份的社会人的声音与作为遭遇人生种种磨难的女性而发出的女性声音,两种声音互相碰撞、抵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代主流话语对女性边缘话语的挤压,以及萧红这样的女性作家对主流时代话语的突围。  相似文献   

17.
《上海宝贝》和《遗情书》两部作品中身体话语的使用,是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的产物。从女性批评的角度看是女性意识的突显。两个作家以女性写作的姿态,用极端的藐视和暴露来彰显作为女人的个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男性中心社会现实语境/阳性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解构,我们的女性话语以歇斯底里、偏执、激愤的情感哭诉着女性所经历的痛苦、压抑、扭曲、分裂等的悲剧命运和抗争,尤其是渲泄了女性经验/价值在现存语境中所处的次文本/边缘话语地位的抗争,从而悲壮地击打着传统的审美范式。应该说,我们的女性诗歌一直处于这种女性话语的前沿;而早期的女性诗歌当以舒婷的《致橡树》为典范,所以深入地探讨该诗的性别特征对于分析当前方兴未艾的女性话语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个世纪80年代系统的中国女性批评与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时间,其间,以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和阐释中国女性作家作品成为一种主流。虽然西方理论曾经打开了女性研究的视野,并且多有洞见,但是,基于整体西方女性生存经验和历史语境的女性话语并不可能穷尽中国女性生存和写作的真相,遮蔽和盲视也不可避免。在此意义上,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是20世纪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历史和文学对于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的叙事,在这种文化语境中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和建构。文章即以清末民初思想历史层面的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话语——"英雌"话语的建构为背景,来探讨此期柳亚子文学创作中的"英雌"想象拟构,阐明这些作品在认同思想历史的"英雌"话语时,又是如何丰富和参与建构"英雌"话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