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刘淇《助字辨略》的引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特色和不足两个方面对《助字辨略》的引据情况作了分析,其特色有:一、捃拾众书助字而不限于经传,详赡博洽而不流于芜杂。二、依据丰富语料,得出科学结论。三、列举大量异文材料,比勘训释虚词用法。四、收集方言语词,以方言求义。五、采摭众人之成说,以证虚词之用法。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助字辨略》的引据特色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2.
《助字辨略》的中古汉语虚词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字辨略》收集了中古时期口语较多的作品中的有关材料,运用多种训释方法,第一次大规模地研究了中古汉语虚词并诠释了一批六朝特有或习见的虚词,结论大多精当可信,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虚词中,多义虚词是意义复杂用法多变的一部分,是古汉语虚词研究的难点。因此,历代研究古汉语虚词著作如卢以纬的《语助》、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都把它们作为重点难点来详加解释,对古汉语虚词研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他们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两个共同的不足之处,这就是:(1)把一个个多义虚词不同发展阶段的意义当作完全没有联系的意义来并列陈述,而没有揭示各项意义的内在联系,指出多义虚词词义变化的规律;(2)在概括多义虚词  相似文献   

4.
李诗景 《语文知识》2013,(1):104-106
清初袁仁林的《虚字说》是"古典型的虚词研究"阶段辞气式研究的代表作。异于《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虚字说》在释词方法上带有浓厚的文论学、修辞学色彩。袁氏采用精彩生动的训释语言,密切联系修辞效果和语境对虚词进行训释。《虚字说》既是一本古汉语虚词专著,也可视为一部从虚词的角度论述修辞的修辞学专著。  相似文献   

5.
《助字辨略》虚字再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淇在<助字辨略>自序中将助字分为三十个类别,对虚词的研究意义重大,但是现代汉语发展到今天,虚词的分类与刘淇还是有一定的分歧的,刘淇这三十类,在今天看来,有的严格上说还只能算是修辞、词的用法或方言等方面,而不能算是一类词,论文就刘淇的分类为基础,分析哪些与现代汉语的分类一致,哪些是不一致的,并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助字辨略》、《经传释词》比较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都是古代研究汉语虚词的专著,它们在学术上各有所长。本文从两书的体例、撰著的出发点和目的、语法思想、虚词研究的方法、引据以及不足等五个方面对二者做了一个粗略的比较, 以便于大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两部专著。  相似文献   

7.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虚词一乖,判于燕越”。虚词所表现出的内容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情,虚灵而又不可或缺。换句话说,细细体察虚词则可能是体悟作者性情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8.
褚红  古敬恒 《现代语文》2009,(12):137-139
清初刘淇所著的《助字辨略》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对此后的虚词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后世历代学者多从虚词、语法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评述,而很少言及其方言词语方面的贡献。本文试就其所收的九则方言词语做初步考释,以期引起大家对此书方言学方面价值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虚词,顾名思义,是语言中没有实在意义的一类词。但认为虚词可有可无,可此可彼,那就不对了。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由此可见,虚词在语言实践中,自有其独特的作用,是不能须臾或缺的。经  相似文献   

10.
清人刘淇所著的《助字辨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在古代汉语虚词研究史上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因而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成果丰硕。本文试从研究内容的角度,从七个方面对此进行梳理和综述,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清人刘淇《助字辨略》广泛集中古时期口语词较多的作品中的有关材料,运用多种训释方法,第一次大规模地研究了中古汉语虚词并诠释了一批六朝特有或习见的虚词,结论大多精当可信,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其崭新的学术视野、富瞻的献材料、全面的研究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人用助语词,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这种情况,前人称为“重言”、“复语”或“连文”。例如《左传·僖公十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顾炎武《日知录》注:“尚即犹也。”刘淇《助字辨略说:“尚犹、犹尚,并重言也。”虚词同义复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调整音节,使文句整齐流畅,便于诵读。我  相似文献   

13.
虚词在汉语中虽然数量较少,但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却很大,甚至是实词所无法比拟的。刘淇在《助字辨略自序》中说:“盖文以代育,取肖神理,抗坠之间,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赵。”陈望道《试论助辞》一文:“助词能将基本结构中的某一特定部分作特定的显  相似文献   

14.
《语助》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虚词的专著,其作者为元代的卢以纬,字允武,元东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平事迹无考。《语助》,初刻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书前有元人胡长孺的序。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语助》的成书年代当在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以前,元刻本《语助》后来收入《奚囊广要》丛书。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胡文焕将其重刻,更名为《新刻助语辞》,收入《格致丛书》,抽掉了胡长孺的序,换上了自已的序。这个本子较《语助》缺了最后一页。此后的一百二十年间,即至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刘淇《助字辨略》问世之前,新刻《语助》曾一再翻刻,并流传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虚词产生较早,但数量不多,在甲骨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乃、亦、其、不、弗、于、自”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抽象思维活动的丰富,先秦时代虚词已逐渐多起来并趋于成熟。早在战国时代的《公羊传》、《谷梁传》中,对虚词就有解释,汉代的经学家对虚词的解释更多,唐宋对虚词的研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但都跳不出为读经需要而作的散碎释义的范围。元末卢以纬的《助语辞》突破了这种局面,开始对虚词进行了类比、释义的系统研究。到清代更出现了许多系统研究虚词的专著,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但都偏重于随文释义。  相似文献   

16.
再论“何以……为”句式李春玲关于古汉语中的“何以……为”句式,历来争议颇多,对于这种句式末尾“为”字的词性,主要有两种意见:1.语气词.以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宇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杨伯峻(《市汉语虚词》)等为代表。这种观点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有许多汉民族所特有的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虚词的使用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人们说: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它的功用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这并没有总结出虚词在表达神情上的积极作用。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杨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文章要求传神,因此语气高低缓急、抑扬轻重大有不同,而“虚词一乖,判于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 (上)张建贵一、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各正确答案的号码分别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专门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著作是()()()()()①《经传释词》②《词诠》③《助字辨略》④《辞通》或诗词曲语...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代,尤其是清代对古汉语虚词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纵观对古汉语虚词研究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虚词的认识可以上溯到公元五世纪,然而直到清代对实词和虚词的功能判分才完全明晰,也就开始了系统的汉语虚词研究。清代最重要的虚词专著有《虚字说》(袁仁林著)、《助字辩略》(刘淇著)、《经传释词》(王引之著)三部。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了每部专著的研究侧重点,三部著作既拥有各自的价值意义,同时又互相连接,形成一座从传统虚词学研究走向近代虚词学研究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文言虚词数量较多,用法也较为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讲授文言文时,将一文中用得频率较多的虚词的用法加以分类、铨释,便于学生掌握。现将《<指南录>后序》中“以”字归纳十种用法例释如下。一、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以”:语气助词,只是一个音节,无义。《辞海》“以”条字注十七:“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中华大字典》“以”字注十一:“语助词。《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