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了大师李渔的《闲情偶寄》,感受颇深,特别是重点研读了《居室部》和《器玩部》,深深体会、理解了李渔先生关于室内设计的美学思想。我认为李渔先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和谐,环境空间、装饰陈设、人,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
以《闲情偶寄》中《居室部》《器玩部》为线索,对李渔的家居设计思想和美学观念加以归纳分析,给予高度评价。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李渔的家居设计为我们勾画一幅诗意栖居的美景,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居环境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3.
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多处论及他的工艺美学思想和具体的工艺创作理论、方法,其中以居室、器玩两部所论居多。分析李渔的工艺观念,对于当下工艺创作仍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李清 《青海师专学报》2010,30(4):137-139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组歌》是一部深刻隽永的哲理散文诗。诗人通过"浪"、"雨"、"美"、"花"、"幸福"之口来吟唱,构筑了诗人心中爱与美的理想世界。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解读这部作品的美学特征:形象之美、意蕴之美、表达之美、图画之美,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一、初识经典 1.经典概貌 《闲情偶寄》是明清之际的戏曲理论家李渔的著作,全书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6.
李渔小说的尚奇观理论在内涵上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非奇不传"、"常中求奇"和"新奇同质"。纵观李渔的白话小说集《连城璧》与《十二楼》,可以看出许多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而这种喜剧效果的形成与李渔小说"新奇同质"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本文试从李渔小说所选取的题材、所塑造的人物、设置的情节以及大团圆的结局等方面阐述李渔小说"新奇同质"的思想在喜剧风格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韩丽杰 《成才之路》2012,(6):13-I0008
《闲情偶寄》是清代戏曲家、小说家李渔所撰写的作品。全书从戏曲器玩到衣食住行,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生活闲适悠乐精美细腻的浮世绘。这部作品集中论述了华夏民族对居住环境唯美适用的追求,反映出了作者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生活情趣。文章以《闲情偶寄·居室部》为线索,对李渔的美学思想加以分析,以期对现代文艺理论创新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取景在借”是李渔《闲情偶寄&;#183;居室部&;#183;窗栏第二》后一部分的标题。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借景问题。借景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常用的组织空间、扩大空间的重要手法,历史悠久,但是一直缺少理论概括。在李渔之前,明人计成在《园冶》中对“借景”有初步的论述,但过于笼统。李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具体地论述了“窗”在借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国史家李景星上承清代乾嘉时期正史研究的遗韵,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批评对象,撰成史学批评专书《四史评议》,在批评体系和评论重点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史评议》对"前四史"逐篇评论,文字简要、篇幅适中,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研读"前四史"的教科书,在评史和读史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史学批评上,李景星尤其重视评论史书叙事的生动之美、从容之美和跌宕之美,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李渔《闲情偶寄》之"饮馔部",真实地展现了李渔独到的饮食文化观,也可称作清代难得的饮食理论与实践之作。从李渔的饮食文化观、饮食哲学观以及海鲜饮食观等方面看出,李渔的饮食之道,是基于他所崇尚的"自然、本色、天成"之思想。  相似文献   

11.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篇中以"戒讽刺"为切入点,从"木铎之代""涤毒之行"和"传世之心"3个层面对其文德思想进行了多维阐释。本文通过剖析李渔文德追求的历史理路与价值取向,解析李渔文德认知的伦理源出与道德向度,分析李渔文德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以期进一步发掘李渔的戏曲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中,也有少数戏曲理论散见于其诗文词赋中。李渔的戏曲理论一直为人所关注、所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用新的学术眼光来重新审视李渔,并力图借助一些更新、更科学的方法,对李渔的戏曲理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就其所涉及的方面而言,包括文献整理和理论发掘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不少专著和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3.
比德,是指以自然物象之美来比附人物的道德之美,是先秦重要的美学观念之一。作为一部极富象征隐喻意味的大书,《红楼梦》中多处以花喻人、花人互喻。以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为纲,着重论述《红楼梦》中"花"的象征意义。花开盛极一时,花落则颓败不堪,贾府之兴衰、众女儿之命运正是这样的悲剧。因此,《红楼梦》中的花与别处不同,极具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4.
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声容部》中。他在服饰上提出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古典服饰美学。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修容、首饰和服装三个方面。从总体上说。李渔服饰美学的原则是:适度、自然、合谐。  相似文献   

15.
李渔非常重视戏曲的唱词的通俗化和机趣性。他在《闲情偶寄·词采第二》一章中专门讨论了曲文的词采问题,提出了“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四款。李渔戏曲的词采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它集中表现为意深词浅的通俗美和机趣尖新的形象美。  相似文献   

16.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闲情偶寄》一书带有李渔对艺术实践的总结。李渔将毕生的戏曲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结果集中在《闲情偶寄》一书"曲话"这一章节之中。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充分表达了他对戏曲的写剧和编剧、演剧理论的见解。在当下的戏剧环境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剧本。  相似文献   

17.
李渔:集文士与商贾于一身──试论李渔戏曲创作思想的商业化倾向黄果泉一古代文人卖赋获利并不始于清初文人李渔,开其先河的当属西汉的司马相如,他的一篇《长门赋》,据称酬金高达"百斤"之多,真可谓价值不菲,居历代稿酬之最。此后,文人卖文代不乏人,包括一些德高...  相似文献   

18.
王婷 《考试周刊》2011,(14):26-27
在井上靖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几乎都有一种美丽而孤独的气质。其代表作之一的《敦煌》中回鹘王女清冷美丽的形象和悲惨的命运,更是一种"寂寞之美"的极致体现。本文试以《敦煌》中的回鹘王女为对象,从"寂寞之美"的两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与"物哀"的关系三个方面,浅谈《敦煌》中女性人物的"寂寞之美"。  相似文献   

19.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专门论述音乐问题的著作,它秉承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对乐的根源、本质、以及审美特征、乐的功能、礼乐关系等都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乐记》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其音乐美学思想是"礼乐"思想,"乐"从根本上来说要为"礼"服务,突出表现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在"礼乐相生,乐政相和"以及儒家"中和"之美的基础上,《乐记》多层次论述了音乐的基本审美评价标准——"和",其对"中和"、"平和"、"和合"之美的追求渗透于全篇之中。  相似文献   

20.
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多处论及他的工艺美学思想和具体的工艺创作理论、方法,其中以居室、器玩两部所论居多.分析李渔的工艺观念,对于当下工艺创作仍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