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写好稿子,首先得有丰富的材料。这就像做饭一样,没有柴米油盐是做不成好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请问:什么是“材料”呢?“材料”这个写作术语概念较为宽泛,是指作者为着某种写作目的,从生活、工作、学习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稿件中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即统称之为“材料”。“事实”和“论据”这两部分内容,都可以称为“材料”。“事实”,即种种生活现象,是指“记叙性”文章而言的;而“论据”,即可以证明“论点”的种种根据,是对“论说性”文章所说的。“材料”的重要性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囊括———一句话是: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  相似文献   

2.
姚文华同志在“新闻知识讲座”的第十讲“评论要素与写作程序”中说过:“新闻评论是新闻的一种体裁,所用论据必须真实、准确”。这里所说的论据,一是事实,二是理论。新闻评论中所引用的事例就是事实论据,  相似文献   

3.
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而导语是消息的灵魂,是消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写好的部分。 那么,如何撰写导语?撰写导语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它有两个要素:“事实”和“说话”。这里的“事实”,当然是指“新闻事实”;这里的“说话”,则是指报道这个事实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事实”和“说话”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关系是客观和主观、点和面、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如何撰写导语,其实就是在导语写作中如何处理好这二者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出版视野》2006,(2):43-43
“轶”和“佚”都是散失、失传的意思。“轶事”是指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常指那些因为不大重要而不见于正式记载,但又富有特征或趣味的琐事。有些轶事出于传闻,不一定就是事实。“佚文”是指因为年代久远、专制压迫或散见于报章而失传的未发现的文章。如毛泽东同志早期的文章、鲁迅先生早期的文章等.这些文章往往是见过题目或有所记载,但已找不到正文了。  相似文献   

5.
杜涛 《今传媒》2014,(6):47-49
本文按照评论主体获取论据途径的不同,把时评论据分为日常累积型论据和调查研究型论据。日常累积型论据是指评论者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经历所积累的认识或知识;调查研究型论据是指评论者通过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与论题相关的事实和认识。这种分类方式可以促使评论者重视调查采访的作用,并以研究型思维来查找论据,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什么叫立意?我理解就是指稿件的主题而言。所谓“立意”高不高,主要指主题新不新鲜,有无价值,有无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等等。据我所知,一些初学写作者的稿子之所以“立意不高”,我看主要是:新闻事实一般,缺乏新鲜感;就事论事,缺乏思想性;立足点不高,事迹不够过硬等。那么,怎样才能解决“立意不高”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刊中刊     
《视听界》1999,(5)
■“实事求是”是农村报道“求深”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对记者来说,我觉得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本身;二是指通过报道反映事物总体与本质上的事实。这里强调的是后者。回想起来,我的第一篇深度报道,正是由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方法。那是一个对农广播专题,题目是《和农民朋友谈谈“增产为啥不增收”》,其主题在于引  相似文献   

8.
简评这篇通讯通过生动的事例向读者介绍了“兵专家”代有勇的事迹。突出特点是:以事实说话,文字生动简练,贴近基层,有一定的可读性。除了上面旁注的优缺点之外,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兵专家”这个提法是否恰当。这个词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兵方面的专家,一个是当兵的专家。从行文看,显然指后者。倘若是作者给主人公起的外号,就最好不用。二、要分清主人公的业和余。修理连主要是修理什么的?显然不是修理电视等用家电器的,因此,作者在报道主人公的事迹时,一定突出他在本职业务上的本领和贡献。三、写事迹要见思想。单写一件件小事,很…  相似文献   

9.
不论对于记者,还是读者,新闻要“新”,这是个共识,“新”,首要的是指新闻要有强烈的时效性,即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最直观反映新闻时效,最能证明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就是时间。可以说,“时间”不仅是构成新闻的要素,更是体现新闻价值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一些新闻中,有的“时间”被人为地置后,成为新闻中可有可无的“尾巴”,有的“时间”则被淹没在一长串的人名、职务、数字等非主要新闻事实中,有的“时间”则只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什么是“用事实说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强调的是“事实”,也就是说传播某个观点应该以“事实”为基础,不能为了自己的宣传意图来制造事实;一种观点看重的是“说话”,认为报道事实就是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还有一种观点将“说话”的含义泛化,认为它不只是指“观点的宣传”,“报道目的”也是其应有之义,比如报道生产和市场的信息,就是为了帮助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经济动向,等等。①那么,“用事实说话”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对此,最经典的莫过于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所作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有“质”的问题,而且也有“量”的问题。 ●新闻真实性的“量”,是指新闻反映事实真实的深浅程度。它通过细节描述、事实表述、事实评价等诸要素的实现,来达到真实反映事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警惕“真事实假新闻”蒋莉在南方某城市,各新闻媒介曾同时宣传报道过某村主任捐资修路的事迹。一时间,这位村主任成了当地名气颇大的先进人物。实际上,这个村主任是靠侵吞集体财产发家的,为了掩盖自己违法乱纪的“事实”,他有意制造了一桩个人捐款修路的“事实”,并...  相似文献   

13.
×××同志:你在来信中间:“好新闻都是事迹过硬吗?”这里,我只就“好新闻”与“事迹过硬”的关系发一点议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要知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很难想象一件平庸无聊、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事能够”报道”成为好新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我们可以断言:一条新闻之所以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报道的事实过硬,即它包含有足以使它成为好新闻的内在因素,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并不是像你说的,“凡有了过硬的事迹,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来”。因为一件过硬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4.
导刊的新闻是做出来的。 我们一直在说“做导刊”,而所谓做导刊,指的就是做导刊的新闻。新闻而可以“做”,这恐怕正是新闻性导刊与当日新闻的区别。在这里,“做”是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它的能否成立,实际上要看我们能否为它找到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 一般说来,新闻总是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的判断,新闻报道的基本方式,就是完全按照事实的客观面貌向公众描述事实,评价事实,用事实说话,把自己的观点隐蔽在事实之中。我们的新闻实践也证明,客观报道是适应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一种较为成功的报道方式,运用得好,就能说服和赢得更多的…  相似文献   

15.
论证的方法,就是指使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如果说,论点是指“要证明什么”,论据是指“用什么来证明”,那么,论证方法就是指“如何来证明”的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比喻:把议论文比作一条河,论点是河的一岸,论据是河的另一岸,论证方法就是连接沟通两岸的桥梁。论证的方法很多,我们主要谈以下两类: 一、例证论证法我们平时把论证的方法通俗地概括为一句话,叫“摆事实,讲道理”。所谓摆事实,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进行论证的方法,亦即我们说的“例证法”。写议论文,就要阐述某种观点,要使观点言之成理,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变动)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绝对“客观”的新闻从来都不存在。就新闻事实而言,其时间、地点、人物、成因、结果等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客观地存在和运动着,这就是新闻事实的自在性;而新闻报道则是人们对客观新闻事实的符号化反映,它具有能动性,也就是说,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的因素。正是“新闻事实的自在性与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事实”意思相近、相关而又有差异的系列概念,如新闻事实、法律事实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事实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概念,同时也是最模糊、最不确定的概念。”本文对新闻事实及法律事实概念进行辨析,旨在阐明新闻事实和法律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与区别,而后从法学角度剖析新闻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辩证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李平榕 《新闻知识》2000,(12):26-27
消息是一种最典型最基本的新闻文体,它以迅速及时的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基本的特征,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有新闻中的“轻骑兵”的美誉。本文所论述的“消息”尤指千字以内的短消息,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时效性的特殊要求.此类消息无法同通讯、大特写、长篇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新闻文体一样有充分伸缩的文字空间,能详细深入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那么这类短消息报道的“深度”指的是什么,它将如何体现和表现呢?(一)“深度”的含义和表现何谓“深度”?笔者认为是内容的厚度和纵深感。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一种名为“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一、文化和互联网的定义现行的“文化”一词在多种意义上使用。①最通常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这恐怕是“文化”的最通俗,最表层的含义。②指某种较突出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等。③我国古代“文化”一词主要指“教化”、“文治”。作为“教化”的文化,如传教等。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向学生们讲了一堂“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课,主要内容如下: “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新闻靠事实影响读者,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选取富有典型性的事例可使新闻报道显得生动、深刻。” “用事实说话不等于简单地罗列事实。而应该选取最能反映本质、体现主题,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的事实说话。这就是要用典型的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