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文章不足二百字,却逼真传神地写出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文章多处用了带“不”字的否定句,文中“不”字为文章眼目,从“不”中可以窥见先生的形象,“不”字言浅意深地概括出陶渊明的为人、志趣、生活、爱好、人格,是本文的传神之笔。  相似文献   

2.
梁代萧统《陶渊明传》称陶渊明“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自况”“实录”之说诚可信。然知世方可论,观照“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之晋宋社会,《五柳先生传》不仅应视为安贫乐道的述怀之作,也应视为刺世嫉邪的针砭之。钱钟书先生评日:“‘不’字为一篇眼目,……重言积字,即示狷之有所不为”,“‘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钱先生之论,是解读《五柳先生传》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 ,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短短不足二百字 ,逼真传神地把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展现出来。语言朴素洗练 ,平淡而寓意深刻 ,最大的特点是用了带“不”字的否定句。钱钟书先生说 :“‘不’字为一篇眼目。”一语道破 ,恰如其分。一个“不”字言浅意深地概括了陶渊明的为人、志趣、生活、人格 ,不愧为本文的一个传神之笔。其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第一句即把陶渊明排除在名门贵族、显赫家门之外 ,不仅不知出身 ,又不知籍贯。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 ,魏晋时期崇尚玄学 ,清淡是…  相似文献   

4.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一篇传文。要读懂读透这篇传文的思想内容,真正了解陶渊明的为人品行,就必须在这篇传文的“不”字上下功夫。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不’字为一篇眼目。”(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细读课文发现文中共运用了九个“不”字,从思想品行、兴趣爱好和生活状况等方面突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散文的地位和影响,实不下于他的诗歌。其散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全文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但就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竟出现了九个“不”字。这九个“不”字,堪称全文之眼目,言简意赅的刻画了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隐士形象。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饮酒》诗中有一句人们颇为熟悉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面貌均如此。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此,其中的“见”字应作“望”字,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追考有关陶诗的版本可证: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最早收录此诗,诗中作“望”字;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的《艺文类聚》(卷65)摘录了此诗,诗中也作“望”字。  相似文献   

7.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在不到二百字的篇幅中,他以精辟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等各个方面,把自己的性格志趣、精神风貌形象地勾画了出来。全文语言朴素,自然优美,最大的优点是用了九个带不”的否定句。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一语道破。一个“不”字,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辟而笔调诙谐,不愧为传神之笔。其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相似文献   

8.
梅大圣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1-15,36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确不愧为古代散文中的伟制和巨构,其艺术成就之高,使人叹为观止。全文不过三百二十二字,记事则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抒情则未着一字,寄寓极深;写景则亲切逼真,宛然如画,使读者也恍如身临其境。无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爱读此篇。所以唐代大诗人对他十分仰慕:“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前面的记。写的是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事迹。诗和记从所写的重点及表现手法来看都不相同。诗中直接表达作者  相似文献   

10.
陆宗成 《语文知识》2003,(12):38-40
诗眼①诗人的艺术鉴赏力。范成大《次韵乐先生除夜三绝》:“道眼已空诗眼在。”②即“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语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如纪昀评李商隐《少年》诗:“末句是一篇之诗眼。”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钟情柳树,因宅边有五棵柳树,便干脆自号为“五柳先生”。本文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全文虽不足200字,却有着9个响当当令人一再凝眸的“不”字,深长思之,不能不使人对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更生发出一种由衷的景仰。《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对其一生的欣慰而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每每吟诵此诗,总被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所吸引,所陶醉。而末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尤让人玩味:“此中真意”为何意,诗人为何“欲辨已忘言”?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句。历来论析颇多,或认为其是治经方法,不拘泥于烦顼的章句和训诂之学;或说这为治学态度,不在枝节问题上钻牛角尖,不求基专搜寻的浅尝辄止,等等。笔者认为,陶渊明的读书与写作密切结合,并以诗文创作为目的,恰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要义之所在,只有认识此要义,方能认识陶渊明诗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4.
《诗·周颂·噫嘻》一诗,有“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一句。其中“率”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的《文选》都释做“率领”,《诗经全译》、《诗经今注》等也都如此注释,这似乎已成了定论。如按此论,这首诗的意思就应是:“成王既已把他的诚敬之心向上帝表示,率领着这些农夫播种百谷。大大地开发你们所有的全部三十三方里的私田,服从地从事耕作吧,二人并耕,万众努力。”(依王力《古代汉语》)这  相似文献   

15.
在陶渊明研究中,《形影神》一诗的主旨问题争论较大。已故治陶学者逯钦立先生就此诗分析并主张其为陶渊明反佛之力作。笔者详析逯文并结合陶集加以辩证,认为《形影神》诗实为陶渊明所作之自我精神剖析,逯说有牵强之嫌。诗人通过对自身几种思想的审视,最终以“自然”之说释惑,达到一种“委运任化”的高超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6.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有人解释为“初开的桃花鲜艳繁盛”,并以《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作为佐证,说“落”字不应训为“零落”,而应根据《诗经》中“访予落止”之句,训为“始”义;“落英”即“初生之花”。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与殷晋安别》一诗,前有小序: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殷景仁作太尉参军事,见《宋书殷景仁传》及《通鉴》晋纪三十七。其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史籍失载。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引程移衡《陶诗程传》:“殷晋安,字景仁,名铁,以字行。晋安,东汉属会稽郡,置都尉。此为南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析置晋安郡。刘宋改晋平。今为福州。”“《汉官仪》:‘每郡置太守一人,丞一人;郡当边戍者,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材编者断言,“三十年”乃“十三年”之“夸大的说法”。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夸大”的基础,是所谓陶渊明自江州初仕至彭泽归隐,计浮沉宦海13年。稽考史实,陶渊明之仕宦经历与“十三年”之说并不吻合。晋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投禾去学仕”(《饮酒》),任江州祭酒,时年29岁,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南史·隐逸传》),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36岁,“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至义熙元年,“去官还寻阳”(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此次入幕,前后总计六年。陶渊明《还旧居》诗云:“畴首居上京,六载去还归”正可以证之。是年八月“仲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萧统《陶渊明传》)。诗人“三仕三已”的履历,列表略示如下: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引有陶渊明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民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把“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巳歌”释译为“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此注不全,不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用意,问题出在“亦”字。《古书虚字集释》注“亦”犹“或”也。“或”古读若“域”,与“亦”为双声。《列子·力命篇》:“故贵之或不生,践之或不死,爱之亦不厚,轻之或不薄”,“亦”与“或”为互文。左思《招隐》:“纤鳞亦浮沉”五臣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