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察哈尔正黄旗苏木考录》记载,喀喇沁苏木位于正黄旗东南角营子川一带(现乌兰察布市兴和县银子川,银子川同营子川,下同)。《兴和县文史资料》(第三辑)载录:"乾隆52年,从北京来了69户立有军功的喀喇沁旗人,他们奉了乾隆皇帝的圣旨在银子川故地收租,把原先是荒区的银子川开辟为农田"。《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蒙古溯源》文中描述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蒙古人一部分来源于善于养马的"民人",一部分来源于立有军功的"旗人"。笔者根据此三部内容,进一步探求真实的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苏木兀良哈氏族源,终于理清了喀喇沁部的前世今生,也最终理清了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苏木蒙古人的前世今生,兀良哈氏族与察哈尔部荣辱兴衰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创建于1996年,其前身是喀喇沁右旗亲王府(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址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政府驻地锦山镇西南19公里的王爷府镇,1997年,喀喇沁旗政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王府现存的33幢古建筑  相似文献   

3.
1550年“庚戌之变”以后,朵颜卫主干部众被蒙古右翼武力征服。形成了属部与领主的关系。喀喇沁万户首领所“征诸酋岁献”,就是朵颜卫诸部作为“阿勒巴图”所承担的“阿勒巴”。关于“庄浪恰”的记录证明,长昂从领主喀喇沁部获得“恰”的官职,代领主万户行使“主本部落大小事情断事好人”的职权,这是喀喇沁万户统治其朵颜卫阿勒巴图的另一种方式。朵颜卫诸部与喀喇沁万户及右翼其他集团的双向联姻导致大量人口内流。朵颜卫阿勒巴图与其领主的关系更加紧密.这就是为什么朵颜卫诸部中属于喀喇沁的阿勒巴图以领主的名义归附后金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创建于1996年,其前身是喀喇沁右旗亲王府(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址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政府驻地锦山镇西南19公里的王爷府镇,1997年,喀喇沁旗政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王府现存的33幢古建筑进行了抢救保护性维修。并对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全面改善。至2002年,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5.
目前,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学校已经偏离了原有的办学宗旨,步入了趋同发展、丢掉特色的误区.本文从喀喇沁地区蒙古族文化氛围的缺失、蒙古族语言功能的弱化、高考招生政策及用人政策、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及单纯的"大一统"课程模式几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贡桑诺尔布生平贡桑诺尔布(以下简称贡王)清同治十年(1871年6月26日)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翼旗(今赤峰市喀喇沁旗)蒙古贵族家庭,字乐亭,号夔(?)。其父旺都特那木济勒为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亲王兼卓盟盟长,其家族为成吉思汗勋臣乌梁罕济拉玛的后裔。他本人后被封为头等塔布囊、辅国公、喀喇沁郡王,并兼卓盟盟长。民国期间历任蒙藏事务局(后改为蒙藏院)总裁、国民党理事会理事、北京蒙藏学校校长。1931年(一说1930年)1月14日病逝于北平。  相似文献   

7.
笔者挖掘和利用清代喀喇沁左、右、中三旗扎萨克衙门蒙古文档案,详细考证了清代不同时期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认为清代蒙旗苏木以旗内定额丁数为基准,苏木数目随着旗内蒙古族人口和定额丁数的变化而增减。清中叶以来旗内定额丁数的减少对当时的苏木制度带来冲击和破坏作用。这对了解清代蒙旗基本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教育家罗卜桑确丹(1875—?)清朝光绪年(公元1875年)出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凌源县)。十来岁时,他虽然很愿意读书,但因家境贫寒没有读下去,辍学在家劳动,后被本旗任命为苏木(蒙语,“箭”之意,清朝用来称呼旗下一级军事、行政单位,汉语称“佐”,相当于现在的乡)章京(清朝官名,满语的音译),在光绪二十年春至二十三年被派往内蒙古哲里木盟所属各旗,执行调查喀喇沁左旗籍徙居他旗壮丁的登记造册的公差,完成公差后又回到了原籍。  相似文献   

9.
1909年11月,日俄战争期间曾为日军从事秘密情报工作、表面上担任喀喇沁王府教育顾问的河原操子,以她在中国的经历为内容,出版了《蒙古土产》一书。1944年,太平洋战争炽烈之际,该书被重版,冠名《新版蒙古土产》。战后1969年,此书第二次再版,书名改为《我与喀喇沁王妃》。三种版本,由于出版、再版年代不同,背景各异,体裁、内容方面,既有继承之处,又有相应的再版特色。本文对该书三种版本进行介绍比较,使不能目睹该书三种版本的读者亦能对之有所了解;同时清除个别研究者在使用该书做参考资料时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元代开城安西王府,是忽必烈时期修建的。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在开城已设有行宫,之后,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都先后驻跸六盘山。特别是忽必烈时期,六盘山已成为当时政治、军事的中枢之一,蒙元时期的一些重大活动都是在这里议定的。在统一南宋的过程中,开城安西王府发挥过直接作用。安西王府建筑宏伟,再现的是皇家建筑的气魄和格局。近年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元代遗物,由此可看到元代开城安西王府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集宁师专学报》2017,(2):34-39
原察哈尔正黄旗所属喀喇沁苏木蒙古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不断增加,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有的迁居他地谋生。追其先祖来源,一部分来自东北善于牧马的"民人",一部分来自北京的"旗人"。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迅速培养人才,促进喀喇沁右旗经济文化的发展,贡桑诺尔布千方百计广开学路,除了在旗内办学,还把青年学生送到北京、天津等地专门培养,送到日本留学,至今被传为佳话。1903年秋,贡王通过布里亚特蒙古族人高木布耶夫的介绍,由崇正学堂选拔成绩优秀的4名学生德克精额、恩和布林(吴恩和)、特睦格图(汪  相似文献   

13.
<正>赤峰市喀喇沁旗语文教师对洪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应用早于我本人与洪先生的见面。1985年下半年,洪先生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的题目为《变"讲堂"为学堂》的文章,首次对喀喇沁旗语文教育界产生全面震撼。那篇文章由教研室确定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当月必读篇目,并随后组织了专题研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调查,试图了解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学生在21世纪初汉语已经成为自己的第一语言,整个地区即将不存在实质上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人的情况下,对蒙古族文化教育所持的态度倾向.调查结果显示,蒙古族学校应加强加授蒙语文教育,以及蒙古族文化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15.
康熙十六年玄烨首次出巡长城塞外,到过喀喇河屯。这个喀喇河屯不在喀喇河屯行宫所在地的河北省承德市滦河镇,而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境内。喀喇河屯行宫也不是始建于康熙十六年,而是康熙四十一年。  相似文献   

16.
民国年间,在南京供职的喀喇沁人克兴额(李指南)曾制作蒙文铅字,但详情如何,无人知晓。根据黄奋生《边疆人物志》提供的线索,经比较鉴别,可以认定克氏铅字的使用时间至少在1933年10月—1937年夏,使用者主要是蒙藏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而且在使用的同时,仍在不断改进,但最终因字形不够美观大方而被淘汰。张家口某教会也使用过该铅字。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近代内蒙古赴日留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喀喇沁早期留学生。对于后来的赴日留学生研究,关注到喇嘛留学生的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公开的史料。在此利用日本方面的有关留学生史料,着重讨论1938年5月11日抵达神户的18名来自内蒙古及毗邻东部地区的喇嘛留学生以及他们在日本的生活,从而揭示日本京都净土宗知恩院利用喇嘛教侵略内蒙古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8.
论道光对张格尔叛乱的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前期,自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二十四年平定大小和卓木之后,清廷于被称为回部的天山南路建立军府制度。以喀什噶尔为南路军府,为参赞大臣驻节处,节制南路各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统辖下的回部诸城,主要包括西四城之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东四城之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乌什。在这些大小城镇中,分设办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末民初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右旗兴办的崇正学堂是百年老校,其体现了清末民初蒙古族的革新家贡桑诺尔布启发民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担任多年校长的邢致祥先生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了贡桑诺尔布的教育思想.崇正学堂为蒙古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材,在蒙古族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近代东部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清朝建立后,开始给各蒙旗划定界限,严禁属下蒙古人随意越旗流动。但在整个清代,蒙古人的越旗流动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喀喇沁等南部蒙古人的北迁(又称北上)活动更为活跃,被称为"清代东蒙古移民流动的第二波浪潮"。这些南部蒙古人的北迁活动,对整个东部内蒙古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