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农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党独立领导创建的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是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的前身。中国究竟何时始有“工农红军”的正式称号?我们通过对资料的综合考查,认为“工农红军”称号的确立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1927年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相衔接,是我们党创建红军的伟大开端。但是,三大起义时我党领导的军队  相似文献   

2.
本文肯定了广州起义是一次探索革命道路的伟大尝试,同时客观地分析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这一原因为革命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伦敦蒙难 1895年10月26日,孙中山领导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由于谋事不密,被清政府察觉,起义失败。起义领导人陈少白、郑士良到香港避难。陆皓东为了返回秘密住所销毀起义者名单,不幸被捕牺牲。清政府悬赏“缉捕”:孙中山1000元,陈少白、郑士良等200元或100元。孙中山在起义失败后,先到广州基督教牧师王煜初家避难,后乘轿潜往澳门,在葡萄牙朋友佛兰德斯的帮助下,于10月29日抵达香港。31日从汇丰银行取出300美元,避开警察,登上开往日本神户的船。11月12日在神户登岸。不久赴横滨建立兴中会分会。 1896年1月,孙中山断辫发、改服饰抵达美国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爆发的广州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而领导人民向反革命势力进行的又一次英勇的反击,是领导工农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我国现有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等教材、读本以及有关论著在介绍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时,一般只提到了张太雷、叶挺、叶剑英、周文雍,也有的还提到了聂荣臻、恽代英、杨殷,但却很少提到黄平。  相似文献   

5.
辛亥年三月廿九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参加这次起义的闽籍革命党人众多,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革命谱写了一首不朽的赞歌。本文拟从经济、思想文化两个方面对闽籍英烈投身革命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辛亥年三月廿九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参加这次起义的闽籍革命党人众多,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革命谱写了一首不朽的赞歌。本文拟从经济、思想文化两个方面对闽籍英烈投身革命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在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写了两封遗书。一封信是给他老父亲的,另一封信是给妻子意映的,这封信就是作者写给意映的。广州起义爆发后,林觉民奋不顾身地参加了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起义失败,他负伤被俘,在敌人的公堂上,他发表演说,宣传革命。几天以后,林觉民从容就义,时年仅二十五岁。本文共分四部分:  相似文献   

8.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  相似文献   

9.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建立后,从1906年到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以前,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及黄花冈之役(亦称辛亥广州起义)等九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其中三分之一是在现今的广西地区发生的。这就是1907年7—9月的钦廉防起义、1907年12月的镇南关起义和1908年3—4月的钦廉上思起义。这三次起义有关的一些地区,如钦州、廉州(今合浦)、防城、灵山等地,(当时属广东)分布在十万大山的东麓、南麓和北麓,均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历史上,这些地区的人民斗争多与广西其他地区人民的斗争连结在一起,在1902—1905年的广西各族人民大起义中更是同起同伏。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2009,(20):I0015-I0015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日: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年,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入瓜分共管阶段,清政权将要全面崩溃,资产阶级革命已在中国掀起,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武装起义势如烈火燎原,不可阻遏。其中著名的起义有“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潮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河口起义”。但在这一系列起义以前,在一九○二年,广州曾发生一次史称“洪全福广州举义”的未遂起义,因“起义在摇篮里被扼杀”,却常为世人所忽视,为一般教材所不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本文作者林觉民就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农历3月26日夜四鼓)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  相似文献   

14.
菁华 《课外阅读》2009,(15):16-17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进行过多次起义。最壮烈的一次,是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广州起义,也就是名震中外的黄花岗之役。广州起义,是孙中山、黄兴、赵声等人在槟榔屿策划而成,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得到过华侨的巨大资助。仅从新加坡、槟榔屿回来的华侨,不下五百  相似文献   

16.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革命的重要性,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点燃了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随即,广西的左江和右江地区也掀起了革命的风暴。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创立了红七军,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1日,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同志发动和领导了龙州起义,建立了红八军和左江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广西革命斗争灿烂的一页。但是,龙州起义没有取得胜利,3月18日,红八军退出了龙  相似文献   

17.
李利  刘涛 《下一代》2013,(2):10-10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初创时期奠定重要发展基础的是著名的三大起义,即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二枪,广州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三枪。这些起义虽然都相继失败了,但她所播撒下的革命火种终成燎原之势。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上述三大起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时有过这样的表述:“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8.
自一八九五年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到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一日清晨红地十八星大旗高高飘扬在黄鹤楼上,绵延17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先烈们“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耀日月,壮河山。但是,为什么武昌起义前的多次武装行动不过只是一篇又一篇成效甚少的失败的纪录,而工八营振臂一呼就能一举成功,推倒满洲贵族的腐朽统治?本文试图从革命党入策动起义的方略加以探讨,认为是否采用“输入式”革命是成败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1929年5月6日(阴历三月二十七日立夏节)的商南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边区的重要的革命起义之一,由于时隔已久,行政区划变动等原因,人们对这次起义的名称说法不一。据我所知,这次起义的异称有以下几种: 一、“商城起义”。见《大别山烽火》第107页及《历史教学》1983年第8期《商城起义的时间》。二、“太平山起义”。见《革命红旗万岁》第24页。  相似文献   

20.
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以它的英勇壮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导.这次起义,与海外华侨的关系非常密切.逢此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值得我们再次加以回顾.一、“三.二九”广州起义的准备与经过同盟会成立后,多次领导了武装起义,但屡遭失败,损失了大批革命骨干,经济也面临许多困难,致使一些革命党人,情绪低落,对前途失去信心,“举目前途,众有忧色,询及将来计划,莫不噫嘘太息,相视无言”.而另有少数革命党人,如汪精卫、黄复生等在激愤之余,便不顾革命大局之利害,去进行个人冒险的暗杀.在这种复杂的形势面前,孙中山先生充分表现出他的革命坚定性.他常开导同志说:“惟积极始有善恶可言,消极则有恶而无善;余对于革命职责,断不容忧伤憔悴以死,余惟继续奋斗耳”.一九一○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便由三藩市(即旧金山)经檀香山到南洋,在庇能(即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商讨“卷土重来之计划”,并鼓励大家说:“一败何足馁.吾曩之失败,几为举世所弃,比之今日,其困难实百倍.今日吾辈虽穷,而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