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应鳌是我国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贵州著名的思想家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继承王阳明心学思想,经过数年笃学精思,穷探赔》理,撰成《淮海易谈》四卷,近十万言人淮海易谈》是孙应鳌系统地专门研究闻发调易》的哲学专著,集中代表了孙应鳌的易学观,是贵州建省以来最有影响的易学著作。笔者曾在《贵州文史丛刊则9对年第5期上撰文,对孙应鳌的易学本体论进行过探讨,今再就其易学本体论的特点作一分析,以期推进贵州学术界对孙应鳌易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孙应鳌易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其本体论属义理易学中的。已学派。义理…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大易之学有象数、易理两大派系。象数为汉易,易理则为魏晋玄学易与宋明理学易两大阵营。理学易当中,程朱为道学易,船山为气学易,陆王心学一系的易学,则为心学易。南宋陆象山在江西,倡导心学,其中也有其易学的独到见解。象山弟子杨慈湖,本身便精研易学,留有《杨氏易传》一书,以及《己易》一文传世。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时,便是在贵阳龙场玩易窝当中悟道,其与易学的渊源,可谓关系匪浅。在他四十九岁揭示致良知之旨后,便有“良知即是易”的论说。龙溪是阳明的大弟子,对大易之旨与良知之道的融合与传承,在讲学当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阳明后学罗近溪,对于大易之旨的诠释,更是陆王心学一系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中江藤树(1608-1648)是日本江户时代阳明学派的鼻祖,他在著作中对《易》多有阐发,但学界较少关注其易学思想。早年修习朱子学时,藤树就热衷《易》的筮仪,并以“太虚”为“皇上帝”“太乙尊神”“易神”“人伦之太祖”,又视“明德”为“本心”,为“太极”之异名。“太虚”这一概念贯穿了藤树的整体哲学思想,是其吸纳宋明易学后独自思考的产物,而且也超越了朱子学形而上的范畴,不仅带有强烈的宗教特征,同时也是藤树转向阳明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自《大学》《中庸》提出“慎独”以来,“独”逐渐成为心学主要论题。朱子以“独知”说明初萌的善恶意念,阳明以“独知”表达“知外无知”的良知本体,王畿以“独知”表达“与物无对”的良知统体,王时槐以“独几”表达本心不分有无的纯粹经验,刘宗周以“独体”描述统心性、本体即工夫的天命之性。无论哪种“独”,皆有“无对”的特征,但只有合体用、统工夫的“独体”才是真正的“无对”。从常识的独处发展到心学的“独体”,是心学表达终极本体和全体大用的思想高峰。  相似文献   

5.
《周易传义大全》被明成祖钦定为官方科举用书的同时,也无形中为明代前中期的易学阐释划定了以统治意志、科举取士为导向的边界,习《易》经生、研《易》儒士在科场制义、注经立说时都被限制于以程朱《传》《义》为指导思想的阐释边界之内,明儒对《易经》义理的理解与阐释,多是通过程朱易学与举业的结合,在限定的意义空间之中“内求”。明中叶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僵化,程朱易学活力逐渐丧失,举业与程朱易学的割裂使明儒的易学阐释由“内求”转向“外扩”,象数易、心学易的兴起打破了明初官方限定的易学阐释边界,而阐释边界的开放亦反作用于《易》经义考试中经生阐释路径的选择、考官评判标准、科举用书的编纂等方面,彰显了易学公共阐释空间与科举经义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蕊  龚志强  李卫红  陈文辉 《高教论坛》2023,(11):66-69+103
针对目前“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挖掘和分析“阳明心学”中的思政元素。以“心即理”坚定中医自信、“致良知”培养高尚医德、“知行合一”铸就良好医术,通过课程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阳明心学”的思政基因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课程目标。“阳明心学”融入中医学课程,提高了课程的价值引领力,从而焕发教学内容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易经》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历代学者对其的解释形成了易学传统.《先后天八卦位次辨》是梅文鼎阐述易学思想的两篇文章,成文于其学术生涯的早期.在文章中,梅文鼎认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既存在统一又具有区别,同时指出先天之学属于“心学”范畴,但他提出的“心学”与中国思想史中的陆王心学不同.这两篇文章展示出梅文鼎的易学思想,与其历算思想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8.
阳明心学做为宋明理学的重要一支,但明显具有不同程朱之说的特色。程朱之“理学”在认识论上倾向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而阳明“心学”把伦理道德作为认知对象,并在此基础建构“知行合一”之说,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实践色彩。  相似文献   

9.
陆贾《新语》是汉初易学发展的重要开端。陆贾继承和发展《周易》的“天地人一体”观,并以“仁”、“义”为最高范畴来阐述其政治学说,显示了其以“仁”、“义”说易的特点,客观上发展了易学。他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过程中,显示了其说易重义理的特点,首开汉初学者重义理以说易的风气。陆贾《新语》虽然不是易学专著,但对易学问题有不少论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阳明心学是传统实学中“心性实学”的典型形态。阳明心学中既有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道德实践工夫,也有追求“经世致用”的政治实践操作。黄绾、王畿、顾应祥、王宗沐等作为浙中王学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事功成就中,也有以“心学经世”为理论特质的实学内涵。“实学”也就成为阳明心学的一个学术品格。王阳明的“心性实学”还传播至朝鲜、日本,并在东亚实学版图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实心实学”。  相似文献   

11.
“阳明心学”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内涵,契合了心理学中人格理论、心理暗示、审美心理学、顿悟学习论等现代心理学主题。“阳明心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还有待进一步从中挖掘其心理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易”占有重要的地位。“易”作为经学之一种,被称之为《易经》。历代对“易经”的阐释,构成了“易学”。历代易学家对《易经》的阐释,大致可以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以象数为第一位,以象数解易,以象数论义理。义理派以义理为第一位,以义理解《易》,以义理论象数。在整个易学发展史中,两派之间的互争高下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常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然无论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都不否认《易经》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其中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无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转语”是阳明关于经典诠释的一般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阳明关于“良知”本体论和“致良知”功夫论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传统经典之“语”的重新疏解,而“转”出一种新的、阳明心学的思想观念。一  相似文献   

14.
“《易》何为而作”为易学史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尝试从朱子论《周易》的成书过程,分析朱子从伏羲画卦、文王周公重卦和作卦爻辞到孔子作十翼论证朱子所主张的作《易》目的是如何得以实现的。“易本卜筮之书”是朱子一以贯之的对“易何为而作”这一问题的回答。此论断构成朱子全部易学诠释工作的基础,集宋易之大成的朱子易学体系只有藉此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阳明心学在与朱熹理学的争辩中逐渐沉淀为中国两大古典教学传统之一,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教学文化的基因与血脉,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以保国救亡为特色的近代教学改革和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的现代教学改革,从而使近现代教学改革呈现为“以中华心学为本体,以西方文化为功用”的基本格局。然而,阳明心学却在现代中国教学研究中遭受主观唯心主义的误解,从而使中国学者对阳明教学思想的研究谨慎而稀少。现在的问题是,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思想在当今社会所显现的巨大教学价值,使得我们必须正视阳明教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反思过去的误解,端正研究的态度,完成对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易与天地准”,是《周易·系辞上》中的一句话.准,是相符、相合.孔疏以“准拟”释之.全句的意思是说《易》的思想同天地运行的法则是一致的,即《易》体现了宇宙规律,是一种宇宙哲学.这句话,从战国以来,一直被学者们作为研究易学的总纲,被引入迷宫,上了大当.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钥匙,打开这座神秘的殿堂.《周易》是由卦(六十四卦)、经(卦辞和爻辞)、传(又称《十翼》,或曰《易大传》)三部分组成.历来的研究者都把三部分看成统一的整体.其实,从三部分的区别中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良知”为最高范畴,即体即用,建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哲学,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气”在阳明心学中地位隐而不显。事实上,“气”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阳明心学亦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由于“气”的客观性,以“同此一气”为基础,阳明的“良知”才不致流于主观臆造而具有实实在在的客观内容,并使其为学工夫有的放矢,理想境界活泼而真实。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学易、识易、用易”,是个真正的“易学”大师。从《柳宗元全集》所收录的各种体裁的诗文来看,其中涉及到《易学》内容的为数不少。“易学”思想,是构筑柳宗元哲学思想大厦的牢固基石。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亲民”说和对朱子“格物穷理”说的批评,成为王船山反对、批判王学的最显著的靶标.两位学者在《大学》新民(亲民)和格物致知问题上的分歧和差异,由此展现船山对阳明心学的批判和指斥.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化论坛》2013,(1):141-F0003
为把《教育文化论坛》办成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优秀期刊,形成特色栏目,借以促进教育文化化、文化教育化、服务于教育文化事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推进“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教育文化论坛》自2010)年第1期起,在“区域教育文化纵横”栏目中陆续推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阳明心学与贵州”、“沙滩文化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