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直以来,有关幼小衔接研究的话语体系主要是由作为成人的研究者建构起来,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倾向。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则尝试在诠释现象学的研究范式下,通过彰显作为当事人的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和意义感受,以对幼小衔接的本质内涵进行再概念化,重新建构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生活经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奚亚英 《江苏教育》2015,(7):46-48,51
从中国儿童到世界公民,寓意着学校教育既要基于儿童视角又要基于国际视野。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从文化立魂到实践创生,以学会共同生活为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规划与课程建构,致力于真正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3.
儿童主体视角下的场馆教育实践可以促进儿童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突出儿童教育价值,弥补传统教育形式的不足,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然而,当前我国场馆教育实践却发展缓慢,面临着非常规、不科学、低水平等严峻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为儿童提供具备教育性的经验、建构符合儿童认知逻辑的场馆学习模型、提升场馆教育水平等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使场馆教育在儿童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育习惯于从“成人视角”来考虑问题,因而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中都不免刻下成人权威的印记。现象学教育学采用全新的“儿童视角”来看待教育问题,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思想,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和体验,为我们理解教育与生活、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以及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对话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新的视角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认识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为合理地认识儿童、实现对儿童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儿童生活叙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选择.文章通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伽达默尔等人的相关理论进行理路梳理,力图融合“成人的视角”与“儿童的视角”,探索一种特殊的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并以一则儿童生活叙事为例,分别运用三种视角进行叙事解构与重构,探索并探讨了运用儿童视角、在视域融合中进行儿童生活叙事的方法选择和实践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儿童作为研究者”是一种以研究的名义为人类打开自由和解放大门的行动路径.儿童研究权利的突显、儿童研究能力与参与水平的确认酝酿出了“儿童作为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发展围绕儿童研究主体地位的确立、研究内容的拓展、研究方法与模式的创新充分展开,但也存在着社会主体与童年主体的分裂、儿童研究能力与技术的缺乏、实践操作和评价的困境以及外部条件与社会支持不足等有待继续探讨和澄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过程乃是师生共同建构、以儿童生命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导向、引导学生健全成长的过程.教育过程原本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渗透和融合的过程,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但在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世界,常常表现为两种倾斜的关系模式:一种是从作为施教者的教育主体出发,即从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出发,对学生耳提面命,儿童发展成为实现成人意志的工具,以教育者为代表的主体意志遮蔽了作为儿童发展起点的生命自然,这就是所谓的成人本位;一种是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主体出发,即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学生一跃而成为教育实践的中心与主体,儿童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在教育情境中急剧上升,成为与教师平等交往的主体一方,这就是所谓的儿童本位.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小营小学从20世纪末便开始进行"童心教育"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现已创设了"童心教育"的许多经典品牌活动.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童心教育活动考量的终极指标应当是构筑集体暖记忆,具体指向回归儿童的生活、达成集体的认同以及度过幸福的童年等三个方面.小学童心教育活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建构:彰显儿童主体地位,提升儿童自我价值感;构建友善伙伴关系,形成多层的交换体系;增强活动开放程度,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运用多种记忆方式,开发多维的记忆空间.  相似文献   

9.
儿童作为一个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对儿童或童年现象的不同理解和把握。教育视域下探讨的儿童及其人格的概念同样也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历史上儿童的发现及对儿童人格的探讨也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建构起来的。在我国,对儿童的发现及儿童人格的建构主要经历了:古代,淹没人格,儿童作为成人附庸的存在;晚清,预备人格,儿童作为"成人生活的预备";五四,具有独立人格的"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生成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儿童发展视角是一种以儿童为教育主体、重儿童发展质量与过程的视角,这一观点得到当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然而,遵从儿童发展视角的教育实践并不一定就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同一视角下仍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照角度,所以学界有必要对儿童发展视角本身进行反思。就儿童发展视角的主体维度来说,教师是从儿童群体还是从儿童个体的角度看儿童主体;就其质量维度来说,教师是从“量”和“人才”的角度还是从“质”和“意义”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质量;就其过程维度来说,教师是从现在看未来还是从未来看现在来看儿童发展过程,都会引致完全不同的教育实践。只有从儿童个体的角度看儿童主体、从儿童最终能达到的发展高度及儿童从发展中获得的价值感与意义感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质量、从未来看现在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过程的教育实践才会是符合儿童发展视角本义与现代教育立场的教育实践,也才是新时代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应有的实践样态。  相似文献   

11.
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对自身与他人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升华形成的客观知识,对于提升教师职业专业化、增强教师主体性存在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理念性存在的前提下,对现行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进行批判,且以其主体——教师为视角对其开展全新研究,并积极探索立足于生活、建构、理解、实践基础上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发展心理学的分类学视角研究儿童游戏的唯一合法性已受到广泛质疑.只有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才有可能还原儿童游戏生活的真实情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从生态学视角看,生态环境是儿童在游戏中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是儿童在游戏中沟通、对话的背景,生态环境研究更是把握儿童游戏全景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过教育儿童、为儿童树立榜样的角色.另一方面,通过儿童文学这个平台,我们关于儿童的知识被不断地建构.社会化话语是这个建构过程得以合法化的根据.然而,这一话语中所隐含的独断性却否认和遮蔽了儿童是作为一种异文化的存在."彼得·潘写作"视野对成长、成熟、社会化、教育等既有观念的社会学反思,提醒我们应该重新看待儿童的生活与教育.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成长方式很多,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会使自己成为不同境界的教师。本人以“儿童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以“建构适合儿童的教育作为自己研究的实践起点”,通过寻找适合儿童的阅读教学、寻求适合儿童的成长教育和寻觅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等途径探究自己的成长方式,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促进自己教育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随着赋权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儿童权利的突显,儿童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引起研究者对研究领域"二元对立"的反思。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让儿童作为研究的主体与成人合作共同进行研究。尽管研究者从理论上论证了"儿童作为研究者"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仍存在着许多困境。这些困境主要包括儿童研究身份的确立,研究关系的建构,研究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伦理的遵循四个方面,对这些困境的突围有利于儿童在研究领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顾筠 《江苏教育》2022,(58):26-28
师幼互动是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以幼儿和教师为主体、以情感为基础、以支持儿童发展为目标的连续过程。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重视建构积极的师幼关系,坚守儿童立场,通过移情式理解儿童、平等式倾听儿童、接纳式等待儿童、专业化指引儿童等实践策略支持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儿童全面发展概念的多学科内涵建构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尝试从多学科视角探讨儿童全面发展"五对概念十二个范畴"的内涵建构,具体包括:(1)儿童道德和公民性发展的伦理学、政治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2)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心理学、脑科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3)儿童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4)儿童艺术与审美发展的艺术学、美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5)儿童健康与安全发展的人体运动学、营养学、安全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以及儿童大脑与身体发展的脑科学、生理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儿童全面发展概念的多学科内涵建构对深化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予以探讨,为更加全面地把握育人目标提供理论借鉴,并为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方芳 《江苏教育》2022,(7):46-50
规则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及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儿童走向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必需。教师应从儿童朝向美好自我建构的过程看待儿童规则教育,拥抱儿童作为规则教育的主体。遵循规律,深化儿童的规则理解;由静转动,促进儿童规则的践行;生活濡化,培养儿童的规则自觉,以理解关爱、富有温度的方式助推儿童构建更美好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通过审美、知识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描写叙述来塑造儿童的伦理形象,辅助儿童伦理人格的成长。在这些课文中不少是直接以儿童作为故事的主体或者参与者,以表现他们通过观察、经历等方式形成自己的伦理意识和美德行为,但大多数的课文还是将儿童视为需要被引导的伦理认知者和行为者,尚未充分尊重儿童作为伦理主体所具有的自律性、独立性和平等性。而合理地、适当地强化语文课文的儿童伦理性主体建构,既是教育科学认知不断深化的需要,也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儿童与空间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嵌入与作用的关系。以往关于儿童空间的研究强调空间对儿童的制约和规训作用,遮蔽了儿童的主体性。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对空间向度的重视与空间理论的构建促使西方童年研究者开始采用感官民族志等研究方法,着重探讨儿童在多种日常活动空间与公共生活空间中的能动表现。结果发现儿童不仅以感官的、身体的方式认识和体验所处空间,用语言及视觉标志物定义空间,而且可以借助“非人”元素转化和建构空间。这启发我们应转变认识儿童的方式,提升儿童在社会中的位置;应基于儿童的空间体验,反思教育空间的构建;应鼓励儿童的参与,推动儿童与成人的空间共建;应引入地方视角,尊重多元化的儿童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