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邻家之子时写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个邻家之子究竟有多高、肤色究竟如何、到底有多美.这一切从语言文字上无从得知。汉乐府《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相似文献   

2.
秦罗敷是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主人公,她以其聪慧、机智、可爱、勇敢的个性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备受历代读者的喜爱。在诗中,作者着意表现了罗敷的外貌美和人格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表现罗敷的外貌美时,并没有具体描摹她容貌的美丽,而是把模糊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十分巧妙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利用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塑造了一个楚楚动人的罗敷形象,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陌上桑》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这首诗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塑造了美丽、坚贞和机智的罗敷形象。全诗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后两段写罗敷的人格心灵之美。第一段采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罗敷怎样美呢?你看,她爱劳动——善蚕桑。她爱生活,采桑的篮子用黑色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一首具有浓郁喜剧色彩的叙事诗。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即以侧面烘托的方法写人,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诗中描写罗敷之美是通过对他人神态的描写烘托出来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没有直接从正面着墨来描写罗敷的美貌,而是从侧面描绘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对罗敷的美艳的倾倒,以及由此产生的微妙的家庭纠纷,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言在此而意在彼,让人从旁观者的态度中想像得出罗敷无与伦比的天生丽质和绰约风姿,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5.
汪茂吾 《师道》2004,(6):34-34
《陌上桑》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优美动人,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诗中的另一次要人物使君却褒贬不一。请看人教版第六册教参中的课文说明:“《陌上桑》课文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联系实际。就《陌上桑》全诗来看,诗中除正面描写罗敷的美外,还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忘情,来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相似文献   

6.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它是相对于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而言的,是指不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或事物的形状、情态、质地、色泽、大小等,而是通过周围与之相关的人、事、物、景的描写和渲染,使描写主体更加鲜明突出的一种写作方法。作文时,侧面描写往往能够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如《陌上桑》在写主人公罗敷的美貌时就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究竟有多美,通过这番侧面描写,读者自然可以通过想象去感悟,去体会。  相似文献   

7.
《陌上桑》是一首“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 ,它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成为中国诗歌海洋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何鉴赏这首诗呢 ?首先 ,《陌上桑》刻画了一个不为权所逼、不为利所诱的美丽而坚贞的女性形象。诗一开始 ,就对罗敷进行了总体刻画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好女”好在何处 ?“好”在热爱劳动。太阳刚一出来 ,她就到城南边去采桑。采桑女长像如何 ?是美还是丑 ?诗并没有从正面去写 ,而是先写了她的用具的精美 ,然后写了她的服饰和装扮。在用具的陪衬下 ,服饰的烘托下 ,读者可以猜测到采桑女是美的 ,但还…  相似文献   

8.
<正>《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它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一曲美的赞歌。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写罗敷采桑,主要表现罗敷惊人的美貌;第二解写太守邀乘,叙述太守觊觎罗敷美貌,要跟她"共载"而归;第三解写罗敷夸夫,以打消太守的邪念。民歌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女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勤劳、勇敢、聪慧、善言的女性形象。其实,乐府名篇《陌上桑》并不仅仅刻画了一个尽善尽美的"好女"的形象,也为我们展示出了时代特征鲜明而又意味深长的女性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上是一段著名的侧面虚写罗敷貌美的文字。然而如果用形式逻辑检测一下,便会发现这段描写文字逻辑是混乱的。它表现在对罗敷貌美作出反应的人群的分类标准不统一。“行者”、“耕者”、“锄者”这三者是依据人物的身份划分的,而“少年”则是依据人物年龄标准划分的。而由于标准的依据不一,其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却产生了交叉。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段逻辑上混乱的文字又确确实实是千古绝唱,一个容貌美丽的女子就在这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教学中 ,大多把“好女”理解为“美女” ,似乎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 :其一 ,与主题内容不相协调。诗歌第一节 ,极其夸饰地写出了罗敷服饰、工具之美 ,而更别开生面地采用侧面烘托手法 ,对她的美作了极度的形容 ,通过周围人的强烈反映 ,写出了罗敷的“惊人之美”。这就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想像力 ,增加了诗歌生动活泼的喜剧气氛。所有这些 ,都是为突出罗敷的外表美服务的。写罗敷的外表美 ,并不是诗的主旨所在。诗的主旨是第二节 ,写罗敷断然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话语软中带硬 ,有理有节 ,给这…  相似文献   

11.
《陌上桑》为较早出现的叙事短章中的姣姣者,其所叙之事实属简单,主要者为使君与罗敷偶然相遇中的一段对答。文章在点出地点、人物后,先正面写罗敷的穿戴衣着,言其服饰之盛,接着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举动,侧面极写罗敷之美。此种写法在当时实为新奇高妙。“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云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更不必严词拒  相似文献   

12.
《陌上桑》一诗通过侧面描写极写罗敷貌美,并用问答形式突出罗敷机智慧敏,这是无可非议的。可传统观点一直将使君当作反面形象进行分析,使其成为众人唾弃嘲弄的对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使君“丑恶、愚蠢”的依据,可能就是他偶遇天姿国色的罗敷,惊羡于她貌若天仙,进而提出“宁可共载否?”的愿望。诸多教参分析大同小异,皆认为这是“调戏、污辱”良家妇女的行为,使君的言行举止是“丑恶、愚蠢”的。这些一棍打死的定论使使君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竟达千年之久。可是笔者在教学中研析此诗,换个角度对使君进行剖析,就发现传统的对使君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首先,使君的言行举止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反应。“美好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并使人逐渐进入审美着迷、陶醉的状态。”(朱光潜语)由于罗敷有闭月羞花之容,竟使“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耕。”甚至连身为官员的使君也“五马立踯蹰”。这完全是一个被美的事物所吸引,并为之陶醉的典型。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看到倾城倾国的罗敷,便滋生爱美、亲近美的心理,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反应,是一种健康的审美心理。我们又怎么能妄论其心灵丑恶、龌龊呢?其次,使君是一...  相似文献   

13.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 ,侧面描写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罗敷是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 ,如果只采用正面描写 ,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这首诗里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侧面描写 ,使罗敷这个美貌女子的形象得以充分的表现。作者先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用“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这样的诗句 ,通过写她的住所之美 ,来衬托罗敷的美貌 ;以器物来陪衬人物 ,即用“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通过写她的器物之美来衬托罗敷的美貌。第二是借助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人物。作者用“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  相似文献   

14.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我认为,应给罗敷的陪衬人物———使君这一形象重新定位。第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陌上桑》主要是歌颂采桑女子罗敷的外表美与内在美。首先,从诗歌构思与创作的意图看,使君的形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该诗第一部分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罗敷的外表美,第二部分写使君追求罗敷与罗敷从容应对使君的问话,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外表美,也表现了罗敷的聪明机智。第三部分写罗敷夸夫拒绝使君的追求,表现罗敷不仅机智,而且具有自尊自爱的美德。使君的出场,为全面深入地塑…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优秀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了一位美丽出众、机智勇敢的农家姑娘秦罗敷的形象。“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通过长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不同动作、神态、表情,烘托出了罗敷的美丽,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16.
《陌上桑》“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句中的“来归解释未成定论,中学课文也未加注释。查有关资料,有的注释为:“来归,即归来,主语是耕者,锄者……耕田锄地的人们回来以后彼此抱怨活干少了,因为只顾贪看罗敷而耽误了劳作”(电大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美的发现"是冀教版七册教材第一单元的"阅读链接",是围绕本单元的文化主题"美的发现"而编排.开头以罗丹的名言引入,提示了本文的重点在于学习了本单元有关一些写美景的文章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表达美.这部分教材有2个"链接点"--"分享他人的发现","我眼睛里的美景"."分享他人的发现"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查找资料去发现美,一方面提示了活动的方法--搜集图片或音乐、阅读有关写美景的书籍等.一方面提示了有关的表达美的方法--图文的形式或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概括等."我眼睛里的美景"则提示学生到生活中、到自己的身边去发现美,表现美,并提示了发现美的方法--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拍摄下美景等.  相似文献   

18.
《陌上桑》中罗敷的丈夫果真如罗敷自己所言是个“大夫”“专城居”的大官吗?如果这样认为,就会使这首诗逊色七分,罗敷的形象也就暗然失色了。再说,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身为一个“专城居”的夫人怎么会到城外去采桑呢?再说,她采桑干什么,她能去养蚕吗?旧社会采桑养蚕是农家女的事,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9.
李金焕老师认为如果视太守对待罗敷是调戏行为,那么“行者”等对待罗敷的行为至少可以说怀有邪念。这样,《陌上桑》就无艺术价值可言,成了一首只具有低级趣味的调情之作了。其实传统文学精品《陌上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折射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对其主旨的全面把握是很重要的。它通过罗敷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即人之美是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罗敷之美如果仅限于外貌之美,就使我们感到美的苍白。而且可以设想,如果罗敷真的同意委身于太守,那么她在千百年来的读者心中就不可能有那么光彩动人的形象。因为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20.
一【话题聚焦】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16岁的小姑娘失恋了,妈妈却祝贺她。她很奇怪,妈妈怎么不是给予安慰呢?妈妈这样回答:“娜娜,初恋是最美的,然而也有苦涩。将来有很多事情你会忘记,但这件事你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你第一次面对挫折,是一个难得的成长机会。我祝贺你,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小姑娘顿时明白了妈妈的话,很快从失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你是如何面对,如何处理的呢?请结合生活实际,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8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