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把报纸办得丰富多采、生动活泼,不少报纸开办了周末版(有的叫星期刊、月末版等)。这些周末版大部分思想内容健康、符合报道宗旨,因而给读者一个愉快的“周末”。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良倾向。一是形式上过多过滥,二是内容上粗制滥造。现在,报纸中的周末版有越来越热的势头。不仅机关报、专业报、行业报办周末版,一些文化类、生活类报纸也要办周末版;不仅对开大报要办,一些版  相似文献   

2.
我们《泰州市报》从1990年1月始办周末版以来,努力在强化报纸的接近性上下功夫,使周末版大受读者欢迎。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强化对周末版的接近性的。一、强化心理上“近”的特色,着重反映共同兴趣。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拿这句话来形容今年的周末版热,的确恰当。单是今年元月4日那一天,全国省级以上的报纸就有19家隆重推出了周末版。虽然是隆冬季节,五彩缤纷的周末版让人感到一丝春的气息,一片春的温馨。纵观各家周末版,尽管千姿百态,风格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更加注重了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更加贴近了读者。《河南日报·周末扩大版》已经出刊30期了,作为第一版(第18期改为第五版)的编辑,想谈一下对如何办好周末版的一些个人看法,以求得与同行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我国报纸近几年来出现的周末版热,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综观办得好的周末版,他们在接近性与高品位二者的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但毋庸讳言,有些报纸的周末版在处理这二者的关系上失之偏颇,注重了接近性,忽视了高品位,“接近”变成了媚俗,周末版变成了“自由版”,格调低下,品位平庸,偏离了办报宗旨。 追求接近性与高品位的和谐统一,努力“近”中求“高” 周末版是在增强报纸的接近性的强烈呼声中问世的,也以其“接近”令读者耳目一新。所谓接近性,是指报纸宣传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形式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生活中存在着新闻报道的“矿藏”,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基本、人们最关心的东西。周末版具有接近的优势,因而赢得了读者。但是,人们对周末版高品位的要求也不容忽视。高品位  相似文献   

5.
周末版(星期刊)报纸现在成了热点。自去年以来,创办周末版的报纸数量迅速上升。目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等一批全国性报纸,全国2/3的省市委机关报和1/3的中央部委机关报,都办有各种形式的周末版(星期刊)。广大读者欢迎周末版。常听说有人把周末版锁在办公室抽屉里,下班后带回家仔细品读;经常有群众给报社写信,称赞周末版办得好;更常见过路行人在报摊上自己掏钱购买周末版。这种“读者爱看周末版,各报争办周末版”的现象,引起了新闻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出了一些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闻出版系统的发育,周末版热算是一个信号。 办周末版,是时代的需要,报业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的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现在全国已有400多家报纸办了周末版(含星期刊、扩大版、文摘版),约占全国报纸2040家的五分之一还多(据1993年底统计)。 据我个人阅读、观察,目前办的周末版是不是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像正统的办党报副  相似文献   

7.
“周末版热”,是近几年来报纸上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不用说综合性报纸,就是一些专业、行业、企业报纸也对办周末版趋之若鹜。如同那句流行的广告用语“有路就有丰田车”、“有报就有周末版”一样。问题是大潮涌起,难免泥沙俱下。名相同实则相悖的例子比比皆是。怎样才能把周末版办出特色,办出品位?我认为当前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可读性、思想性、新闻性这三者的关系。(一)周末版的特色是什么?直观地说,就是周末。这是同义反复吗?不是。周末的概念,在西方,是从有“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那一天开始便有了。在中国。“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8.
报纸办“周末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闻现象。不仅综合性日报办“周末版”,一些周三四刊的专业性报纸也办“周末版”;已办“周末版”的报纸扩大了版面,没有办的报纸也要求  相似文献   

9.
周末版(星期刊)报纸现在成了热点。自去年以来,创办周末版的报纸数量迅速上升。目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等一批全国性报纸,全国2/3的省市委机关报和1/3的中央部委机关报,都办有各种形式的周末版(星期刊)。广大读者欢迎周末版。常听说有人把周末版锁在办公室抽屉里,下班后带回家仔细品读;经常有群众给报社写信,称赞周末版办得好;更常见过路行人在报摊上自己掏钱购买周末版。这种“读者爱看周末版,各报争办周末版”的现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首家推出了“星期刊”。这是建国以来最早的“周末版”。近2年来,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全国已有近百家大报纷纷扩版和增版,陆续推出了周末版、月末版、扩大版副刊(统称周末版)。这些专版、专刊大多内容新颖,编排手段灵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报纸的信息量,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推动了报业的竞争和发展。但是,有些“周末版”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偏离了既定的办报方针,使“周末版”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黄色化倾向。 一、“周末版”黄色化是报业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手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报业日趋商业化、企业化,报纸之间的竞争也就相应地日趋激烈。过去那种“官办、官订、官看”的办报方针是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报纸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进入家庭。于是,有的报纸为招徕读者,扩大发行量,追求经济效益,置报纸的个性于不顾,片面热衷于猎取影视、体育名星的私生活,争先恐后地“炒明星”,用一些品味不高的琐闻轶事来招徕读者,有的甚至制造假新闻,从而使一部分“周末版”成了无品位、无特色、无个性的报纸,遭到一大批正直读者的指责。这一倾向值得很好地正视。  相似文献   

11.
而今,一张报纸受读者欢迎与否,从某一视点上看,与该报副刊的受欢迎与否直接有关。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新态势下,全国许多报纸,几乎是不谋而合地争办“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面对这一周末版热的新景观,如何办好地市报文艺副刊?我认为:必须在观念上、行动上实现四个转移,即:纪实性转移、包容性转移、开放型的地方性转移和综合审美性转移。实现由“与现实保持适当距离”到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的纪实性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改革的要求,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辽宁日报今年办起了旨在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的周末版。从今年1月4日出刊第一期,至8月底,已办了三十二期。从八个月的情况看,  相似文献   

13.
1991年,报纸创办周末版,星期刊、半月版、月末版、扩大版等渐成热点,到10月份,省以上报纸增版增刊的约有40家,其中首都报纸有22家,如《北京日报》的“京华周末”,《金融时报,的“周末版”,《中国商报》的“星期刊”,《中国旅游报》的“月末版”等。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司司长梁衡同志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访问时说道:办周末版属于微调范围,是报界同志们为争取社会主义报业繁荣,在报纸宏观数量和品种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所作的一种改进报纸质量的尝试。已出的周末版,主要是给读者提供轻松一点、  相似文献   

14.
1992年春,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闻现象——“周末版现象”。1993年春,“周末版现象”蓬勃发展,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新格局。本文所说的“周末版”是广义的概念,包括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扩大版。一两家报纸办周末版不能称为“现象”,许多家报纸在一段时间内都办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扩大版,才能称为“周末版现象”。这使我想起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似文献   

15.
1992年春,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厂一种引人注目的新闻现象——“周末版现象”。 1993年春,“周末版现象”蓬勃发展,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新格局。本文所说的“周末版”是广义的概念,包括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扩大版。一两家报纸办周末版不能称为“现象”,许多家报纸在一段时间内部办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扩大版,才能称为“周末版现象”。这使我想起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似文献   

16.
报纸办周末版已成为一个潮流,成为了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在淮阴率先举办了周末版研讨会。会上,大家就周末版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地研讨。“特区”和“六天与一天”周末版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无锡日报、南通日报的同志明确提出,党报是党的喉舌,但它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读者便是他的上帝。任何领导机关说好都没用,只有群众认可才是权威的。  相似文献   

17.
闲话周末版     
也是一种南风西渐吧。自治区的几家报纸现在也纷纷办起了周末版。从一段时间以来的情况看,周末版确实给报纸增添了可读性,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发表在周末版上的一些文章,或披露鲜为人知的事件内幕,或报道一些脍炙人口的正史野史之趣闻,或以散文的笔触勾画几个人物,点染些许景致。包括主题严肃的作品,笔墨也比较轻松、放达,少拘谨。上述种种,无论在办报思想上。还是在文章采写上,都意味着很大的进步。然而,有些问题,我们这些办周末版的人显然还没来得及认认真真地加以考虑。比如周末版上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与日常报道的根本区别究竟  相似文献   

18.
楚天都市报在宜昌等地开办的“地方版“,只存在了不到5年时间,便销声匿迹。个中原因,不是地方版不受读者欢迎,而是不受“地方“报纸的欢迎。办地方版对省报来说是发展,而对地市报来说,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楚天都市报在宜昌等地开办的“地方版”,只存在了不到5年时间,便销声匿迹。个中原因,不是地方版不受读者欢迎,而是不受“地方”报纸的欢迎。办地方版对省报来说是发展,而对地市报来说,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报纸要办得吸引读者,为读者所欢迎,首先办报者应精力集中,劲头十足,把主要心思用在提高报纸的质量上。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关键在总编。报纸的质量能不能提高,在总编;报纸办得吸不吸引读者,也在总编。 在报界工作十余年,我们曾有意无意地与天南海北的同仁们探讨过提高报纸质量问题,耳闻目睹了一些“病症”。 一是耳朵软。报纸的质量如何,首先看一版。而总编最挠头的也是一版。一版是要闻版,翻开一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