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批转移,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必须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表现为人数多、比重大、成绩差与心理行为不够健康等,其直接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社会生活环境欠佳,学校未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有效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既是教育界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必须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留守学生”是多年来农村学校的一个常见群体。据调查,农村职校的“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较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使得“留守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有的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措施不力,社会关注不够等。笔者认为,加强中职学校“留守学生”教育的基本对策是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共同承担责任,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学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留守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学习成绩较差、心理不健康等诸多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积极探索援助方式,把“留守学生”教育好、管理好,让他们能在关爱与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管理的未成年学生。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认为,仅就家庭教育方面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转变“留守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提高其教育管理子女的水平,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为此,我校成立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重视和媒体及全社会的关注。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障碍主要来自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社会文化建设滞后、素质教育异化、隔代教育的误区、青少年心灵需求的缺乏等。本文试从学校、社会及家庭等方面探讨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周先利 《教师》2008,(14):13-14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的过程中,大量留守儿童产生。“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社区协同合作才能解决的时代难题。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失范与矫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世东  张杰 《教育导刊》2006,(11):59-60
农村“留守”学生因家庭教育缺位、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行为失范。要弥补家庭教育缺位,优化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以矫正“留守”学生的失范行为,必须取得社会、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利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优势,引导“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心理行为习惯,矫正他们不良的行为,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以科学发展观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骤增、学习兴趣减低、道德意识淡漠、安全问题频出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社会、家庭及学校多种因素造成的。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  相似文献   

9.
关于留守家庭学生,向来社会关注较多的是“留守儿童”,然而农村普通高中留守家庭学生的教育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为高中生面临升学与择业的问题,面临开始融入与走向社会的问题.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与升学择业的压力交织形成更为强大的“压力场”,如果在教育疏导上不科学.将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现状与对策上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家庭亲情缺失、教育管理缺位等原因,“留守儿童”在身心成长过程中存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问题。虽然政府对农村薄弱教育持续加大师资投入,但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农村地区,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对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从师资队伍、家庭教育、社会情况等多方位客观地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梳理“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加以关注并积极寻求改进策略,探索一套行之有效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心理和监护等产生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给少年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主要有缺乏父母监督引起的学习问题、缺乏父母关爱引起的身心问题等。我们可以试着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解决该问题:作为外出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然后要改变外出方式;最后要改变沟通方式。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常宁市29所农村中小学的调研,发现较多"留守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一些较突出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普遍厌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学生"的厌学问题,走出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和家庭必须进行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监管不力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产生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的前提下,家庭与之配合,社会给予关注,三方形成合力是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房文花 《文教资料》2012,(2):141-14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与家庭关注的焦点。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宏观、农村中小学师资建设,以及学习管理等角度,阐释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学生”。由于他们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这些“留守学生”极易出现情绪、交往和人格上的心理问题。留守的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教育的权利。因此,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先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学生”。由于他们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这些“留守学生”极易出现情绪、交往和人格上的心理问题。留守的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教育的权利。因此,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先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25):147-148
当前,随着社会的变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学生逐渐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难点。笔者在农村中学多年带班主任,一直关注农村留守学生问题,首先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现状进行调查,找出问题,然后通过主题班会、学生活动、建立重点帮助学生档案等方式寻求促进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对策、方法,获得班主任管理和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归因和出路进行研究。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受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制约、部份农村家长重养轻教和学校教育单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数量多、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受阻和身心健康堪忧等社会难题,可能会影响社会和谐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要认真履职,家长要主动担责,学校要积极跟进,社会要广泛响应。要通过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共享蓝天”和“绿色通道”三大工程,推广校园关爱行动、“代理家长制”和社会爱心行动三大成功经验,构建经费、制度和监护三大保障体系,争取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公平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网络是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对农村留守孩子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留守儿童形成网瘾的成因,并提出要从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思想教育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网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