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印度尼西亚学生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经常会在词法和句法的使用上产生偏误。否定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学生经常混淆印尼语和汉语中否定词的用法。本文通过汉语中的否定词"不""没""别"和印尼语中的否定词"tidak、bukan、jangan、belum"的对比研究,找出印尼学生使用否定词产生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双重否定表肯定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常用方式.根据初步统计,<世说新语>中表示完全肯定的双重否定形式共有12种49例,根据其组合特点分为两类:否定词1+否定词2、否定词1+助动词+否定词2.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双重否定形式从语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的否定句是由否定词、半否定词来表达,有些没有否定词的句子仍有否定之意。  相似文献   

4.
否定词“无”、“无有”、“没”、“没有”是一组意义比较接近的否定词,其中“无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这个四个否定词在元杂剧中都有所呈现。文章对《元人杂剧选》进行了封闭性考察,描写了“无”、“无有”、“没”、“没有”这四个同义性否定词在这部书中的使用情况,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同时还探讨了这四个否定词在元杂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否定词+but”是英语中的一个常见结构。前加不同的否定词会使该结构表示不同的意义;即使否定词相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也相差甚远,必须正确理解该结构的意义才能进行准确翻译。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统计、描写、举例、比较等方法考察《论语》的否定词,从而在考察中总结出这些否定词的具体用法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与异同。  相似文献   

7.
双重否定是在同一个句子中(可以指单句也可以指复句和紧缩句)用两个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义的一种句式.按照结构形式,双重否定可以分为单句中的双重否定、复句或紧缩句中的双重否定和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三种形式.双重否定的否定焦点的确定应该从句中第一个否定形式的否定焦点出发,主要存在四种情况:第一个否定词后带有"是"字的情况;两个否定词否定焦点为其后成分,且不为同一事物的情况;两个否定词连用的情况;第一个否定词否定整个第二个否定形式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任何语言都有其否定表达式,否定词使用深受语言内部结构、要素和思维方式影响。英汉语言否定词就其位置和功用而言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异。比较否定词在此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分析其异同,对于规范应用英汉否定词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教学或中介语的语料库中,外国学生使用常用否定词出错的例子举不胜举。厘清"不"、"没有"、"别"休"、"否"、"非"、"勿"、"未"等否定词的语法特点及其之间的区别,并根据各否定词的语法特点实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纠正学生偏误,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的肯定,有多种表示方法,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从字面上可直接看出肯定,即句中不含任何否定词或准否定词(如 no,not,nothing,nobody,hardly,scarcely,seldom,little,few 等等)第二类:从字面上看像是否定句,即句中含有否定词或准否定词,但其真正的意义却是肯定的。本文论述的就是这后一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史、思想史来看,心性关系在先秦儒家那里远不如仁义、仁礼关系重要,甚至也比不上人性论重要。但是,其时人性论的兴起自是与对心性关系的探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如此,随着郭店简的被整理,人们发现其中有着对于心、性、物之间关系的讨论。鉴于此,本文将从心:性与物之间的中介;志:从心到物的指向性;性:物取而出与心弗取不出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引起相关学人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空无辨析     
本文从立足点、内容与意义分析了佛教的空与道家的无的区别。认为无以道为支撑,而空以缘起为基石;分析了无、有,空、有的关系;无的性质是自然无为、内心虚藏淡泊,表现为无为、无欲、无知,而空意思是事物没有常驻不变的自性,表现为析空、体空、空智;从哲学意义上看,空着重改变心性主体,而无偏重改造客体,从社会意义上看,无比空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慈溪话中的"勿"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慈溪话否定副词的用法。考察以慈溪话中否定词"勿"的语义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勿结构""勿字句"以及与"勿"有关的合音合义词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4.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中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申,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中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15.
论"孙悟空"名字的佛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表达了大量的佛教义理。也给“孙悟空”这一名字注入了丰富的佛教内涵,它反映了作者以猴说法的心理历程和作者般若性空的佛学思想。作品中许多诗词和回目所包含的佛教含义、金箍棒和金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某些章节和情节所具有的哲理意义、行文中出现许多谈空的诗句、作者对孙悟空师父的选择和《心经》内容所以大量出现的原因等多个方面,都反映了“孙悟空”的这一佛教名字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对唐宋宫廷队舞中的舞头、引舞、戏头、引戏等进行辨析可以发现,引舞与舞头、引戏与戏头均是不同的概念,而引舞、舞头在功能上的部分重叠是造成二者被混淆的主要原因;引舞之出现并不始于唐代,至迟隋代已有之。以上观点对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中的一些学术见解将有所修正。  相似文献   

17.
明史专家陈梧桐教授先后著有《洪武皇帝大传》和《洪武大帝朱元璋传》,后者在朱元璋研究的史料发掘与考证、研究领域扩展与内容补充,以及朱元璋历史功过的客观评价等方面所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相似文献   

18.
“无所谓”的本义为“没有所说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随着语义搭配的变化,“无所谓”带上了轻微主观性,产生了“说不上”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无所谓”的使用泛化了,主观性更强,句法位置更加灵活,语义搭配更为广泛,结构也进行了重新分析,由临时短语变成了词。  相似文献   

19.
王弼的“圣人体无”在其思想体系中比较重要。本文认为王弼对“无”作了本体论的解释,对“体”则需要加以具体的分疏,在王弼的著作中“体”除了作为动词“体认”的用法以外还有作为名词“形体”的用法,基于这两个范畴的考察,作者具体分析了“圣人体无”中“体”与“无”的含义并指出“圣人体无”可解释为“圣人的心体为无”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元以来数位曲学大家关于"务头"一词的阐释之梳理,尝试探讨清代李渔"别解务头"之说在"务头"阐释史上之价值与地位,揭示其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