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蜀汉的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与道德的矛盾冲突造成,具体而言,就是道德原则代替政治原则,蜀汉主要人物身上狭隘的“义”的道德观念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政治行为,桃园结义事件已暗示出蜀汉最后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之义”的特点是:平民性;实用性;纯洁性;政治性;集团性。这些特点,是在《三国演义》世代累积的创作过程中,由那些时代的作用合力而形成的。是时使之然,势使之然。桃园之义的进步意义,首先体现在传统的民本思想。其二表现在刘、关、张患难相扶、忠贞不渝的情操。其三它体现了一种新型的理想的君臣之义。总之,其实质是把“仁、“信”、“悌”等传统道德相当程度地人民化、理想化了。使之升华到一种崇高的境界,达到为后世楷模的效果。在《三国演义》中,既有顺应历史潮流之“义”,又有违背时代趋向之“义”,义的价值、层次高低不同,具有多元化的性质和驳杂的特点,它是多项“义”的混杂体,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刘、关、张兴于桃园之义,袤于桃园之义;蜀汉之业成于桃园之义,败于桃园之义。桃园之义前期是团结、胜利的旗帜,后期成了走向衰亡的路标。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只占区区九十多年。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当然要归功于小说《三国演义》。不过,为一般人所接受的这段“历史”中有多少真真假假,甚至子虚乌有?却是难于一言道尽。故聊侃三国之真假,于治学读史者,当不无小补。“桃园结义”的来龙去脉“桃园结义”是《三国演义》开篇的重头戏,但史书里却根本没有相关的记载,只是在后人评话“说三  相似文献   

4.
刘竞文 《学习之友》2008,(10):18-19
我们读《三国演义》这部书是从“桃园三结义”拉开序幕的,换言之,《三国演义》是以“义”字开篇的。正如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言所昭示的:“……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抚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愿同年同月死。黄天后土,实鉴此心。背心忘恩,天人共戮!”我们用两分法的观点分析这段结拜金兰的誓言,不难看出,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所涉及的"忠义"观相当复杂,表现忠义的地方也很多。"桃园结义"成为全书的开端,从而确定了人物的关系和全书内容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开发旧战场     
这天,周瑜对鲁肃说:“最近不打仗了,挺无聊的。”鲁肃建议:“趁停战的机会,去旅游一圈,怎么样?”“好吧。”他们骑马出发了。《三国演义》第一回即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刘关张结义的桃园成了重要的人文景点,周瑜和鲁肃便首先前往桃  相似文献   

7.
桃园结义故事在演变过程中,聚合了史官文化、民间文化和文人之笔三重文化心理积淀。以《三国志》为代表的史籍秉承了我国史书春秋笔法、重教化的传统;宋元民间文学是结义故事的首创者,反映了民间文化中义字为上、尊刘贬曹、重实用的思想倾向;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以七实三虚的文人之笔,完成了对史官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包容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从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开始,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互相争斗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战争故事。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落脚点是文化创新,而实现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文化,本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团组织模式,这种影响直至今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桃园结义为线索,将"传统文化的继承"的重点内容串联起来,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1.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在年龄上关羽要比刘备大.   2.温酒斩华雄:其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位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相似文献   

11.
骁勇善战的军队,形象鲜明的人物,鬼斧神工的计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曹操、孙权、周瑜……苦肉计、空城计、桃园结义、刮骨疗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国演义》中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我带进了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故事中,让我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2.
《姑妄言》与《三国演义》有可比性。它不但同样有政治历史内容,而且包含着从《三国演义》继承下来的遗传因子,但更有巨大的变异,这就是历史的文学化,题材的生活化,是从历史演义转向演义历史。《姑妄言》对《三国演义》的正面模仿颇多,但没有创造出新的精彩,倒是它对《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反学,有出蓝胜蓝之妙。  相似文献   

13.
我读过的书就像夜空中的繁星那样数不胜数,在繁星之中有一轮圆圆的明月,这明月便是《三国演义》。从"桃园结义"到"董卓进京",从"三顾茅庐"到"火烧新野",从"草船借箭"到"火烧赤壁",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这本书从开始到结束,就像在上演一场有情有义的英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却不能被抹杀。他在几年的征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国也是三国中最强盛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主要精髓是: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桃园结义”的核心价值,不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哥们义气;而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奋斗目标,应予基本肯定。忠贞是诸葛亮的重要品格,但这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愚忠”,而是以帝王师的身份,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自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这一拜》是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情节中的一首插曲。该曲结合电视剧中画面,经实力派歌手刘欢的演唱,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情怀,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不觉间将我们带到了英雄壮志、无限感慨的"三国"英雄世界,并让人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已。《这一拜》对"忠义"和"英雄气概"的表现,直接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该曲的音乐创作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仪式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它使个人结合而为社会。仪式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人们可以通过仪式进行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有时,仪式作为一种叙事形态也可作用于叙述文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将“桃园结义”、“三顾草庐”、“白帝托孤”仪式极力渲染、特别标示、故意重复,使之格外醒目并深入人心。而这三种仪式在小说结构布局中突显的功用也一览无余:“桃园结义”开篇,统领全文,体现了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和刘、关、张的政治理想及其兄弟情谊,是三人全新关系和理想事业的一个“出生仪式”;“三顾草庐”承上启下,标志着刘备政治上的成熟和刘蜀集团的成长壮大,是刘蜀集团的一个“长成仪式”;“白帝托孤”结篇,尾声早唱,展示了刘备理想事业未竟及诸葛亮独力难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性,是刘备及刘蜀集团的一个“死亡仪式”。  相似文献   

17.
《语文报》2013年第14期第7版的《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一文这样写道:“甚至旷达的苏东坡.遁入桃园的五柳先生……”。刚读到这里时,我不禁心生疑惑:五柳先生何曾遁入桃园?细细一想,觉得此处“桃园”应为“桃源”。  相似文献   

18.
《当代学生》2012,(24):58-59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本期"微阅读"书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英雄不问出处,良知不分贵贱。刘、关、张桃园结义之时,刘备不过以织席贩履为业,关羽张飞也只是市井间的贩夫走卒。然而,身份低微,却心系朝廷。在汉末的乱世中,这几个"匹夫"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最终名垂千古。诸葛孔明躬耕隆中,不出茅庐,却胸怀天下。一介布衣终刘备托孤重臣、蜀汉顶梁之柱。而成就这些草根之英雄伟业  相似文献   

19.
秋游     
10月25日上午,我们在顾老师的带领下到三国城、橘园去秋游。我们一路欢声笑语,一到三国城,立即像欢快的小鸟一样“飞”下车。三国城是中央电视台外景基地之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部分场景就是在这儿拍摄的。绵延的城墙、森严的军营,好像在向我们讲述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孔明借箭等三国故事。我们在“曹操军营”处分队活动。我提议我们小队去“步步惊魂”玩,伙伴们答应了。我和于凯文同坐一车,亲身体验了当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情景,一路上各种动作、声音把我俩吓得魂飞魄散,我俩也真正明白了“步步惊魂”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走进精彩故事 在儿童心里,《三国演义》是一本连环画: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一个个传奇的故事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