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课程考试改革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课程考试存在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考核方式过分依赖于笔试、考核能力偏重于记忆力、评价结果过于看重考试的分数等问题,必须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理念,构建以职教特色为核心的课程考试体系,完善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考试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目前现行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提出了课程考试改革方案,考核采用以综合评价与过程评价为主的全面系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分析了课程考试改革的效果,实践证明:考试改革对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改革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考核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必要性;探讨了该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内容、解决的问题及要达到的目标;讨论了课程考试的方式方法、试题知识构成、试题类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如何利用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形势下课程考试改革面临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工程制图课程考试改革通过改进评价模式,提高平时作业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依据考核内容确定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优化平时作业内容与方式,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优化期末考试试题,强调动手能力的考核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了从掌握知识到掌握技能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陈平生  陈兰生 《陕西教育》2009,(3):38-39,25
本文分析了"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背景,提出了"以掌握知识、提高素质为基础,以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重点,在掌握操作技能上使劲着力"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建立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1+X+1"证书的课程考核新模式.课程考核引入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评价,采用多元化的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目前现行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提出了课程考试改革方案,考核采用以综合评价与过程评价为主的全面系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分析了课程考试改革的效果,实践证明:考试改革对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如何利用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形势下课程考试改革面临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工程制图课程考试改革通过改进评价模式,提高平时作业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依据考核内容确定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优化平时作业内容与方式,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优化期末考试试题,强调动手能力的考核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了从掌握知识到掌握技能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吴曼 《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28-130
新的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应该根据这一目标及要求,进行相应的考试改革和评价改革,以此形成新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阐述考试改革和评价改革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中学化学评价改革中包括的学业评价思路、评价方法、评价激励机制、观察理解评价模式、实验考核、学业成绩评价改革,以及中学化学考试改革中涉及的考试内容方面、考试方式方面、考试结果方面、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成绩考核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周刊》2015,(57):1-3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往单一的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成绩考核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本教研组以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和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为契机,分别从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课和实验课程成绩评价的现状出发,大胆探索,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改变各项考核方式所占比重,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成绩考核中引入课程成绩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注重网络学习评价、自我评价的应用,并在实验课程考核中增加实验考试模块。这些探索和改革,使得教研组在考核模式改革和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日常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成绩评价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程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显著增强了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自中央电大2005年春季基于网络课程考核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各级电大都在尽快适应这种新的考核模式,并且已经成为电大课程考核的重要方式。这几年改革的成效已表明:基于网络的考试方式不但是开放教育未来发展的一次契机,也是今后评价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本文就基于网络课程考核改革中面临的一些困境和解决措施进行阐述,以提高电大课程考核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