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博临 《东南传播》2020,(12):45-50
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新闻媒体对农报道的强力支持。"建设性新闻"虽然肇始于西方新闻业,但是其倡导的多项理念均可以在经过本土化改造的基础上,为优化我国对农报道提供借鉴。本文追溯了"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国的包容性文化传统、中国本土新闻业的"建设性"特点两方面出发,论证了对建设性新闻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可行性;针对我国的对农报道,将具体的实际案例与建设性新闻的理念相融合,从"记者干预""以人为本""正能量"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若干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经常涉及纪实新闻.案件经常成为新闻采写对象,新闻界习惯地称呼为"警方报道""警方报道"如何报道--案件如何纪实--如何纪实得好而精彩?一次"警方报道"对我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楚天都市报》近年十分注重深度报道的打造,每天属于深度报道的新闻题材占本土新闻的三分之一以上。为打造深度报道品牌,2013年1月18日,《楚天都市报·深读周刊》(以下简称《深读周刊》)正式创刊,每期8个版报道,分别以"纵深""调查""热点""人物""发现""观察""揭秘""文化"等10多个栏题轮换呈现,先后推出一大批影响较大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4.
2015年的"两会"报道发生了明显的系统性变化,融合新闻成为媒体运作的主流和内容形式的主体。随着融合新闻平台对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融合报道技术对受众互动体验的刷新,以及融合报道样态对时政报道范式的变革,中国时政新闻进入了"新常态"。  相似文献   

5.
社区报道一向不受重视,甚至成为"琐碎"的代名词。但实际上,社区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是社会的缩影,从某种角度讲,抓住社区就等于抓住整个社会。对于社区新闻的误解源自没有深度挖掘,社区报道本该成为新闻富矿,同时应从"温暖故事""趣事""生活经验"等几方面加强报道。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  相似文献   

7.
程悦 《今传媒》2014,(7):63-64
"三反""五反"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展开的全国性运动,中国的媒体在这一时期对此有集中的报道。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从媒体报道该运动的角度来研究此时中国舆论监督的文章还相对较少。本文对于"三反""五反"的研究以当时中国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为切入点,以搜集到的史料(当时被报纸曝光的贪腐新闻)来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的舆论监督以及媒体集中的贪腐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8.
石思思 《今传媒》2021,29(4):133-135
本文拟从康德义务论视角对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试图提出针对传媒行业的一些伦理启示。笔者在对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时,发现了一些媒体存在诸如把人性当成宣传工具和手段、为追求利益而传播虚假信息或是煽动民众情绪等失范行为。基于康德对"善良意志""普遍法则""人是目的""纯粹理性"等核心概念的相关阐述得出了一些启示。本文最后也提出了一些康德义务论所面临的新闻伦理困境,并试图与新闻学界和业界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2013,(8):1
5月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对"深圳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天然气将大幅涨价""流浪汉因拆迁变富翁"3起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媒体虚假失实报道的调查及处理情况进行通报。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记者的报道《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报道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单膝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并配发了新闻图片。经查,该报  相似文献   

10.
"做有思想的新闻,做有温度的新闻,中国之声责任至上",是中国之声始终秉持和坚守的新闻理念,也是中国之声在"改文风"活动中着力强化和积极推进的方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这些理念成为中国之声报道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源泉。本文围绕中国之声两会报道的具体实践展开分析与阐述,探索主流媒体在重大活动报道中如何践行"改文风"、不断增加民生落点、强化对社会热点的引导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长平 《青年记者》2007,(21):77-77
正面报道如何才能不产生负面效果,值得一些正面新闻的报道者们反思。又快到年终盘点的时候了。我和同事去年"恶搞"了一把,做了个"反向新闻·重构2006",今年我们还打算继续"反"下去,但是不再虚构了,因为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反向新闻"比比皆是。这里我仅举最近网络上的一个事情作为例子。  相似文献   

12.
对于传统纸媒而言,纯粹的服务性报道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明书",这就需要融入新闻元素,来加强其时效性、关注度和生动性。文摘类报纸要做"鲜活"的服务,在服务中加入新闻元素,让"服务""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有人这样归纳,“需要你知道,我就告诉你”和“你需要知道,我就告诉你”是中国新闻报道和西方新闻报道的明显区别。前者倾向于正面报道,后者倾向于负面报道,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也成了比较中西新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奖从1991年开始评选,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历届电视获奖作品,无论是题材选择、思想挖掘,还是报道视角、手法创新都有独到之处。从近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结果来看,新闻素材的"选"和"题",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成败的关键。"选""选"指的是对新闻素材的选取。身边事物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而事物中存在的矛盾,应该成为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标杆。这里说的矛盾是广义上的矛盾,是指在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存在矛盾的素材,没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和显著性,当然也不可能有趣味性。过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实践》2012,(7):72-73
编者按:2012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即将赴英的中国记者军团正摩拳擦掌,准备着为受众烹饪丰富的"奥运新闻大餐"。本刊第六期"热点关注"栏目推出两篇奥运专题的文章《伦敦奥运会中国记者"作战攻略"》、《社交媒体奥运报道规则解析》,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期我们继续刊发奥运专题文章,侧重纸媒在奥运报道中的采编实践,特邀《新京报》体育新  相似文献   

16.
李灿 《中国记者》2018,(3):40-43
"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句口号作为对外宣传报道的经典语言,至少已经用了二十多年。但是,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新形势下,加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突出对"理解"的强调,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晓帆 《东南传播》2015,(12):153-155
人文价值,即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外新闻报道的人文价值应该体现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中,并通过新闻选择、语言组织和传播效果传承并发扬这种基本立场和观点。在新闻实践中,对外新闻报道的人文价值具体体现在对新闻素材的"把关"和"缔构"、对新闻语言的组织与表达、以及新闻传播的目的与效果当中;中国媒体可以通过"以管窥豹、寓情于理""深度挖掘、动态表达""实事求是、平衡报道""多功能融合、交互为王"等方式实现对外新闻报道的人文价值理念,从而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为重新发掘与认知中华文明传播的核心价值资源与文明特质,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时政新闻历来是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也是媒体之间展开新闻竞争的制高点.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走基层·我这十年”、“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系列报道丰富了电视媒介对重大时政新闻预热报道的形态,在报道形式上以“走基层”报道为采访路径,开启了电视重大时政报道的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19.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县级党报当记者,2008年成为《中国环境报》一名驻地记者。作为一名国家级专业媒体记者,我总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恰巧这一年开始,《中国环境报》开展风格年活动,鼓励驻地记者采写提问式深度报道,我就将此作为主攻重点,相关报道近几年来获得一定好评。回顾几年来采写提问报道的体会,我大致经历了"提不了问题、问不到点上和向善于提问努力"三个过程。提不了问题开始采写提问式报道,还真的一下让我迷惘了——不会提问!因为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县级党报当记者的时候,跑的是领导会议线,到了现场就有领导讲话稿、背景资料、新闻通稿等,几乎不用采访,就可做成一  相似文献   

20.
毛竹菊 《视听》2016,(1):102-103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探求中国报纸是如何报道"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研究发现:在头版文图表现方面,中国都市报和党报对于巴黎恐袭事件报道的处理方式呈现差异,都市报头版对巴黎恐袭事件的报道,以图片版面多于新闻报道版面的形式为主,党报则以纯文字为主;在新闻内容方面,中国报纸对巴黎恐袭的报道在报道来源上趋同,但在新闻标题和图片运用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避免同质化,尤其是都市报的表现各有千秋。此外,本文根据研究结果,分析总结了中国报纸头版报道巴黎恐袭事件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