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为基础,以“仁民爱物”的生态保护观为支撑,以“取物有节”的生态发展现为保障,较深入地揭示了儒家生态保护思想的先导性、睿智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传承与超越的三重意涵体现在:第一,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自然观的全面继承和吸收,强调人对自然的温情和敬意,同时又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出发,彰显对传统生态文明、西方式现代化等生态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第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是具有人民性、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生态伦理主张,继承了传统生态文明中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责任,拓展了传统生态文明对自然道德伦理责任的主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兼及政治建设的双重责任;第三,习近平“红线”论、“福祉”论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取物以时”生态保护原则及其民本关怀的吸收和继承,扬弃了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灾异谴责说。  相似文献   

3.
老子之“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自然的规律。人虽为万物之灵,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仍在自然之中。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要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就必须因循自然本性,以“无”违自然规律之“为”,去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的今天,老子这一从自然中获得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生态思想,便愈发凸显出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以"爱物"为行为规范,强调"爱物"要取物不尽物形、"取物以顺时"。发掘和弘扬儒家的"天人合一"、"爱物"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提倡生态道德;敬畏、热爱、保护自然;遏制现代人工具理性的过度臌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现化工业文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贾平凹先生进行了深入思考,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人与人和谐的生态社会观、人与自我和谐的生态精神观、人与天地和谐的生态文化观,表现其顺应自然规律、和谐人际关系、尊崇道德伦理、追求精神自由、张扬生命意识、寻找精神栖居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反思因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时,一些生态环保人士提出了人类要“敬畏自然”的朴素口号。目的是提醒人们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以保护生态环境,力求减少人为的灾害,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有人却对“敬畏自然”这一保护生态环境的朴素口号恣意曲解,他们说“敬畏自然”就是“反对以人为本”、“反科学”、“反人类”等等,以此歪曲、抵毁生态环保人士的本意。何祚庥院士在《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一文中说:“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生态主义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正确的价值导向。书中对自然规律系统而深刻地认识,正是当今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典型的生态主义影视文学作品《阿凡达》承认自然在地球上的地位和价值,提倡尊重自然规律,反对人为地破坏自然界的有机结构来满足人类的贪婪和欲望。这正符合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道法自然"的生态主义观。  相似文献   

8.
人类正在进入的一种崭新的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工业文明造成的那些不善待自然界、不尊重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顺应自然规律,人类就能得到积极的“回报”,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一棵小草只要有一点泥土可以生根,得到  相似文献   

9.
老子在其代表作《道德经》中所体现的生态主义思想,有着正确而健康的价值导向,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其中对自然规律系统而深刻的确信和认识,正是当代社会生态主义的内在要求.这在典型的生态主义影视文学作品《风中奇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意识到自然的地位和价值,懂得尊重自然规律,并顺应自然规律,不能去人为地破坏自然界的有机结构来满足人类的贪婪和欲望.这和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道法自然”的观点不谋而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0.
构建“生态和谐校园”是生态和谐和生态平衡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移植和借用。建设生态和谐校园,就是要把学校建成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沃土,建成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家园。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和谐管理、和谐育人、和谐发展”为办学宗旨,在校园奏响生态和谐的旋律,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调整办学方略,多方入手,全方位地构建生态和谐的校园。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要构建“生态和谐校园”,必须奏响如下“三部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