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叙述者的叙事态度影响着一部小说里故事的稳定性,也同时决定了小说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连接关系。本文即着眼于废名小说《桥》的叙述者,从叙述角度,叙述节奏和叙述频率来详细确认小说中叙述者的叙事姿态。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独特的作家,他独特的小说风格曾被誉为“废名风”。他在小说中建构了让“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园”。尤其是193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更是别开生面之作。是“破天荒”的作品,是一部对传统小说文体反叛的作品。该小说重描写情景不重叙述故事.重生活情趣不重性格命运,重风景民俗不重社会背景。具有散文化的结构,诗的内蕴。  相似文献   

3.
吴长龙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99-101,105
从文本叙事的角度,对废名小说叙事话语、审美形象和叙事意蕴作具体的分析.考察了废名小说的文本特色和废名的独特的审美境界、生命哲学。在文本的意义上,论证了废名小说的文学理想必然孤独与寂寞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废名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描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 ,创造了一个冲淡平和的奇特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而纵观废名诗化小说的写作特色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我们又可以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诗歌、“世外桃源”情结和由里及表的庄禅哲学对其创作的影响 ,从而也对我们认识废名的诗化小说更加深了了解。  相似文献   

5.
废名诗化小说的特质在于他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诗性的世界,在小说中努力构筑诗的意境美,用诗的意象手法进行小说叙事。废名小说的先锋性表现在对传统小说模式的解构和对新小说艺术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中存在着家庭残缺这一不和谐的现象,经过分析发现其对废名田园梦是一种消解,并导致废名田园小说的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7.
从废名小说中的中心意象、言说策略两个角度。揭示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是借助“彼岸意识”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探究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其实质是对苦难的化解和对现实的对抗。废名的小说着眼于彼岸意识的诗性书写,给当代审美功能缺失的中国文学以诸多启迪,这正是废名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废名小说《桃园》意蕴悠远,稍嫌晦涩,小说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呈现上颇耐解读,这与作家在艺术创造上自觉地对"陌生化"创造手法的选取有关。《桃园》陌生化创造手法主要体现为:叙述手法的陌生化——具体体现为叙述过程中利用叙述视角的变化对叙述信息的间接扣留来实现;语言运用的陌生化——具体体现为语言构造的诗化追求以及大量隐喻、象征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废名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文坛里风格独特的小说家。《桥》作为废名的代表作,也体现了废名写小说的独创性即诗、画、散文皆入小说,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小说。本文通过分析《桥》以更好的说明废名风格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废名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描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冲淡平和的奇特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而纵观废名诗化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我们又可以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诗歌、"世外挑源"情节和由里及表的庄禅哲学对其创作的影响,从而也对我们认识废名的诗化小说更加深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格非的研创生涯似树,《废名的意义》是树上的一个枝桠。《废名的意义》兼有作家的敏悟,以及学者的理性;其中渗透了格非对小说文体审美的追求,对世纪之交中商品经济下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反思。格非从"个人与现实"的角度进入废名,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废名小说的文体和叙事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及重审。《废名的意义》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研究,对格非自身的多方重塑也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废名是我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对于废名后期的小说.学者较多研究其现实性及禅意的变化,较少涉及小说的情感特征.文章结合废名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学观的变化,着重探讨废名后期小说的情感特征:真挚率直、理性谐趣.  相似文献   

13.
废名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手法其实质就是为了弥合中西文学,打通诗与小说,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当废名在进行这项实验时,他就不自觉地趋向于雅可布逊体系中隐喻的一端,这就是废名小说"现代主义"色彩的由来。隐喻性的写作手法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象征主义的因素。隐喻性的写作手法还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不过,废名创作中的"现代"色彩又不单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其中还有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和佛教文化的因子。这里发生的是一种契合。废名在进行他的小说语言试验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接上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传统,有意无意地利用和发扬了汉语"以神统形"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五四”短篇小说的重镇,废名的小说有其独到的美学追求。不同视野下的《桃园》呈现出废名小说的多元内蕴。在对小说生命无奈的凄凉和时美好生活的渴望的双重解读中,我们能领悟到小说中的现代意义和独特美学。  相似文献   

15.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西方象征主义运动开创了"诗化小说"的传统。作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作家的典型代表,废名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小说世界是废名在不堪的现实社会中渴望恬静生活的梦想的象征,也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象征。在小说情节中运用象征暗示性的艺术手法,创造意蕴丰富的意象对废名小说世界的建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废名将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表达手法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开辟了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7.
废名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小说家。他的创作不但不事依傍,独立走自己的路,开辟自己的艺术境界,而且他总是不断地突破和刷新自己,追求和实现新的创造。他变化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来写新小说,又化用散文的哲思建构小说的架子,同时把小说诗化和散文化,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形式,打破了原有的框架,拓宽了文体的疆域,丰富了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法,尤其在创作后期用接近现实的自然状态的笔触,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结构,建构了新的小说审美境界,形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式,即散文化小说。。其小说文体的实验性和超前性,影响了中国许多作家的创作,为中国新文学作出他独到的贡献。但对于他这种创作上的转变,学术界很少论及,本文从叙事角度对废名散文化小说创作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小说家与诗人。他以诗的意境写小说,而诗歌中却流露出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文化精神苦闷。深入阅读废名的诗歌和小说会发现其诗歌和小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及由此所形成的作品风格方面的联系;二是废名的诗歌是其小说的哲学注脚,而小说是他诗歌所揭示的文学观、人生观的形象解说;三是废名诗歌和小说在情感特征上都充满着悲哀、孤独和寂寞的审美情感底色。  相似文献   

19.
"审丑"是废名小说艺术的一大特色,废名小说的"审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表现乡村的破败和国民的落后,二是为了以丑衬美,三是借以表达一种现代意识,四是为了营造一种独特的风格.但废名的"审丑"有时也出现"败笔","趣味恶化"是废名某些小说不可掩饰的弊病.  相似文献   

20.
废名小说中存在着“非严肃精神”。促成其非严肃精神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乱写”和“诙谐”。废名张扬非严肃精神之意义在于对小说所拥有的诸多艺术功能的恢复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