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关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历来存在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有人主张文学应为道德服务,也有人主张文学具有独立的价值,不应把道德教化的使命强加在文学头上。上述两种观点皆有偏颇之处,文学不必刻意进行道德说教,但引导人类的心灵进入一种更高远更纯净的境界则无疑是其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体现了文学的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和道德在社会结构中都处于离经济基础较远的意识形态层面,属于精神性的活动。文学自发生起就与道德有密切的联系,理清二者的关系对于文学的发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就文学道德批评的方法与效用、地位与取向、角度与模式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评析,为即将建构的文学道德学体系提供一个合适的话语平台,在多元并存和跨学科的基础上催生新的批评方法.认为文学道德批评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传统文学与道德文化相互发明,共同夯实了具有东方神韵的文学道德宝库.文学道德批评贴近古代文学生态、文学道德的审美呈现,有效地避免了昔日文学研究中的误读和臆测.  相似文献   

4.
受中国思想史儒道相黜并互补的影响,中国文学也呈现出两种根本精神相黜并互补的特性,道德理性与生命真情的相黜互补就是这种特性之一。道德理性是追求至善、颂扬人格,并以人格担当天下大任的道德理想主义信念。然而,当道德理性转化为窒息人欲的精神枷锁时,便产生了反抗此种压抑的思想和文学。从文学史看,追求道德理性与抒发生命真清两种文学精神此抑披长、相互排斥;但从文学的审美功能上看,二者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举世闻名道德文化的中国,时至今日,却又重提公民道德建设。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和道德经济,所以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了时代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7,(1):92-97
在新一轮文学与道德关系的论争中,直接指涉的是文学与社会道德是否对接。"纯文学"观点坚持文学不需要承担道德建设责任,暴露出在审美认知上的心理误区和心理恐惧惯性。要真正地认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就要克服纯文学的心理障碍和认知误区,回到淡然、真实的心境。特定政治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学对政治的疏离、文学与现实社会的紧张关系,留存在"纯文学"作家的心底,使"纯文学"对道德建设报以简单地回避。回到淡然心境,正确审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担当起文学的责任,这是当下文学创作的理性心境。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文道关系已成定论,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挑战致使对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文与道密不可分,是双向互补的关系。困惑来自于对“世俗僵化的道德规范”和“真正的道德精神”的理解的误区。“道”乃是不同于伦理范畴的体现“颠倒道德精神”的“人性的光辉”,而非世俗生活之“伦理”。文学是审美与道德和谐统一,而道德与审美的一致性来自道德的中介作用。美善合一,是文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必定要体现道德,同时,文学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道德倾向也与形象的塑造者密切相关。在这两个前提下,尝试分析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道德困惑,并结合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进行一种互动式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当今文坛重“物”轻“人”的现象谈起,通过对自由、道德的基本内涵、文学的自由与道德关系的探讨,来说明文学的自由要以普遍人性意义上的道德为底线准胂和规范。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道德建设在一些社会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生态失衡、网络犯罪、社会弱势群体道德教育以及道德自身的观念和手段不适应等问题。因此,道德建设必须研究存在问题,明确道德定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处理好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关系、批判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文学史上,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争论古已有之,至今这种争论仍未停止,争论焦点在于文学是否为道德服务,"为文艺而文艺"、"为道德而文艺"两种观点旗鼓相当。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文学与道德关系进行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实践的深入,改革与道德的关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认为,改革使经济上去了,却使道德下来了。有人则认为,既然经济上去了,道德也随之上去了。孰是孰非,姑且不论。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这两种观点看问题的角度。在我看来,两种观点都是从因果论角度来看待改革与道德的关系的。按照这种线性因果关系,只能看到改革对道德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革命伦理思想在文革时期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扭曲,以致形成了极左的革命伦理。这种极左的革命伦理使文学创作受到了重创。同样,文革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种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温床,致使中国革命伦理思想的发展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因此,革命伦理与文革文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论题。  相似文献   

14.
《源氏物语》是日本"好色"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好色观具有唯美的倾向,与以道德为基础的中国文学的好色观相对立。从中国文学中的道德的好色观到日本文学中的唯美的好色观,是从负面好色观向正面好色观的价值转换,这一价值转换是在剥离或淡化好色与道德和政治的关系中形成的。如果说中国文学的好色观只是在某种情况下才有限地偏离了道德框架,那么《源氏物语》的好色观则相当地远离了道德与政治。远离了道德与政治的框架之后,日本的好色文学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并形成了绵绵不绝的好色文学系列。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与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群 《教学与研究》2008,1(3):27-32
道德与利益之间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但从根本上看,道德与利益是一致的.对于道德与利益关系理解的理论误区在于对个人利益在道德中的地位的理解.我们应当充分肯定个人利益在道德中的地位,同时也应看到超越个人利益的道德追求的合理性.即使是对于那些行为高尚者的超责任的道德行为,社会也应当给予某种应有的利益奖赏,从而使得高尚的道德行为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和回报.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是道德信仰研究的关键环节.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道德价值与意义世界的设定最终归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内在地具有宗教信仰的超越意蕴.道德自身在人伦日用之中实现自己的信念,并完成精神的自我超越.梳理道德与信仰的关系,为道德信仰研究提供了历史维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先从“仁”字说起。中国的老祖宗很会造字。“仁”字形为“二人”,意即道德是在二人以上的关系中发生的。点评:你一个人独居荒岛,与外界毫无联系,所做之事自然不涉及道德不道德,可一旦与他人有了关系,你的言行就涉及道德了。现实社会中.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须臾离不开道德。道德是认识,也是实实在在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虽说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舆论和道德观念是积极、进步和向善的,但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社会转型中传统道德约束力式微、道德缺乏法律等制度的支撑、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脱节等原因所导致。因此,塑造新型的道德文化需要多维度的治理建设,一是要把中国传统的整体本位道德原则与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相融合;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道德突出问题领域的法律制度;三是要做到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汉唐创建文治政府,进士科在唐代受到尊崇独贵,文士的价值和地位得到张显.社会普遍尚文,而朝廷的态度暧昧.及至中晚唐,文风渐至虚浮华艳,文学崇拜之风愈演愈炽,文士的修养和行为问题与名教产生紧张关系.由此,社会对文学的道德要求越来越强烈,开启了中唐以后的文学改革运动.这为宋代道德诗学的重建和张扬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造势,其意深远.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转型期,处理好法制建设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正确把握法制建设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共性与差异性,科学认识法制建设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互动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实现法制建设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结合和功能的整合,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