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制约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之一,遭受TBT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企,Jk缺乏进口国的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的标准、程序以及其他可能形成TBT的情报.我国有必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TBT竞争情报体系,通过建立政府、中介、企业三级TBT竞争情报体系,监测、预警、反击TBT,及时通报我国企业TBT情报,帮助我国企业应对和跨越TBT.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下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编者按:为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保护的影响以及我国行业和企业的应对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今年3月组织召开了"中国科技论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TBT(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研讨会".来自政府部门、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家重点讨论了近期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趋势、我国TBT应对体系建设及应对方法、企业应对TBT的实践等.本刊摘发部分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TBT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重点从技术层面研究TBT联合应对平台的构建方案,设计了一个以WEB为载体、以三大系统(TBT风险预警子系统、TBT快速反应子系统和TBT咨询服务子系统)为服务支撑、以二大平台(多方互动支持平台和群体决策沟通支持平台)为沟通保障、以TBT专题数据库和应对策略库为存储方式的TBT联合应对平台。  相似文献   

4.
《学会》2005,(10):13-15
6月15日,在由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科协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构建和谐社会与民间组织发展"研讨会上,来自经济学界、社会学界、政府机构的学者发出呼吁:在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双重转型过程中,社会在不断地发生裂变和分化,即社会群体和个体从原来高度整合的国家计划体制下分化出来,形成多种利益群体和个人.社会利益主体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需要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多元化.社会组织正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幕后走向社会发展的前台.  相似文献   

5.
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人们对手机的认识发生着变化,还体现在手机在不同社会的使用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规范,更体现在技术发展的制度环境所发生的改变.对此,从技术、社会、文化视角加以分析和解剖,从中揭示"手机与社会"的某种"变数",获得启示,相信会对未来手机技术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社会技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技术科学是以社会技术的现象、理论和应用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门类.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社会技术科学处于"社会基础科学——社会技术科学——社会工程技术科学"三层级结构的中介环节.当前已有、正在建立和有待建立的社会技术科学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可以划分为六个学科群组,即普通社会技术科学,专门社会技术学、宏观社会技术科学、中观社会技术科学、微观社会技术科学和社会技术边缘学科.社会技术科学的未来发展,应积极倡导学科认同,提升学科地位;鼓励多元化,促进学科协同发展;引导学科交叉,拓展研究领域;密切联系实际,推进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外"社会技术"研究的哲学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技术哲学界通常是规避或否认社会技术的.而国外一些哲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M·邦格、卡尔·波普尔、杜威等都对"社会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在社会技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启示我们"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技术"范畴是成立的,社会技术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以及创新风险有不同的观点.从技术创新动力来源的角度出发,分析指出在技术推动下创新风险主要是整合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需求推动下创新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两者交互情况下还包括管理决策风险、组织风险、营销风险等.通过技术创新所具有的社会性,提出创新风险社会分摊的必要性,并给出纵向社会转移分摊和横向社会联合分摊方案.  相似文献   

9.
引入分层化"社会技术"思想,从社会技术与物理技术共演化视角研究市场主导、社团推动、政府发动三类典型科技园区由"追赶"向"引领"、由"外部驱动"向"内部驱动"、由"外引主导"向"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与过程,并对转型发展中的经验与模式、共性与差异等进行总结,期望对我国科技园区转型发展形成实践借鉴与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们采用社会认知论的能动观点,将自我效能感概念拓展到技术创新活动领域,提出了"技术创新效能感"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结合领域相关自我效能感实证研究成果,大胆推论技术创新效能感可以作为技术创新绩效的预测指标,并从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情感过程四个中介过程探讨了技术创新效能感的作用机制,最终构建了技术创新效能感的作用机制概念模型.这为解释和分析"消极被动地依赖外国技术"这一时弊和"创新信念的重要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技术创新管理实践和后续的实证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