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诗经》之分为“风”、“雅”、“颂”,皆缘于音乐。其中,“风”为地方乐调,按出现地方不同,分为周南、召南、邶、鄢、卫等十五“国风”。朱熹《诗集传序》云:“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又说:“周南、召南……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尽管朱熹因其地位及意识之局限而对《诗经》解说甚多偏颇,但其坚持认定“国风”为“里巷歌谣之作”,  相似文献   

2.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有深刻的体认 ,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抒情主体有明确确认 ;2、“《国风》里巷歌谣说”的立足点是对以个人情感为核心的抒情精神的深刻体认 ;3、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有清醒的认识 ;4、《诗集传》以“赋”、“比”、“兴”分配《诗三百》每篇各章 ,完全是从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3.
《诗经稗疏》是王船山研究《诗经》的代表作。《诗经稗疏》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名物训诂的辩正上,纠正了朱熹《诗经集传》中不少错误。这与他的学识渊博、考证详审和明察事理、格于物理、审于文理等多种方法的运用有关。它的成就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思想方法的局限,在思想内容的阐释上,一味尊古而显得“卫道”,比朱熹保守、落后,影响了他对《诗经》研究的总体成就。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5.
朱熹对《诗经》“淫诗”的解读是在继承、汲取前辈时贤说法的基础上,断以己意,而提出并大倡起来的。朱熹是想以“淫诗”解经的途径来实现遏“情欲”、修心性的理学目的。朱熹儒学大师的思想活力赋予了“淫诗’’丰富的文学想象空间,反倒促使了《诗经》文学性质的回归。而以理学看待《诗经》的眼光和思想所暗含的内在隐患,是朱熹对“淫诗”说劝戒功能强辨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科学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7.
李平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97-100
朱熹的《集传》以训释简明而著称,这与朱氏善于运用训诂术语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集传》中训诂术语"见"的运用情况,可以看出朱熹较好地处理《诗经》中相同词句的注释问题。对于《诗经》中重复的词、句子、章句、诗篇等,他用一个"见"字就处理的非常妥帖,这表明朱熹对"见"字有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宋学的重要代表,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影响甚巨。李朝初权近《诗浅见录》是韩国现存的古代最早研究《诗经》的著作,也是很早就将朱子《诗集传》介绍到域外的论著之一。当前韩国诗经学的研究国内才刚起步,权近的《诗浅见录》是《诗经》域外传播研究的重要著作,同时,朱熹《诗集传》也对李朝诗经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朱熹《诗集传》和权近《诗浅见录》的诗经观进行比较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和宋代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两部重要的著作。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称《毛诗正义》为《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诗集传》为《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洪湛侯《诗经学史》认为《毛诗正义》集汉魏《诗》学之大成,《诗集传》是“诗经宋学”集大成的权成之作:  相似文献   

10.
在《诗经》阐释史上,对毛诗序传进行系统全面清理与批驳的,首倡者郑樵,响应者朱熹;弃《序》说《诗》,以己意为之序,在解《诗》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消除毛诗序传的影响的首推郑樵,继以朱熹;对《诗经》作声歌还原说解和将郑卫之诗多视为男女淫诗的同样是郑樵前呼,朱熹后应;郑樵作《诗传》《诗辨妄》,朱熹作《诗集传》《诗序辨说》。郑樵《诗》学的创新观点经朱子发扬光大,开拓了《诗经》宋学的崭新疆域。  相似文献   

11.
从《诗集传》看朱熹的婚恋观念乐文华宋代被后人称为“经学变古时代”①,例如在《诗经》学方面,宋儒凝古惑经之风盛行。欧阳修、苏辙和郑樵可谓是宋代《诗经》学怀凝派的先锋,而朱熹可称是其集大成者。朱熹于1177年编成的《诗集传》,是一部在宋以后广为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2.
分析汉代人对《诗经》、楚辞、乐府、当代创作的论述,认为汉代人对诗歌的文体功能的认识有二:一为抒发怀抱,二为叙事。汉代人的这种认识是继承了“诗言志”与“知人论世”的传统而来,也体现了汉代人要把诗歌的文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统一起来的努力,这就是汉代诗论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未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其中“雨雪霏霏”一句,古今各种《诗经》注本,几乎无不认为是写雪景的,如: (1)霏霏,雪盛貌。(朱熹《诗集传》) (2)霏霏,雪大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其《诗经》学的看法,仍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而由于此种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完整,也就难于对朱熹《诗经》学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总体来看,朱熹汲取了此前和同时代尤其是郑樵、吴棫的《诗经》研究,立足于其理学性情论的修养程式,以“思无邪”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统合并重新解释了《诗经》为乐歌、淫诗论及赋比兴等重要论述,建立其《诗经》学体系。朱熹《诗经》学打通了《诗经》与乐府就民歌和一般文人乐府创作的通路,这是朱熹《诗经》学与文学思想发生关联的基础。朱熹“思无邪”的诗教固然在观念上笼罩了民歌,但因“思无邪”对个人性情修养的特别强调,反而允许了民歌甚至所谓淫诗的存在。在这个几乎是悖论的逻辑之下,民歌赢得了发展的空间。而朱熹“叶韵”之学,因其证诸方言,故亦通于民歌。这种观念对元代乐府诗影响极大,其体现于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观念和创作尤为典型。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汪曾祺《异秉》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其1980年发表的重写后的文本在内容上对1940年初作版本的继承与变化,然而实际上这一重写首先是由结构上的自我扬弃所铺就的。作为他在1980年代的复出之作,《异秉》从层级叙事结构向“涣散”的“叙事流”写作的流变是其重新审视了文学如何介入世界与人生这一根本性命题后的结果。其1980年代以后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语言与文体意识。语言作为自为的目的,形成叙事意识对意义表达的反刍。汪曾祺在1980年代的“惊艳”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他对小说理念的革新。他的“与众不同”不仅是叙事对象的抒情复归,亦是文体意识的内在突破。《异秉》重写之文体风格的变化反映了他由回忆感受所进行的文本重塑,由此见得他从写作实验到生命写作的历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17.
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继《毛诗郑笺》、《毛诗正义》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它以鲜明的疑古创新精神、网罗古今的训释特色、简明通俗的语言风格为训诂学放一异彩。至今仍是我们研读《诗经》必不可少的参考书,《诗集传》可供我们借鉴之处很多,其中用金石铭文、方言俚语注释《诗经》的方法对我们阅读、注释古书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8.
绪论“风”、“骚”的含义  “风”“骚”传统的内涵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上编《诗经》1 《诗经》的编集、流传 《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  《诗经》编集的目的  四家诗  三家诗 (今文三家 )  《毛传》、《毛诗传笺》、《毛诗正义》为代表的古文《诗经》学的基本特征  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宋代《诗经》学2 《诗经》的分类 六诗说  六义说  四始说  四诗说 (二南独立说 )  关于风雅颂的划分标准的几种说法  早期《诗经》分类的原———音乐原则汉儒对《诗经》的分类与先秦的不同———内容分类  《毛诗序》…  相似文献   

19.
《诗经·关雎》篇之前,有一段序言,我们通常称之为《毛诗序》,其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其后无论是郑玄的笺,还是孔颖达的疏,亦或是朱熹的僻集传》,大体上都是秉承着《毛诗序》“后妃之德”的立论宗旨去解读《诗经·关雎》思想内涵.然而,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一大批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的著名学者对“后妃之德”接连发难,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择》和闻一多先生《风诗类钞》不同意《诗经·关雎》是关于“后妃之德”的“附会”之说,认为它仅仅是一首民间自由情歌,此说影响甚大,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关雎》篇的理解.本文主要从先秦的“隐语”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献资料等方面对”后妃之德说”的合理性做出阐释,力图接近与还原《诗经·关雎》立意宗旨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诗集传》一书,是朱熹受有宋一代疑古思辩之风影响,继欧阳修、苏辙、郑樵三氏开《诗经》学怀疑派之先河后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书虽每间采毛、郑之旧说,“也还有几分道气”(傅斯年《宋朱熹的<诗集传>和<诗序辩>》),但却坚持自己《诗》、《序》相分,以《诗》说《诗》的原则,不把诗和史妄加牵合,遇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