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晓宇 《科教文汇》2008,(33):263-263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都是以宣传和教育功能为主,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和“工具”,而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的视角关注普通人、百姓身边事,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在节目理念上和新闻的报道上,与我国传统意义上一元的政治文化为主导的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类似“联播体”新闻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是电视民生新闻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寻找到地方台无可替代的优势。然而电视民生新闻在“收视率第一”的追求下,不惜迎合一些市民的低级趣味,有媚俗和庸俗化的倾向。面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本文将试图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热的出现是在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之后,是电视民生新闻引领了民生新闻热,以下重点探讨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加快,民生问题也日益突显其重要性,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新闻媒体报道中的民生新闻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不论是民生新闻的自身质量,还是采编队伍的组织构建,均需要媒体的高度自律性加以约束。现阶段,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关注百姓生活,而民生新闻作为传达政府新政策、新举措,以及反映社会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状态的重要平台,必须提高导向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人文意识,提升民生新闻的价值,担负起社会责任。基于此点,本文在分析民生新闻身名俱亡或名存质变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对民生新闻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特别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健康良性发展的问题阐述了意见,指明了电视民生新闻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信息资讯的需求,"新闻立台"逐渐成为众多地方电视台的一项发展战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以其特有的社会性、人情味和趣味性等特点引起了电视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02年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面世后,从而竖起电视民生新闻的大旗。从此民生新闻在全国遍地开花,异常繁荣。本文从电视社会新闻入手,根据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式下民生新闻的状况,浅析民生新闻的内涵、优势所在以及其今后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6.
王海虹  梁淋淋 《内江科技》2011,32(2):52-52,41
本文通过阐述公共新闻理论,梳理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实践,认为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状况对建构传媒角色——“公共领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陈哨兵 《科教文汇》2013,(16):154-155
作为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已进入品牌化经营阶段。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影响着观众的收看积极性,所以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升和团队建设是其品质提升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作为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已进入品牌化经营阶段。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影响着观众的收看积极性,所以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升和团队建设是其品质提升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李海霞 《科技风》2013,(23):179-180
近年来,中国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状况日益凸显,在电视里看到“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已经是平常的受众体验。在“走转改”活动中,民生新闻栏目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0.
马琳  郭月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6):181-182
民生新闻中的“民生”取义于“人民的生计”,与“国计”相联。但是目前我国的民生新闻并没有真正达到“民生”的层次,存在着名不副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通俗性的尺度把握不够恰当。只有树立正确的受众本位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新闻价值,才能使民生新闻继续蓬勃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1.
农光华 《科技风》2013,(21):182
近年来电视新闻界使用的一个全新的一个名词就是"民生新闻",这说明社会对民生的关注在不断提升,而对于采访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者要抓住采访技巧与策略以提升采访质量。采访技巧已成为民生新闻采访构成中关键的一项技能。而在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只有善于运用采访技巧,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资料与线索。因此,锻炼自身的采访技巧,增加新闻采访的成功率,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本文在对民生新闻采访的探究上,重点探讨了民生新闻的采访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12.
杨善林 《科教文汇》2008,(9):204-205
自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都市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并率先提出“民生新闻”的理念,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产生非凡反响,随后其他省市地方电视台争相克隆效仿。短短的五年里,目前民生新闻栏目已经成为各地电视台主打品牌,也是最受观众欢迎、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然而一些媒体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使民生新闻走入误区,血腥、暴力泛滥荧屏,特别使2007年的“香蕉致癌”和“纸馅包子”等虚假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格格不入,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急需提供高民生新闻品格。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的出现是新闻媒介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样,民生新闻所特有的新闻选择标准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重点阐述了对民生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民生新闻栏目数量逐渐增加,其以平民语言、平民视角等优势特点受到民众喜爱。电视民生新闻从群众生存状况等方面取材,缩短了观众和电视媒体之间的距离,使观众产生更多真实、亲切的感觉,但是在电视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失真"的问题,如何对民生新闻采访客观性进行把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如今已是很多媒体夺人眼球的重要砝码;不少专注于民生新闻的电视节目和报纸版块也十分抢手。但是由于水平不同,媒体间制作出的民生新闻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文章将从实际案例出发,简要分析制作民生新闻的一些要领。  相似文献   

16.
突发公共事件的频频发生,人们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也是各大媒介竞相报道的热点,中国对于此类新闻的报道越发公开化、透明化,然而毕竟与西方媒体相比,中国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仍处于起步阶段,此类报道暴露出许多新闻伦理问题。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者持有的正确的客观公正、以人为本等原则,使其报道更加符合新闻伦理,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廖晓 《内江科技》2008,29(6):47
民生新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又兼具时政和社会新闻双重特性的新电视新闻,通过梳理市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百姓/平民意识形态等并存的多重复合的新意识形态,民生新闻也因为其勃兴发展的复杂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以及纠结了太多时代特征而有着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8.
魏海峰 《内江科技》2010,31(11):58-59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有了改变,"民生新闻"从而得到迅速发展,而播音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作为民生新闻主持人,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坚持"三贴近",即心态、行为、语言的贴近,才能够将民生新闻播好。  相似文献   

19.
徐静  刘莉婷 《未来与发展》2010,31(1):108-112
本文选取定量的媒介文本分析都市传媒视野下的农民工群体,并通过数据分析电视民生新闻在农民工群体报道的现状,认为在农民工与电视民生新闻之间的传播生态中代表城市文化的电视民生新闻对农民工的负面报道使得农民工群体处于不利的境地。在此基础上对电视民生新闻在农民工关注问题上做出三方面的反思:媒介对农民工刻板印象的定型:媒介对农民工人文关怀的缺失;议题内容过于“浅表化”,同时试图给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静 《科教文汇》2008,(32):279-279
方言新闻是对传统新闻节目的创新,由于其民生新闻的特质和方言播说的新颖形式,深受市民的追捧,一度变得炙手可热。但它在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遭遇困惑,本文试着分析方言新闻在发展中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