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历史文献干旱记载的整理与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明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明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干旱灾害等级以中度旱灾和轻度旱灾为主,大旱灾与特大旱灾数量较少。旱灾频次的年际变化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时段,呈增长趋势。季节变化以夏旱最多,跨季干旱以春夏连旱最多,周期特征以42年主周期最明显。从空间分布看,北部和西部各州县旱灾发生较多,南部和东部各州县旱灾发生较少。旱灾发生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小冰期气候变化,社会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移民垦荒、政治腐败等。  相似文献   

2.
明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陕北地区处于晋陕高原灾害区,自然灾害向来频繁,明代更是严重,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致饿莩遍野,尸首枕籍,社会矛盾激化。详尽回顾陕北地区自然灾害方面的所有史料,不仅有助于分析明代陕北地区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论述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惨重破坏,而且有助于揭示明末陕北农民军兴起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水旱灾害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心腹之患。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90年以来,我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占同期GDP的1.5%左右,年均干旱灾害损失超过同期GDP的1%,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位居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之首。  相似文献   

4.
1929年到1933年,陕西及西北广大地区因为持续干旱,发生了特大饥荒,给当地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而陕西省武功县则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在揭示当时武功灾情及灾民惨状、政府作为的同时,初步分析了导致这场严重灾害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干旱是我国最主要的一种自然灾害。例如,2006年,重庆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2009年,我国许多地方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安徽、河南等地灾害严重;2010年春,云南、广西等省遭受严重春旱等。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人类对有关人为干预降水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研究在不断提高,人工降雨已成为抗旱救灾、水库蓄水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淮河流域的重要支柱产业。流域农业受洪涝、干旱、风雹、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流域农业灾害发生频次高,范围广,不同年份不同地域农业灾害的发生程度也有所不同。淮河流域每年都会发生各种灾害,尤其是水灾和旱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十分严重。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非常突出,导致农作物受损,产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2006年,重庆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重庆市40个区县都遭遇了干旱,也扩大到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灾害状况严重。重庆范围内的耕地,2000万亩耕地受灾,其中500万亩是干枯,1000万亩是重旱,500万亩是中度干旱。重庆干旱与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双重控制有关。入夏以来,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8.
论唐代的旱灾与政府赈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旱灾,极其频繁,共计发生210次,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以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居多.频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连锁发生蝗灾和疫灾等次生灾害;导致流民潮的出现和农民起义的爆发.给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并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旱灾发生后,唐朝的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考虑,及时采取了实物救助、赈贷、蠲免赋税徭役、调粟赈民及节约开支等一系列的赈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9.
《嘉靖宁夏新志》是明代宁夏地方志书中的一部。它对明代宁夏社会情形记载颇为详细:其风俗既有原居民强悍粗犷的一面,也有新移民崇尚文教的另一面;其居民以移民为主,尤其有大量江南移民;其宗教主要是佛教,但也有伊斯兰教;教育方面,地方政府鼓励兴办学校和科举;其商业的军事色彩非常典型。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干旱、洪涝、风雹、病虫害、台风、风暴潮、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因灾给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地球大环境气候变化异常和我省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种灾害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迟庆德 《现代教育》2014,(6):119-119
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分布地域广,而且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地震、风雹、洪涝、干旱、台风、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植物森林病虫害和疫病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从灾害的危害性和可防范性来看,只要较好地把握其科学知识,掌握防范应对能力,是完全可以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学校加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川滇地区干旱灾害空间分布格局,采用熵组合权重、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对川滇地区干旱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研究发现:干旱灾害的高、较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和云南大部分地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干旱灾害风险区分别占川滇总面积的3.02%、29.24%、42.80%、24.93%和0.01%;干旱趋势、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是影响干旱灾害风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浙闽丘陵区自然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成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5):42-43,61
浙闽丘陵区是热带气旋,洪涝干旱,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地区,自然灾害以台风和风暴潮为主,灾害突发,并发,群发,山体滑坡,水土流失严重,区内灾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对浙闽兵陵区自然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灾减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治黄科技信息》2006,(4):22-23
宁夏中卫市加强湿地保护推动防沙治沙调查。 宁夏中卫市号称西风口,是中国的三大风口之一,风大沙多,气候干燥,为风沙危害严重地区。中卫市在干旱条件下统筹水资源保护和恢复湿地,在防止沙漠侵蚀、减缓沙尘暴、防止农牧区土地沙化、维护农牧业生产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老百姓把这种利用湿地阻挡“沙魔”的治沙方法称为“水治”。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区不仅地理环境复杂,各种自然灾害严重,而且人为灾害也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不仅有生产性事故、交通事故、战争、社会暴力动乱以及各种社会犯罪行为的影响等,还有各种环境问题也常常导致人为灾害的发生.虽然目前将某些人为灾害遗址遗迹等作为旅游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还不多,但笔者认为,只要能够把握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精心设计,准确定位,其开发利用前景还是较为可观的.当然,人为灾害破坏现有旅游资源、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降低旅游交通的通达性等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6.
通辽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危害重,损失大.主要有干旱、暴雨与洪涝、大风沙暴、寒潮风雪、霜冻、冰雹等.本文通过对干旱灾害的相关资料的搜集研究,分析干旱灾害的一些特点,提出相应的减灾对策,从而达到减轻灾害损失之目的,为实现宏观决策,保护农牧业生产稳定及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流民问题存在于古今各个时期,尤其是明代最为严重,这与明代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明代流民泛滥,尤其是河南等地,流民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影响。通过探讨明代初期经济、政治、自然环境、政府措施等方面的历史,结合河南流民出现的原因、规模、影响,对流民问题进行整体概括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流民问题对明代政治以及后代的影响,以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宁夏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明朝统治者“复虑戎武之中,不可不使知礼义,故继设学校,以崇文事。” , 明洪武29年,宁夏镇人朱真“奏立宁夏中屯等卫儒学”,是为明代宁夏开办学校之始。但由于政局不稳,建文3年儒学停办。永乐元年,朱真“复奏立为宁夏等卫儒学”,明廷准奏,并颁发“宁夏等卫儒学”印绶,初设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儒学  相似文献   

19.
孙磊 《教师》2010,(33)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中国西南遭遇罕见干旱;2010年1~3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2010年7~8月南方高温,北方暴雨洪水,北半球高温、干旱、暴雨、洪水,南半球低温冻害.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田宝忠坦言:"此交灾害损失的严重程度,哪怕是汶川大地震,也难以与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相比.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