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军 《成才之路》2013,(20):43-43
中学生教学改革中的"减负"政策,尽管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但是在很多区域,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误区,简单地将中学生与教师的任务量等同起来,造成了给学生减负的同时,给教师也进行了减负。  相似文献   

2.
减轻学生的负担充分体现了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部下达“减负”令已经快十年了,“减负”工作的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到底减什么,减多少。怎样减,至今依然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上或工作上的误区,要么断章取义,要么矫枉过正。因此,重新解读“减负”的本真内涵,拨开迷雾,走出误区,实施素质教育,显得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3.
减轻学生的负担充分体现了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部下达“减负”令已经快十年了,“减负”工作的确取得了前所款有的成绩。然而到底减什么,减多少,怎样减,至今依然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上或工作上的误区,要么断章取义,要么矫枉过正。因此,重新解读“减负”的本真内涵,拨开迷务,走出误区,实施素质教育,显得非常迫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误区之一,单纯给学生“减负”,忽略了给教师、家长“减负”,从而导致“减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减负”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若把工作重点放在“不补课、不留作业”上,“减负”工作则步入了“误区”。要真正“减负”,要从强调学生主体性、实施创新教育、成功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减负”要抓住根本,不能简单地“一减了之”。我认为在“减负”问题上,要避免步入以下误区。  误区之一:简单化,一刀切。  我认为,对中小学生“减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减负”要“减”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不是不要负担。现在各学校的情况不同,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讲,重点学校,迫于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压力,学生的负担确实重,因而“减负”势在必行。而在一些非重点学校,特别是一…  相似文献   

7.
综合辩证论“减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的学业负担包括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负担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其核心是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目前,在“减负”问题上,存在着“减负”就是没有学习负担;“减负”就是教师轻松,甚至意味着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减负”就是不要考试;“减负”与家长无关等误区。科学“减负”,应坚持“标本要兼治,软硬一起上、减加一齐做、内外共同抓”的原则,使“减负”工作真正见到实效。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生"减负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若把工作重点放在"不补课、不留作业"上,"减负"工作则步入了"误区".要真正"减负",要从强调学生主体性、实施创新教育、成功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9.
阳泽 《天津教育》2002,(1):8-10
“减负”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减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前提。但是,目前“减负”的成效并不显著,笔者认为,造成当前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减负”,致使“减负”步入了误区。由于“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每个环节工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减负”出现的误区1.明“减”暗“增”。即表面上减少了作业量和考试量,暗地里却用其它方式补回来,甚至比原来更多,产生变相负担。一种情况是“休息与娱乐”任务化。如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参观要写参观记、旅游要写游记、读课外书一定要写心得体…  相似文献   

10.
面对"减负"难题,北京市提出要主动减负、科学减负、创新减负、系统减负。通过提高教学实效、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专业能力、推进评价改革等策略,促进学校科学减负;鼓励学校在课程整合、少留作业、优化作业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保障"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目前,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正在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但在落实“减负”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不少误区。  误区之一:以为“减负”就是减轻了教师的压力。长期以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学生的人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是悬在教师头上的宝剑。一些对教育规律、教学方法和技巧研究不够,不懂得如何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教师,只能靠“填鸭式”、增时间、拼作业量的方法抢分数。现在要“减负”了,有的教师认为“减负”无非是少作业、少辅导…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便成为小学教育界共同努力的重要课题。然而,我们在认真研究了当前“减负”的种种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之后,感到“减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观念问题,有的属政策问题,同时也有具体的操作方法问题。这种种问题如果不予以充分重视并妥善解决,势必将影响“减负”的长远效应。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的“减负”主要存在“十大误区”。误区之一:不注意综合治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既涉及到教…  相似文献   

13.
"减负"一词这几年在报章杂志频频出现,"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然而落到实处,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习题集有增无减,老师、家长在管教学生学习上不敢有丝毫懈怠.浙江金华四中学生徐力杀母的惨痛事件再次引发"减负"讨论的高潮,"减负"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全面深刻地理解"减负"呢?  相似文献   

14.
<正>"减负",也不应该把"刻苦"与"快乐"对立起来,刻苦是一种态度,期望学生能以坚韧的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快乐是一种体验,期望学生在成功之后,获得喜悦。人们常说"减负、增效",但似乎提"增效、减负"更为合理。只有增效了,才有可能减负。学业效能的提升,决定于方方面面的因素,但关键是课堂教学,而且是日常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学生“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社会、家庭和学校。学校和教师正确认识学生“减负”,是做好“减负”工作的关键。“减负”不是放松质量。“减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减负”也是提高质量的需要,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轻负担,高效益。有少数教师认为,现在强调学生“减负”,质量可以放松了。这是对“减负”的片面认识,是一种通过加重学生负担来提高质量的不健康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注意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着眼点在“过重”二字上。学生负担要有,但不能过重,现…  相似文献   

16.
张立美 《教育》2013,(10):5
今年9月的秋季新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使用修订后的新教材。为给学生减负,新教材删除了不符合所处学段学生学习的"超标"内容。在全国两会召开前,教育部已经启动实施了第二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审查工作。(3月13日《北京晨报》)不可否认,现在中小学生学业压力确实比较大,学业负担比较重,已经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要让孩子们享有一个快乐童年,就必须切实给孩子们减负,其实也是给广大教师减负。而删除教材中超标准的内容,给教材"减负",从表面上看,此举确实可以能够直接减轻学生负担,因为直接让孩子学习的课本内容和知识变少了。  相似文献   

17.
钮小桦 《教育》2013,(24):23
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学校不能解决"减负"的所有问题,但可以有所作为。在观念和方法上"减负""减负"的前提是研究教育规律、不做违背教育规律之事。"减负"不是简单地做减法,合理的学习标准不能降低,但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必须予以纠正。首先是观念"减负",核心是真正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减负增效"是我们现在提得最多的话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该如何"减负"、怎样"增效"呢?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就是"减负增效"了。对于"减负增效"的实质理解不透,不能很好地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去真正地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教师片面地追求形式上的"减负增效",学生学得不够深入,练得不够充分,课堂教学匆匆收场,教学质量不能真正得到保证。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落实"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19.
"减负"是教育部今年提出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真正理解"减负"含义的人不多,许多人认为减负是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其实"减负"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超过学生承受能力的课业负担,是指减轻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心理负担,以及乱订资料和补课给家庭造成的过重的经济负担。减负绝不是减少和取消必要的测验和考试,也绝不是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减负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多自由发展、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最近,关于"减负"的话题在各大报纸和网络上每每多见,大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但是,对"减负"工作的意义,并非所有人都很清楚。有个别地方、个别学校在"减负"中采取了简单的"剪"法:不是说"作业太多"吗?那就干脆不布置作业了;不是说"考试频繁"吗?那就干脆取消考试;不是说"课业负担重"吗?那就只管讲课,也不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了;"在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