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华 《大观周刊》2012,(30):27-27
萨满教是原生性宗教,是崇奉多神的原始宗教。广义上的萨满教是世界的,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以及彝、景颇、裕固、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都曾信仰过萨满教。此外,欧洲、美洲和非洲的许多民族中,也曾存在类似萨满教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分布之广,存在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是任何人为宗教所不能比拟。狭义上的萨满教为阿尔泰语系,其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相似文献   

2.
既然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相互渗透而成,即所谓多元一体文化,就应当以此理解中国的出版工作,把这种观念贯串到各项具体的出版工作中去。一、民族与宗教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有关文章中,看到的是“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以及涉及民族与宗教关系的”党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的提法。但在不少文章及有的地方性文件中,有“民族宗教主管部门”、“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提法。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至有人的地方就有神的踪迹。这种关系十分密切,已经到了因果难分的地步:究竟是神创造人,还是人创造神?答案是:人不能创造自己,所以把创造权推向神;另一方面,人也设法创造他所能接受的神。人所创造的神必定有着干百种面貌,由此构成丰富的内涵与多变的历史。我们不能倒果为因,以为神真的“如人所说”。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海内南经>所记孟涂听讼的故事中,决狱者仅凭"其衣有血"而执其人.其实,"其衣有血"是经"神判"理屈而被神兽触伤所致.而表示"神判"的话语恰恰误脱,遂使经文在情理上产生疑窦.  相似文献   

5.
李紫妍 《东南传播》2023,(2):106-110
盘王节是瑶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耍歌堂是排瑶支系庆贺盘王节的特色仪式活动。这一传统节日仪式借用各种文化符号,重述瑶族文化中的核心神话传说和民族历史,在稳定的时间—空间设定下创造和维系本族的民族身份、集体记忆、文化信仰等,发挥了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但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原本作为“文化仪式”的盘王节和耍歌堂被地方旅游产业收编为“商业表演”,牺牲了原本盘王节的一些原则和操作,消解了耍歌堂作为传统仪式的重要文化作用,成为现代化潮流中少数民族文化保存难题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是国家“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之一,也是1988~2000年全国辞书编写出版规划项目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伊斯兰教基本知识的大型工具书。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迄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它的创兴体现了阿拉伯民族由原多神崇拜向唯一神信仰的思想升发,反映了当时阿拉伯  相似文献   

7.
《中国博物馆》2009,(3):98-98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为响应这一重要的体育盛会,上海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再度联手,于2008年4月30日至7月12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特展“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该展共展出文物108件(组),分“古希腊诸神”、“超级运动员赫拉克勒斯”、“宗教圣所”、“体育赛事”、“胜利”、“音乐”、“男性世界”、  相似文献   

8.
喇嘛教又称“藏传佛教”。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扶植,传人内蒙古地区。后经明、清两朝得以逐步发展,清代则是喇嘛教最兴盛时期。清朝极力推崇喇嘛教,企图“以黄教柔顺蒙古”,用宗教神权来愚弄和削弱蒙古民族,在宗教迷信充斥整个民族与社会生活领域的情况下,蒙古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受到了沉重的压抑。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2010,(3):147-151,159-160
"舞火狗"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特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是一种融祭祀、仪式、节庆和歌舞为一体的民族民俗活动,具有祭祀性、仪式性、节庆性和歌舞性等特征。"舞火狗"对蓝田瑶族人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既是蓝田瑶族人自我认同、自我传承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又是蓝田瑶族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自我发展的特色资源。认识蓝田瑶族"舞火狗"文化类征与保护价值,是科学保护蓝田瑶族"舞火狗"的基本前提。蓝田瑶族"舞火狗"的保护,必须在蓝田瑶族人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0.
《陕西档案》2012,(4):14-14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水滨村建立了瑶族历史文化实物档案陈列室,其中藏有反映瑶族人民生产、生活、文化、宗教、风俗等的实物档案。  相似文献   

11.
林玮生 《文化遗产》2023,(2):136-142
一个古老文明的神祇形象(简称神象)均需经历兽形神、人兽神(即人兽同体)、人形神三个相态的递变演进。在这三个相态中,总有一个相态表现得更为饱满、更为凸显,这一相态即为神象的“主调相态”。主调相态隐藏着一个古老民族于神话时代的自我意识特征,也即是人类早期“主客分化”模式,它与该民族日后形成的文化样式密切相关。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存在三大代表性的典型主调相态:古埃及兽形神(如荷拉斯)、古中国人兽神(如女娲)与古希腊人形神(如宙斯),基于神象三相递变与自我意识演进的阶段性对应规律,我们发现:三大主调相态隐藏着古老民族在早期“主客分化”上所形成的低位、中位、高位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继而相应地影响着三大文明日后的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12.
<正>土主崇拜的历史渊源彝族人自古以来就崇拜自然物神,将龙、虎、火、鹰、葫芦、绵羊等奉为图腾,作为神的灵魂载体。彝族人自称“腊鲁把”,彝语“腊”为虎,“鲁”为龙,“腊鲁把”其意就是龙虎族人。“腊鲁”后写为“腊罗”,音稍有异,意思全同。与自然物神崇拜一脉相承,彝族人还有深厚的祖先土主崇拜。人们将在社会活动中给百姓和后代带来福祉,对民族贡献大、影响深的族人,奉为“土主神”。“土主”即为“当地之主”,是典型的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13.
帕斯卡尔曾经说过:“没有神将使我们生活在黑暗中,只有一个神会使我们盲目。”这是对人类精神生活他律性的悲剧概括。从某种意蕴上讲,人类正是通过系列造神运动而使自己在狂热和虔诚的宗教意识里摆脱自身内在的“黑  相似文献   

14.
大众是古典戏曲最具典型性、最大量的观众,他们的戏剧意识体现了一种民族范围的“集体无意识”,对于戏剧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元代大众的杂剧意识于其中更具典型性,有三大特点:首先具有浓烈的世俗之气,元杂剧内容和人物显示了对情色趣味的孜孜追求及其反动;其次,宗教观念于其中影响极大,民间戏剧产生得力于宗教的呵护,但娱神之目的实在娱人;其三,戏剧本位意识很芜杂,元杂剧和其他杂艺同演于一台上,形式上极为散漫和随意。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全球化时代有一个大的悖论,那就是:对同质性的追求伴随着对种族和宗教之“根”的渴求。基于民主共识的政治共同体,其建立的初衷并不是终结民族国家,而是协调种族和宗教的多样化,将民族主义转化为跨国合作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指出:“宗教、民族无小事。”新闻媒介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报能否做好这方面的宣传,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本文想结合这些年来新闻工作的实践,重点探讨一下少数民族地区党报对宗教问题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7.
去年“神六”飞天,人们从媒体轰轰烈烈的立体报道中充分体验了心灵的激动与震撼,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得到空前增强。可以说,“神六”飞天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一次深入人心、振奋群情的“媒体事件”,从天上到地下,从电波到印刷,人们着实品尝了这一新闻策划的饕餮盛  相似文献   

18.
张明珠 《大观周刊》2011,(29):113-11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度,宗教问题极其复杂,尤其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经常交织在一起,所以解决难度相当大,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过去的九十个年头里,我党一直很重视宗教和宗教问题,尤其注重对民族地区宗教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本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在民族地区的宗教思想和成就,最后分析了今后党在民族地区宗教工作上的三点重要走向。  相似文献   

19.
唐代科判的题目与唐代的律法并不是对等关系。经过分析发现,判目中有部分题目直接来自《唐律疏议》,对文中的裁决处理与律法有着高度的一致。这表明唐代参选士子对《唐律疏议》相当精熟,尽管科举试判一向被认为是以“以刀笔选才”,但其对官员法律素质的提高、法律适用能力的增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其社会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文化根源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神话,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或者自己的祖先是神特别创造的,能够得到神的眷顾。这种神话可以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举例来说,欧洲有一个小国叫奥地利,其人民跟德国同文同种,属于日耳曼民族。那么我们可以问“:德国如此强盛,而奥地利这么小,经济也不算富裕,那么奥地利人为什么还愿意做奥地利人呢?他们为什么不干脆移民到德国?”这是因为奥地利人很重视教育,他们教导小孩每天在睡前聆听国家广播。广播中总会有一句话“:没有奥地利,就没有欧洲;没有欧洲,就没有世界。”所以奥地利人能够以身为奥国人为荣。这句广播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