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箴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产生于西周初年。这种文体成立的基础是所谓“官箴王阙”,是古代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箴的标准文本是从周初流传下来的《虞人之箴》。从那时以来到晚清,除战国时期一度“委绝”,代不乏作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文由官箴发展为私箴,进而出现君箴。箴本是使用范围很小的应用文体,但从汉代扬雄开始,经六朝而至唐代,著名的箴体作品,大多出于文学家之手,他们往往把文学方法用于箴文写作,遂使箴体文获得浓厚的文学性,足有可观者。  相似文献   

2.
宋儒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宋儒的德育思想表现在:强调重义轻利的道德认知;追求兼济天下的道德责任;重视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迁移;突出躬行践履的道德磨砺等四个方面。宋儒的德育思想对于今天中小学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为国纲"[1]强调以人为本是国家首要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义为利纲"主要倡导以道德之义规范和引导个人、集体和社会之利,义的内涵则应与时俱进."公为私纲"意在纠正过去关于公私关系之成见,阐明公是私的集合但又不能完全代替私,而私的完善与发展则不能离开公."天下为公"是道德理想,个人只有在"相善其群"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崇公道德有崇公抑私、公私兼顾和以私显公三个维度。崇公抑私是以公为本,以群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公私兼顾是承认私人自然合理的欲利,强调公私兼顾的价值观。以私显公是强调以私显公,通过个体之间私私相与、相爱相利的关系来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崇公道德的这三个维度,崇公主旨自始至终是一致的,只是存在从抑私到重私的转变。中国传统崇公道德对构建现代社会的和谐共处道德观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私力救济随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而出现延续。当前私力救济的形式多种多样,无法用列举式穷尽,而其本质却亘古未变。私力救济作为一种人类发自本性的救济手段,直至今日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基础。笔者从民间私力救济与公权力垄断的对比为起点,以划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为方法,还道德于道德,划法律为法律。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私小说"产生于日本特定的社会环景.田山花袋的《棉被》则是日本"私小说"的先河.《棉被》是作者"人性"的自供状,是田山花袋灵与肉的内心搏斗过程.简单地把"私小说"斥为作家个人感情的无病呻吟是不公平的."私小说"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影响.《棉被》写出了道德战胜肉欲,强调了人的社会道德与责任,维护人伦与家庭,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都进行了分析,在“性即理”的问题上,钱大昕同意宋儒把理看成纯粹至善的道德标准,但不同意“天即理”之说。他反对把“理”玄学化,反对宋儒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探求“孝悌”。他把宋儒宇宙本体的“道”解释成孟子的道德伦理,并试图把宋儒所有的哲理思辨的思想都落实成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他对《宋史.道学传》枉自尊崇道学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从史书体例的角度揭示学术发展的脉络,主张在正史中以“儒学传”统领一切,反对在编纂学术史时有意轩轾,强分门户,掩盖学术发展的真实面目。尽管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提出质疑,但他对朱熹、王阳明正心诚意、主敬立诚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相似文献   

8.
个人主义是现代西方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也是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根源.在借鉴和运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道德过程与道德内容的关系、灌输式教育与参与式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周代,“官箴王阙”是一种政治制度,或太史令百官作箴,或专司箴谏之官作箴,箴文既成之后,由常在君主之侧的乐工“诵”于王耳。周代而后,“官箴王阙”成为一种历史传统,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未衰败过。扬雄的箴文是“官箴王阙”传统中产生的代表性作品,其箴诫对象是君主,而非今天一些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百官,这可从扬雄箴文创作的初衷、模仿的对象、后人续补时进行的说明,以及文本本身的解读、扬雄箴体与辞赋的联系等等诸多方面得到确切证明。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中所体现出的道德差序的分析与研究,来揭示一种动态的道德转向及所体现出的在社会垂直分层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由公道德占主体向私道德占主体转变的倾向,由此进一步分析社会分层中的分层结构与其所对应的道德差序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社会分层中的道德相对于大众普遍意义上的信念而言,具有某种沦落的趋势.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中的各阶层的道德差序格局出发,通过揭示流动性不断增强的中国,人们所秉承的实用主义道德的泛化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青少年及其父母为调查对象,来验证俄底浦斯情结理论推导的两个假设,男性的道德发展与父亲显著正相关,女性的道德发展与母亲显著正相关,并探讨养育方式在道德的代际传递间是否发挥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所有被试与父母亲的良心发展呈中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男性的良心发展与父亲呈高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相关不显著;女性的良心发展与母亲、父亲相关均不显著;养育方式在亲子道德的代际传递间不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亲子传承中,父母仍需注重自己的道德榜样作用,特别是父亲对儿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过程可归纳为"知情信义行",其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将有效地避免传统灌输教育所带来的危害。早期儒家道德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教育对象道德情感的陶冶,以孔孟荀为代表的众多儒家先贤倾向于与学生通过情感交流而达成道德共识,并将其贯穿于"仁爱""礼乐"人性论等中心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13.
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得出这一结论的文化依据是: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表现骑士的正义事业多为民族解放,骑士是为广大民众铲除暴君统治者、外敌的英雄,注重强调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念;中国古代侠文学中的正义,带有明显的个体借助为君国建功立业来体现自我价值的趋向.西方的鹰与中国的剑,分别代表欧洲骑士与中国侠的正义精神.古代中国极重"私义"(private justice),是家族或小团伙的道德,未必是社会公理正义.在中国,违法杀人复仇是一种道德实现;在西方,受基督教影响,人的善恶,上帝才是仲裁者,西方骑士的爱情本身就由正义构成,行使正义使命的主要动机即获取女性爱情;而古代中国侠的正义,却要高于情爱,常以牺牲情爱换取正义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所推崇的人格理想,主要是强调应成为德性涵养的“圣贤”,而且,这种类型的理想人格往往表现出恭敬、柔靡、内敛、戒慎等人格特质。明清以来,由于发生巨大变革与社会转型,儒家士大夫的人格理想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许多具有开拓精神的士大夫们努力倡导一种具有血性意志、豪迈气慨的豪杰精神,呼唤“天生豪杰,必有所任”①的英雄气概。曾国藩所向往的合圣贤与豪杰为一体的人格理想,就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曾国藩在自己推崇的理想人格中,加入了宋儒从不提倡的刚强、质直的气质内涵。他追求的圣贤人格理想,一方面具有宋儒那种戒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总结了西方关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时是道德调控的认识过程。认为政府的道德调控以市场经济蕴涵道德属性为客观基础,以政府是三重人、三重理性、三重标准的统一为内在依据,以市场主体的行为动力所具有的性质和所表明的方向为对象,以由市场主体理性的遮蔽效应所导致的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盲点”与“污点”为范围,以“服务”与“引导”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提出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角色情境等具体运用策略,为同行们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江西文艺界》去年第二期发表傅修延的《关于苏联当代文学的思索》一文指出,苏联当代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道德题材作品.它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和各种各样的道德模式,其深度、广度与多样性,都与复杂的生活相适应.特别是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剖反面道德典型的内心世界上,尤其值得注意.文章还指出,苏联道德题材作品不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保持了生活中极其常见的面貌,读者不须抬头仰视或唾之以沫.作者将其核心实质用锋利的解剖刀揭示出来后,读者往往会肃然起敬,或者痛感到问题的严重,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与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础德目是在整个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中居于基础地位、又能影响其它道德价值的美德,是人道德的根本,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当前整个社会道德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在继承历史、观察现实基础上,重新思考已有德育理论研究的取向,积极构建以尊重、责任与珍爱生命为核心的基础德目理论,注重对基础德目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的复仇与法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早期经典已强调了复仇道德、政府角色、复仇合法性以及尚未成熟的仲裁形式.唐宋时期,开始在有限的法律结构中重建复仇法律.明清时期,注意“私和“与“解救“法规的严密化.复仇与长期敌对有区别.封建社会晚期,复仇仍被视为高尚而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