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所讲的"抓活鱼"强调新闻工作中应该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抓活鱼"对于时政记者而言,是一项必备的能力。"活鱼"与"死鱼"最大的区别就是"活鱼"是生动、鲜活的,时政记者的"抓活鱼"强调报道的主题性、及时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并突出稿件的可读性,报道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要想报道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时政记者必须要懂得抓"活鱼"的方法,加强学习,深入地进行分析与研究,正确地利用各种利益关系与矛盾,加强与基层的联系,掌握好正确的报道方法,加强与其他记者之间的联系。基于此,主要分析时政记者抓"活鱼"的具体方法,以期促进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地市党报由于地域限制,新闻来源有限,记者、通讯员常反映不知道该写什么。其实只要用心,日常工作生活中有的是新闻可写。结合在《衡水日报》从事近二十年头版编辑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淘、抢、挖、雕"四字入手抓新闻。会议报道:慧眼识珠"淘"新闻会议报道是党报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肩负着宣传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任  相似文献   

3.
抓好重大主题报道,事关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是党报应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抓重大主题报道要自觉、积极、主动 重大主题报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战役性报道。提高党报的宣传质量,首先要在抓好重大主题报道上下功夫。我们抓新闻改革,抓主攻新闻,强调“短、快、多、活”,强调让鲜活的、群众爱看的短新闻充满版面,这当然是对的。  相似文献   

4.
说短     
李瑞环同志在全国省市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讲话中强调:“新闻报道要增加信息量,就必须多写短新闻,使我们的新闻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过多的状况。”这话很有道理,指出了我国当前新闻报道中的通病。短,的确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那么,新闻为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说法,记者抓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是"脑往高处想"而"脚不往低处走",除了跑机关,跑部门,开新闻发布会,用材料写稿子,几乎眼里没有"活"的新闻.一旦你告诉他某某报登了一条什么新鲜事的报道,问他为什么没有抓到,他会回答:"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我们大报来报道."  相似文献   

6.
李瑞环同志在1989年11月全国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强调:“新闻报道要增加信息量,就必须多写短新闻,使我们的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过多的状况。”这段话指出了我国当前新闻报道中的弊病。短,的确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7.
李瑞环同志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强调:“新闻报道要增加信息量,就必须多写短新闻,使我们的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过多的状况。”这话很有道理,指出了我国当前新闻报道中的通病。短,的确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那么,新闻为什么要短?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采编业务中,有的记者特别是新记者常常为抓不到好新闻而困惑,当看到别人能够从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中挖出新闻来,就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够发现这个新闻而自己却没发现,别人有什么技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技巧是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9.
陈昱 《新闻世界》2009,(11):36-37
时政记者常年和会议打交道,跑会议,发会议新闻。在业内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时政嘛,就是报道会议,会议新闻好写好发;写作模式也就那一套,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召开什么会议,某领导出席讲话,强调指出什么等等。只要出席会议的领导够“份量”,报道就可以登上新闻的重要位置。我们不否认会议新闻的这种模式.因为它符合新闻规律,全面准确地传达会议信息。  相似文献   

10.
新闻策划让民生新闻更出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兵 《今传媒》2012,(5):116-117
"新闻策划"近年来成为新闻界颇为流行的词汇。新闻策划已广泛介入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并成为新闻媒体高度自觉的行动。许多媒体不仅强调策划的重要性、必要性,还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被喻为"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的民生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如何策划,让其更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策划过程中应把握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会议报道在地方报纸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几乎每天都有,少则一条,多则几条,要占去一版大部分版面。有些人总认为会议无新闻可抓,参加会议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对会议报道采取应付态度,近几年,笔者在参加会议时对会议报道留心探索,逐步认识到,会议不仅有新闻可抓,而且只要善于挖掘与研究,会议报道照样具有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从事新闻工作10余年了,前些年,总认为会议无新闻可抓,参加会议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对参加会议采取应付念度。近几年,随着参加会议次数的增多及时会议的留心与探索,逐步认识到:会议,不仅有新闻可抓,而且是开掘新闻的“富矿”。  相似文献   

13.
“三贴近”是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三贴近”之所以被特别提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新闻工作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在会议报道方面,就有着比较明显的表现:一是重模式轻提炼。日常的各种会议报道,大体形成某天某日开了什么会,出席人员名单一大批、某某讲话、如何指出、如何强调等固定格式,而对会议和活动本身涉及到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缺乏突出叙述、对提出什么新的观念、有何新的政策、新的措施等却缺乏提炼,深入挖掘不足,使会议报道落人一种  相似文献   

14.
搞好会议报道与发挥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优势休戚相关.会议报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实质上就是记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没能从会议报道这一"新闻富矿"中拓展思路和报道空间.改进会议报道不是简单地减少会议报道,或者降低其在版面中的位置.而应从"三贴近"的角度出发,跳出一般性程式化报道的苑囿,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报道的新闻含量,强化记者和编辑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能力,把会议中蕴涵的丰富新闻资源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改革会议报道的呼声在各新闻媒体始终不断,但呼声归呼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面貌依旧的会议新闻仍屡见不鲜,报道会议的记者仍然把镜头对准到会的领导。眼下面对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改革“会议”报道乃大势所趋,从中央台到各省市主流媒体,除了一如既往地做好会议程序性报道之外,最大变化的亮点是在抓“会议”鲜活新闻上下工夫,从内容到报道形式都寻求突破,巧妙装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笔者就对当前改革“会议”电视报道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用百姓视点报道会议事实上,充分挖…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学着写了一篇新闻稿件,拿给一位通讯干事看。他看罢后说,稿子语句还通顺,就是没有抓住特点,所以显得平淡,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接着,他给我讲了抓特点的重要性,可我还是搞不大懂。请问,写报道为什么要强调抓特点,怎样才能写出有特点的报道来? 吴凯吴凯同志: 在采写新闻的实践中,抓特点是很重要的。啥叫特点?特点就是差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花有千万种,而每种花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花,颜色姿态也各有不同,比如菊花就有数百种之多。同样叫柳树,南方的杨柳离了水就难以成活,而北方戈壁滩上的红柳却格外的耐旱。这就是特点。我们采写新闻报道,就是要抓取报道对象的特点,着力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中说:“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会议报道存在的问题。不仅电视新闻是这样,报纸新闻也是如此。近几年来,笔者从交换的许多企业报上发现,会议新闻占据版面较  相似文献   

18.
"新闻点",专业上即是"新闻由头",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党刊一直以来以报道党的建设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党建工作经验和信息为主,和报纸、新媒体等比起来,仿佛新闻性不是那么强,需不需要找"新闻点",怎么找"新闻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相似文献   

19.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中央正在抓的一项重要工作。2018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县域媒体要强化服务功能,整合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重点发展新媒体,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同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同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深化机构、人事、财政。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技术的赋权,新闻业已经成为由不同行动者共同参与的场域.其中"前媒体人"通过某些新闻"热点时刻"显示了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如何、因何"进行新闻参与?研究发现,他们主要通过"爆料""评议""整合""随机报道"方式参与到新闻场域中.其新闻参与的动力主要缘于职业习性的延续、创业资本的获取以及身份认同的重构.这使得前媒体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