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区位优势的概念内涵下,将地区生产成本差异引入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研究地区生产成本差异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成本优势将引导制造业将向该区域集聚,而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生产资源节约将进一步强化这种集聚效应。产业集聚带来的运输成本节约将压低优势地区的价格,进而拉大地区收入差距。运输成本的提高将阻碍制造企业向具备区位优势的地区集中,阻止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制成品消费比重或者企业规模经济程度提高将促进两地制造业活动的分化,并相应地拉大地区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采用区位熵指标测算东莞整体制造业和20个主要制造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结果表明:东莞整体制造业具有产业集聚优势,集聚程度较高的4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并以产业区位熵值为核心解释变量,加入区域创新投入要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结论:东莞整体制造业和创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呈现线性促进关系;分行业的区位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不相同,影响结果与产业区位熵趋势相关。提出东莞应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创新要素投入、积极引进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整体水平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从效益提升、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3个维度构建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作为衡量方法进行测度,并进一步从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总体处于"东高西低、梯度分布"格局;全国层面,人力资本和经济环境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明显,资金投入和外贸环境则起负向作用;区域层面,因区位优势不同,各因素的影响作用也发生改变,其中人力资本对西部地区影响作用最大,制度环境对中部地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外贸环境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作用被冲淡。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分配资金、平衡政策使用、加快经济发展、加大教育投资、优化外贸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7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宜宾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宜宾智能装备制造业在全省的发展布局,对宜宾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环境、区位进行分析,思考了宜宾智能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分析十堰与通化两市的区位、资源、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特点,指出通化模式在于制度优势,并结合十堰实际探讨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开发区域优势资源,促进十堰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成为一个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产业区位商及产业增长速度理论,计算了2000年至2005年四川工业制造业20个产业的静态及动态集聚指数,分析了四川省各个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和区位优势,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武汉是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科教文化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产品制造中心。将武汉城市经济发展圈作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重点加快发展以光电子信息业、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绿色农业为支柱的产业,构建以武汉为核心、辐射和带动中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与发展。一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发展圈,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具…  相似文献   

8.
刘飞仁  栾贵勤 《科技与管理》2011,13(3):20-22,26
产业转移对于促进江西在中部崛起有重大意义,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发现目前江西产业结构不合理、区位优势不强,另外,江西的环境污染主要由第二产业引起,第三产业影响不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江西应结合现有主导产业、注重发挥要素的聚集效应、保护现实环境、结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进行转移和承接。  相似文献   

9.
韩国在华投资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投资地区以东北、环渤海地区为主,投资战略以市场战略、资源导向战略为主。中国西部工业基础缺乏,目前处于发展初级加工业、提升和带动农牧业、解决贫困发展阶段,韩国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适合开发西部战略,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开发力度,扩大中亚、西亚国际市场规模,提高西部的区位优势;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意识,规范经营环境;加强引导增进了解,投资规模和质量双注重,提高经营质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区位熵指标分析2000—2010年间泛长三角3大流域地区制造业优势部门的变化,依次对区域内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优势变化进行分析.选取代表性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分析,提出相关结论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