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语文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成为一幅幅画面,一段段音乐。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因此,说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当不以为过。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怎样指导朗读?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的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堂上,琅琅的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成为一幅幅画面,一段段音乐。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因此,说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读书声。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朗读,并逐渐读出滋味,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标的阅读阶段目标中,各年级段都提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琅琅的读书声也成了语文课的标志。但在我们语文课上的一遍遍朗读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表现在:1.目标"窄化"。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但不少老师把朗读的目标停留在引导学生注重语音、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声音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专业人士都指出应还语文课以本来的面目,让课堂上重新响起琅琅的读书声,让朗读教学的地位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6.
从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中,我真正感受到课堂发生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热闹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与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等代替了传统的教学。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满课堂,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自主地去感受精妙的语言,体味优美的意境,自由地与作者对话交流,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7.
曾经的语文课上,我们最爱听学生那琅琅的读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心灵与作者对话;在琅琅书声中,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波涛中受到美的熏陶。可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已很难再听到或高亢激昂、或深沉婉约的读书声了,这未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和担忧。如何让我们的校园上空重新回荡起那优美的旋律呢?本文谈一下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8.
肖洁玉 《广东教育》2007,(12):43-4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可以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领会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在琅琅的书声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让语文课堂回归学生主体、回归文本、回归语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让语文课堂重新响起琅琅的读书声的理念,日益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者的共识。然而,知易行难,现在有不少一线语文教师,是知道朗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的,知道朗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朗读被边缘化了。比如因为实施朗读教学有困难——怎么范读、怎么指导、怎么自读感悟、怎么美读体验、怎么展开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上,琅琅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成了一幅幅画面、一段段音乐.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而面对纷繁的朗读形式,便多了一点思考:朗读,是否真的让学生读进去了?学生在读得津津有味的同时是否读出了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二、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都明确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它对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等起着其它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不能说万能,但它那潜移默化的威力不容小视。而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随时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朗读的形式也异彩纷呈。有感情朗读是低段学生理解课文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打开语文学习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促进学生积累规范语言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必要条件。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义,都能得以充分地体现。可见,朗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要前提,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有效途径。试想一堂语文课,书声琅琅,无论是教学氛围,还是教学效果必定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上,琅琅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成了一幅幅画面、一段段音乐。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而面对纷繁的朗读形式,便多了一点思考:朗读,是否真的让学生读进去了?学生在读得津津有味的同时是否读出了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自古当以朗读为主,迄今亦然,故称学生"读书人"。朗读是一个通过视觉,把文字信息回传给大脑,再由大脑支配口读出声音来,继而由听觉验证读得是否对,是否准确的过程。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感知,以读促悟,反复读才能达到理解、记忆。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所以,教师要得法地创设情境、朗读示范、重点点拨、宽容评价,帮助学生爱上朗读,学会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读书声。  相似文献   

15.
张阳忠 《考试周刊》2013,(27):32-33
由于教师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语文教师多采用"题海战术",一篇篇美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段落。校园里充斥的不再是琅琅的读书声,而是"刷刷刷"的笔画声,朗读销声匿迹。学生在语文课中除了分析就是思考,得不到美的熏陶和享受,自然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教师长期沉溺于出题、解题,自然也感受不到语文教学的乐趣和魅力。所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朗朗"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确,语文学习是需要朗读的,语文课更是少不得那朗朗的书声。然而在那不绝于耳的读书声中,却不难看到学生思考质量低下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纵观当今的语文课堂,一味地进行“双基”训练。条分缕析、深挖细掘的现象的确少了.“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已成为共识。于是.课堂上始终如一地贯穿“以读为本”,一读到底:“读出精彩来”“读出感情来”之类的提语不绝于耳,可谁知道精彩在何处.感情从何而来?随着一声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段”.于是完整的文章被读得支离破碎。听者不难发现,不少的是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是朗读走过场.有的是只重技巧的指导.朗读成为点缀和附庸.只图形式不求实效的随意性朗读充斥整个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一节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的语文课,一定不是一节优质的语文课,但一节语文课如果只有空洞的反复的读书声,也肯定算不上有质量的语文课。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朗读,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标志。"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通道。本文作者首先对语文课堂中"朗读"的状况进行审视与反思;接着具体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揣摩文本内涵,领略形式之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艳 《考试周刊》2009,(26):84-84
本文从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激荡的情感味、充满生命体验三个角度论述了如何追求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