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也不可“有偿不闻”高峡一位朋友谈到:“有偿新闻”臭了,“有偿不闻”还香着呢!何谓“有偿不闻”?朋友见我一脸疑惑,便讲出一大串事例:电台一位记者,采录了一组用户反映产品质量低劣的报道。台长审听时发现,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正是电台广告大户,便以“正面宣传...  相似文献   

2.
请勿乱弹琴     
某地电台记者到人大常委会上去采访,他看了一下会议议程,便“成竹在胸”了。当进行到“人事任免”事项时,他接到朋友传呼便中途“溜号”了,心想:“三位候选人肯定都通过,因为事先酝酿过的,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晚间新闻”里播出了这位记者采写的报道。谁知,这档节目还未播完,台长便接到了人大领导同志的电话:“你们怎么搞的?候选人中有一位会上明明没通过,却说他经人大常委会选举通过了。简直乱弹琴!”台长尽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只好赔不是、作检讨。赶紧追问那位撰写新闻稿的记者,才搞清来龙去脉,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责令那位记者作出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山西“封口费”为案由,对“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进行探讨。分析“封口费”现象的实质是“有偿不闻”。进而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社会公正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偿不闻”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李晓红 《青年记者》2007,(24):81-82
如今,“有偿新闻”作为一种媒介腐败现象,对媒介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危害。与此同时,“有偿不闻”现象也在悄然升温,成为媒介腐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偿不闻”是指媒体从业人员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主动或者被动,直接或者变相收受报道对象的“封口费”,对监督的对象不再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5.
2012年《财新周刊》发表的《IPO有偿沉默》一文引发媒体业内震动,如果说该文揭露的是证券市场中媒体“有偿不闻”的现象,那么本文意在描述这一产业链里的另一景观,即财经记者收受金钱进行有偿报道.财新传媒记者王和岩在报道中转引“熟悉情况的当地人”称,在濒临上海的经济大省浙江的省会财经媒体圈,记者或媒体收受公关公司的贿赂款早已是半公开的秘密.①几乎所有报纸都与公关公司有合作,公关公司给钱,报纸刊发其提供的稿件.  相似文献   

6.
换种说法     
有次与一位主任记者去某厂采访,回来由我执笔写篇消息报道。想到这个厂三年产值、利润连年成倍增长,我便信笔写下新闻报道中的常用词:“这个厂三年迈了三大步……” 这位主任记者看后,用商榷的口吻对我说:“用这个词的人太多了,能不能换种说法?”经他提议,后来改作:“梅开三度,连跃三阶。这个厂……”含义虽然相同,读来味道可大不一样了。 此事过了两年,最近在一评好稿中,想不到又与“三年迈了三大步”频频相遇。一位评委说,就其内容看,实际并不是连续三年迈三大步,而是不同时期的三年迈了三大步。说使用套话成癖似乎过分,但这种经久不衰,硬往上“贴”的劲头,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在天山南北,在新疆大地,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记者。他那一篇一篇富有特色和充满新意的报道,通过电波,在天山南北回响,激荡着人们的胸怀。听众称赞他是“维吾尔族人民的好儿子”,“农牧民们贴心人”。以至于外国朋友读了他那些反映新疆经济的报道,也是称赞不已。一位巴基斯坦的客商到乌鲁木齐洽谈合作项目,也非要见阿不力孜一面,以表达对他的钦佩之意。 阿不力孜出生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一户普通农家。种过地,放过羊。1977年从新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他刚到电台时,维吾尔语采编组才成立两年。组里除了三名“老广播”外,就是他们刚来的新手。这时电台在和田专区建立了记者站,需要驻站记者。年轻的大学毕业生阿不力孜自告奋勇报名去驻站。他下站后,面对一摞摞的材料兴奋不已,编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界就大张旗鼓反对“有偿新闻”,现在老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又出现了“有偿不闻”。无论是“有偿新闻”还是“有偿不闻”,它们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均违背了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社会公器的初衷,把媒体的话语权当作与企业的宣传公关费交易置换的筹码。  相似文献   

9.
初冬时节,西部边城乌鲁木齐传来北京的佳音:我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评选揭晓,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族主任记者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榜上有名。记者采访了新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新闻工作者。 阿不力孜身材矫健,微黑的脸庞,眉宇间透出一股坚毅豪放的英气,谈吐直爽:“获得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是很高的荣誉。我很激动,也很感谢电台领导和新闻界朋友对我的培养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黑煞神”又来“吃”太阳乡村不闻“当当”声》,发表于1987年9月24日邯郸日报,是一篇有深度的新闻。它通过人们争相观察日环食,反映了八十年代农民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从而较成功地体现了“科学使农民变聪明了,聪明起来的农民更相信科学”这一主题。百年不遇的日环食去年9月23日到来了。这无疑是宣传科学知识的好机会。从全国多数报刊电台的报道来看,大都仅仅报道了“金环当空”的自然奇观。《“黑煞神”又来“吃”太阳乡村不闻“当当”声》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有一通病:记者总是把焦点对准成功的人、事上,哪里搞出点名堂,一记者便蜂涌而去,而那些未成功者或成功后又落难者往往成为被遗忘者。有一位农民企业家,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十几人以至几十人,有电视台的,有电台的,有报社的,有刊物的,有地方新闻单位的,也有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的“围攻”使他精疲力尽,一脸愁容。有人说:“这么多记者采访你、宣传你,是大好事,别人请还请不来呢,你还有啥不高兴  相似文献   

12.
杨力 《新闻前哨》2009,(8):100-101
由于新闻报道的署名制,新闻界便有了“名记”一说。以前,往往因为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使得报道此事件的记者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公众所熟知的“名记”。“而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使得受众不仅能闻记者之声,还能睹记者之容,从而增加了对记者的感性认识。一些出镜率高的记者往往更容易博得受众的喜爱,尤其是电视的出镜记者和新闻主播。是记者群里比较容易成为明星的人。”  相似文献   

13.
展江  李婷婷 《青年记者》2017,(19):70-74
在我们的案例分析视野下,媒体人经济犯罪通常以披露负面信息为要挟,从事“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活动,敲诈勒索和受贿成为他们最常见的入罪罪名.本文剖析的则是一个记者作为主体的鲜见的诈骗案件,在笔者搜集的数百个案例中仅此一例,但是法律上最终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因而也具有典型性.这是一个不存在法律争议的案件,这名前汽车口(条线)记者从一名有新闻理想的青年逐渐迷失到汽车生意中,最终滑入严重诈骗犯罪的深渊,足以让那些从事汽车、房地产等行业报道的记者编辑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4.
采访对象不配合怎么办?调查类报道记者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市场化媒体兴起后,上述情况更加突出。如今媒体的报道理念与以往那种“人家提供什么,我就报道什么”不同,而是“就要得到我想要的”。于是,“采访突破”便成为记者经常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其中写的应该是作者身历、目击或亲自查访的事实。然而,现在有许多作者(记者、通讯员)却是当的“二传手”、“经销户”,所用材料多是纸上得来、电话要来。下面不妨展示几种: 照抄照搬,招牌换记。有的人惯吃“现成饭”,对拿到的公文或简报,不作调查,便在上面勾勾划划,把公文变新闻,简报变报道,冠以大名,寄给报刊、电台发表。有时一篇失实材料还几次“转化”、“增值”。只求大同,不问小异。有的人写新闻只求  相似文献   

16.
“用事实说话”———每天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播时,观众都可以听到这句话。这不仅是我们的栏目理念,也是我们的报道方式,更是我们的职业操守。而要做到“用事实说话”,就要以不惧艰险的奉献精神深入一线取得第一手证据,用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由表及里揭开事实真相,以制度作保障严格管理,以学习为手段提高记者自身素质和修养,杜绝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坚持客观真实,远离虚假报道。深入现场用事实说话,要求记者做一个离事实真相最近的人。在新闻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要想离事实真相最近,就得…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18.
张明 《新闻前哨》2014,(9):72-72
走基层、转作风的目的和意义,最终体现在作品的好文风上 走基层是前提条件,转作风是途径和方法,改文风则是其目的和意义所在 义风实际上是走基层、转作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前些年,拙劣文风浸染新闻界,为社会诟病.有些新闻记者自居为“无冕之王”,有的乐当“干部记者”和”QQ 记者”,当个材料的“二传手”,报道要么空洞无物,要么像篇工作简报,没有新鲜事实,有的甚至还有报道失实的情况;有的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眼中只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之音”电台国内新闻组记者戴维·斯汪在《声音》双月刊一九八六年第六、七月号上撰文,记述了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突发情况下,“美国之音”记者如何迅速调整,各就各位进行报道。一九八六年元月二十八日,星期二。这本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可是这一天却向“美国之音”电台进行了极大的挑战,使我们终生难忘。按原定计划,这一天比较重要的新闻有两条:一是里根总统晚上要来电台发表一个年度的国情咨文广播讲话;二是当天上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发  相似文献   

20.
法律术语是内涵十分严密的词语,法制报道大量涉及法律术语。确切地说,法制报道是运用法律语言再现新闻事实的一种特殊报道,因此,不懂法律术语的规范,就不会有科学的法制报道。有位记者在拘捕嫌疑犯的现场采访,听取了公安人员对案情的介绍。但这个案件的重大情节还没有完全核实,尚未经过检察院提供充分的证据,记者便立刻在报道中使用了“歹徒”、“残忍”、“强奸犯”、“十恶不赦”、“当场被逮捕”这类骇人听闻的字眼儿。半月后,经过司法调查,真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