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隔代教养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和抚养,如今已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一种普遍形态。早期阅读是幼儿家庭教育中常见的教育形式,祖辈也常用此形式。文章分析了隔代教养对幼儿阅读的影响,探讨了提高隔代教养下幼儿阅读能力的对策:对隔代家长进行再教育、增进祖辈和父辈的交流以及建立新型的家园合作共同体,以此让幼儿在良好的教养环境中享受早期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家庭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证实,即弊大于利,为此,由社区承担指导幼儿家庭隔代教育的责任是大势所趋。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和积极活动理论为导向,解读幼儿家庭隔代教育中社区指导的价值,分析幼儿家庭隔代教育中社区指导的可行性,探究社区支持下实施开展幼儿家庭隔代教育指导策略。以社区为支持平台构建家庭和社区之间有效的互动关系,从而对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为家长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一个典型的有两个幼儿的隔代教育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与参与式观察法对农村留守幼儿家庭隔代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隔代教育的现状为:教育观念方面,强调安全第一,听话就好;教育方式方面,手段不一,分歧严重;教育内容方面,重视文化知识,忽视习惯培养。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隔代教育对祖辈和幼儿自身双方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不完全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辈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制约着家庭教育水平和效果得以有效提升。本文对城市不完全隔代教育的产生原因做出了论述,对城市不完全隔代教育中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代际差异、祖辈监护人在城市不完全隔代教育中需要改善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以对祖辈监护人教育活动进行有效干预为出发点,对城市不完全隔代教育家庭中的老年教育优化方向开展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园幼儿以祖辈为主要教养人的家庭中,祖辈参与的力度在不同的家庭中是不同的。本文就隔代教育的状况如何、幼儿家庭的哪些特点促成祖辈成为孙辈的主要教养人、祖辈主要教养人具有哪些个人特点、祖辈主要教养人的隔代教育对幼儿带来了什么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所谓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教育、抚养的责任。隔代教养是我国幼儿家庭教养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包括幼儿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幼儿独立能力发展较差等。这主要是由于祖父母溺爱和放纵孩子、习惯包办和替代,不善于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等原因导致的。应采取转变隔代教养的理念,调整教养方式,注重幼儿想法等对策来减少隔代教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教育形式,指祖辈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教养人,来完成对孙辈的抚养、教育任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调查报告反映隔代教养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其中的一些研究发现隔代教养会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基于此,通过观察法、问卷法以及文献法对荆门城区100名隔代教养幼儿的社会能力进行评定和考察,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隔代教养幼儿的年龄和社会能力水平成显著性相关;第二,隔代教养幼儿的性别和社会能力水平成显著性相关;第三,不同层次教育水平的幼儿园中隔代教养幼儿的社会能力的各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雷蕾 《华章》2014,(27)
以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百驿镇为例,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当地幼儿语言发展的现状,针对农村隔代教育家庭对幼儿语言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做出一些总结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9,(A5):163-164
当下,在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教育方式——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不同,而且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教育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和年龄差距太大等,隔代教育对幼儿的教育会产生很大影响,有利有弊,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虽然祖辈对幼儿的教育也属于教育模式的一种,但是和父母教育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针对隔代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现状,重点分析了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产生的影响,并做出细致说明,希望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因无法支付城里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加之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的歧视问题,往往会选择让孩子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幼儿。本文立足于现实,通过对农村留守幼儿(0-6岁)及农村留守幼儿的隔代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分别对留守幼儿家庭、学校、社会提出建议,以改善留守幼儿的隔代教育问题,使农村留守幼儿的身心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隔代教育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隔代教育既有合理的一面,但是同时由于祖辈家长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等方面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别,也会给幼儿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因而强化父母责任、加强交流沟通、更新祖辈观念、丰富祖辈生活等方式成为打造新型隔代教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方式特点,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方便随机抽样的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761名二年级至初一的学生进行主要教养人教养方式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祖辈教养占了52.9%(403人),其中: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的祖辈教养人占4.9%,不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的祖辈教养人占48%。(2)不完全隔代教养和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的祖辈教养人以及父母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均在“情感温暖”这一维度得分最高;但在“忽视”这一教养方式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人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教养人。(3)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在“溺爱”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对男孩的溺爱胜于女孩;同时,不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在“溺爱”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对低年级(二年级)孩子的溺爱胜于高年级(七年级)孩子。总之,与年轻父母的教养特点相比,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方式虽有一定优势,但其劣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幼儿祖辈依赖是幼儿在祖辈隔代教养过程中由于隔代亲所形成的对祖辈的依赖,包括认知依赖、情感依赖、依赖人格和行为依赖,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消极影响。祖辈参与教养幼儿的主动性或被动性,参与教养的阶段性是在婴儿期或幼儿期,参与教养幼儿的频率和时间,祖辈是否与幼儿同住以及祖辈隔代亲和教养方式等祖辈教养相关因素对幼儿祖辈依赖具有显著影响。要防患隔代教养幼儿的祖辈依赖,需要祖辈改善教养方式,摆正教养位置,转变教养观念,避免教养冲突,强化教育自觉性,同时需要家园携手同行。  相似文献   

14.
隔代教育利弊共存,难以一言概之,通过对隔代教育家庭的调查及分析发现:隔代教育在我国家庭中普遍弊大于利,其解决对策非常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5.
因父母外出打工或离异等原因,山区小学半数以上孩子存在着完全隔代教育现象。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由祖辈承担。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在这些完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祖辈对“双减”政策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教育的责任,部分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如果利用祖辈自身的优势和山区特有的地理优势等对学生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培育,可以改善当前完全隔代教育的教养方式,优化家庭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指出隔代教育不仅仅是代际相隔,更主要是代际间老年祖辈和年轻父辈成长环境、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理、心理的相隔,进而提出了有效隔代教育的具体思考:祖辈与父辈相融,家庭与学校、社会相融。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阅读的环境,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二者在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对于提升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当前幼儿早期阅读存在家庭缺乏阅读环境、幼儿园缺乏阅读资源、幼儿自身缺乏阅读方法、家园双实施指导不力等问题。基于此,家园双方应从共创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共享阅读资源,丰富阅读内容;共探阅读方法,增强阅读效果;共建指导机制,提高阅读质量等方面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陈婷 《生活教育》2012,(18):83-85
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祖辈们在幼儿的家庭教育实施上较之父母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充当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联系纽带,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幼儿园应当要重视隔代教育的利弊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工作,更好地促进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的中国,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教育方式。与农村隔代教育相比,城市隔代教育并未受到过多的关注。在城市的特殊背景下,把握隔代教育的特点,分析其利弊,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入手,方可扬长避短,从而有利于城市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幼儿常由老人照顾,而农村三到六岁幼儿的隔代教育现象尤为严重。与隔代家长做好沟通,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此文主要论述了农村隔代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研究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