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成  徐爽 《资源科学》2021,43(7):1375-1386
“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打破旧有宅基地制度壁垒,并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互为起承,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有助于盘活乡村沉睡资产;在“三权分置”制度逻辑下实现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是加速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提升乡村聚落功能和实现乡村多元主体利益共享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法梳理了宅基地改革阶段与产权细分过程,明晰宅基地属性外延,分析宅基地资源资产化与资产资本化的内在机制;从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缘起和内涵解析、制度的外部环境、制度的多元主体和制度的绩效4个维度,解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逻辑;梳理“三权分置”制度下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的选择逻辑和现实困境,提出了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本化路径。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本化需要匹配不同地域乡村的不同发展阶段,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社会经济效益与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2.
汪克亮  庞素勤 《资源科学》2021,43(12):2475-2489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力。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切入点,以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绿色转型水平,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2004—2017年中国沿线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显著推动了沿线城市的绿色转型,但存在城市类型和地理区位异质性,“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主要存在于中心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特大城市、中部地区城市和(0,200]地理圈层内城市。②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科技创新效应尚未显著促进沿线城市绿色转型,但结构优化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③结构优化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的发挥均存在门槛现象,当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大学生人口数量和外商直接投资额超过临界值时,结构优化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才能发挥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的正向作用。根据以上结论,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过程中,建议政府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沿线城市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技术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效应对城市绿色转型的驱动作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对政策红利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造福沿线地区人民的世纪合作倡议,涉及多个国家。明确“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的范围及其分区布局,对于分析和研究“一带一路”水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提出了“一带一路”主体路线和主体水资源区的概念和确定方法,绘制了其主体路线及主体水资源区图,并按照3级分区方法对确定的主体水资源区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 “一带一路”主体路线由中国陆上主体路线、中国海上主体路线、国外陆上主体路线和国外海上主体路线组成,各线之间互有连接,形成了一张覆盖亚、欧、非大陆的“三纵三横”网络;② “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横跨亚、欧、非大陆50个国家,总面积达1877.00万 km2;③ 研究区水资源一级分区、二级分区、三级分区的单元个数分别为11个、50个、1172个。本文为“一带一路”水资源研究圈定了主要研究区域,奠定了统一研究对象和基础,也可为“一带一路”相关其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高原  孙鹏飞  赵凯 《资源科学》2021,43(7):1403-1418
探究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对于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中唯一的贫困县——安徽省金寨县333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家庭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路径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基本遵循计划行为理论,影响路径包括“行为态度→退出意愿→退出行为”和“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且主观规范是主导因素,行为态度次之,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其退出行为。②不同类型家庭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不同,其中抚幼养老型家庭和养老型家庭的影响路径与样本总体路径一致,包括“行为态度→退出意愿→退出行为”和“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抚幼型家庭的影响路径仅有“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且其主观规范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强于养老型家庭和抚幼养老型家庭。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实施不同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激励政策,有效利用农户的社会网络,健全宅基地退出后的配套政策,以及严格落实宅基地退出补偿资金的信息公开和按时支付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彭山桂  孙昊  王健  张勇 《资源科学》2021,43(7):1440-1453
测度、刻画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农户互动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形成机理,对于科学地制定政策,推动农户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计量模型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农户互动影响进行测度,利用提名法构建反映农户互动影响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农户个体的中心性及其驱动因素,刻画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特征,进而从“人本”视角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①农户间的互动影响是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形成机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一个农户“邻居”的宅基地退出受偿意愿价格变化1%,将会导致该农户的宅基地退出受偿意愿价格同向变动0.218%~0.421%;②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讨论网中农户的入度中心性、出度中心性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不同农户施加影响与接受影响的水平呈现出明显差别;③农户中心性的形成机制中,个人收入并不是一个显著因素,而职业声望与受教育程度这两个与身份、声望相关联的因素则是显著因素。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推进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按照分类推进的思路,运用农户的互动影响,更好地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农村宅基地退出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科学设计宅基地退出模式并有效识别其运行机制,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和优化城乡要素配置的重要支点。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利用系统理论设计4种宅基地退出模式,基于“诊断—设计—结果”框架编制宅基地退出行动编码手册,运用原型分析方法识别不同宅基地退出模式的行动逻辑与运行过程,进而明晰不同宅基地退出模式的适用条件。研究表明:①综合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和农户多层次需求导向的资产置换、货币补偿、以地养老和土地入股4种模式具有明显的“内核—外缘”性系统特征,适应了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需求。②不同宅基地退出模式的本质是以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指引农户有序退出,表现出政府主导的资产置换激励、政村合作的经济性补偿激励、政企合作的以地养老激励和村企合作的土地入股激励等多类原型,并形成了差别化的运行过程和特定的适用条件。受地域环境差异、政策驱动转型和主体需求层次升阶影响,宅基地退出模式将随之变动和多样,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应因地因时进行适当调整、择优用之,以适应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和乡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低碳转型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考察沿线国家碳强度收敛特征,并分析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是否可以促进其碳强度收敛速度,对于客观评价中国在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3—2018年87个国家数据,运用包含空间效应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模型,从整体以及区域层面分析与中国开展投资和贸易合作对沿线国家碳强度收敛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从整体层面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强度存在空间β收敛趋势,并且条件β收敛速度大于绝对β收敛速度,反映了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能够明显加速碳强度收敛。②从大洲层面来看,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均对碳强度收敛速度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对非洲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后是欧洲。③从大洲内部来看,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对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区碳强度收敛的促进作用大于以南地区;对亚洲各区域碳强度收敛的促进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中亚、西亚、南亚、东亚及东南亚。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加强区域交流沟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有利于早日共同实现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8.
基于改进TAM框架的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愿性原则是当前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对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农户宅基地资产权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改进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利用安徽省合肥市近郊肥西县农村与偏远宿松县农村738份农户问卷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效应、作用路径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期望权益诉求、实现期望权益的信心与确权效应认知等因素对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在近郊县农村,合理补偿、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自发性”与“诱发性”驱动力;在偏远县农村,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诱发性”驱动力;近郊县农村宅基地确权对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激励效应大于偏远县农村;②2个区域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作用路径中: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传递中介效应显著,满足农户期望权益并增强其信心,是推进宅基地退出的重要条件;2个区域潜变量总效应排序一致:确权效应<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但近郊县农村各潜变量总效应强于偏远县农村;③近郊县农村同类型农户分化组各潜变量效应明显强于偏远县农村;近郊县农村深分化农户组呈现确权效应强于感知易用性,这预示未来宅基地确权比政府的强力推动更能有效激发农户退出行为意愿。基于此,应依据地区差异,从尊重农户期望权益诉求、增强农户信心及保障农户宅基地产权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  相似文献   

9.
江洪 《资源科学》2016,38(12):2326-2337
为了探索金砖国家在不同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碳减排的国际贸易途径,采用金砖四国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投入产出表,将经济分为11个部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金砖国家对外贸易隐含碳,并进行行业结构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从1995-2011年,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而且样本期内净顺差规模逐年扩大,已经沦为“污染天堂”;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绝对数逐年增加,行业贸易隐含碳特征有明显差异,金属制品、橡胶、纺织等行业处于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而采矿业长期处于逆差,从2000年以后成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正逐渐沦为“污染天堂”;巴西贸易隐含碳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不属于“污染天堂”;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不仅没有沦为“污染天堂”,相反,正不断从对外贸易中获益。金砖四国隐含碳行业结构分解结果基本趋同,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规模效应是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构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技术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中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新华  王晗 《资源科学》2016,38(9):1702-1710
基于天津、广东、成都三地问卷调查所获数据,探讨不同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中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户主年龄、宅基地距城镇距离、人均住房面积对农户参与宅基地资本化改革的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参保人数、家庭主要从业类型、非农收入比例、家庭拥有宅基地数、经济发展水平、村庄特色、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对改革的预期对农户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模式差异来看,农户在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对政府行为的评价”的显著影响;在市场主导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家庭主要从业类型”和“家庭拥有宅基地数”的显著影响;在自主治理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村庄特色”和“对资本化改革的预期”的显著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同时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规则和农民自主治理机制,从而提高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改革绩效。  相似文献   

11.
王兆林  王敏 《资源科学》2021,43(7):1335-1347
宅基地退出是解决当前宅基地低效利用问题的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感知价值理论,利用重庆市503份农户问卷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机制。结果表明:①技术接受模型(TAM)整合感知风险(PR)的研究模型适用于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农户退地决策主要受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的正向影响和感知风险的负向影响;②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行为决策各因素中,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最强,感知易用性次之,感知风险最弱,其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5、0.29和-0.18;③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宅基地环境通过影响农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间接影响农户的退出行为决策,是推进宅基地政策有效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的制定应契合农户的生产生活实际,体现易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应完善相关社会保障措施,并确保退地补偿按时到位。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建设用地双扩背景下,宅基地有偿退出是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农户主体的决策行为是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本文立足农户微观视角,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分析农户感知价值对其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遵循“感知价值→退出意愿→决策行为”的路径模式,感知价值是农户具有宅基地退出意愿和决策行为的基础,退出意愿是产生实际退出行为的主要动力,农户感知利益对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具有负向影响;②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是“风险规避者”,政策制度会促使农户的退出意愿转化为实际退出行为;③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兼具“主动性”和“诱导性”双重行动逻辑,“诱导性”行为效用高于“主动性”行为效用,表明“诱导性”行为逻辑占主导地位。因此,提出维护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权益、加大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支持力度等2个建议,以确保宅基地退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周亚娟  林爱文  张二申 《资源科学》2021,43(7):1428-1439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宅基地大量闲置,合理重构宅基地完全价值,完善退出补偿定价机制成为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然举措。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宅基地退出成本的角度构建了宅基地价值认知—边际机会成本分析—完全价值重构的价值评估体系。结果发现:①农村宅基地价值由自身价值、开发价值、权益价值与代际价值构成,宅基地退出时所失去的价值部分即农户损失成本;②利用成本损失来测算宅基地的价值,以边际生产成本测算宅基地开发价值,以边际使用者成本测算宅基地自身价值,以边际外部性成本测算宅基地权益价值和代际价值;③不同类型宅基地在退出时损失的价值不同,在退出补偿中需根据成本损失进行相应补偿;④宅基地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使用者成本损失多以货币手段进行补偿,边际外部性成本以货币手段结合非货币手段进行补偿。基于此,探索了一种新的宅基地定价思路,提出了宅基地退出补偿的相关政策建议,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吕晓  薛萍  牛善栋  彭文龙 《资源科学》2021,43(7):1307-1321
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是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城乡人地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科学设定政策目标、合理配置政策工具是构建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关键内容。基于文本分析视角,以浙江义乌、湖北宜城、山东禹城、宁夏平罗4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为案例区,展开县域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工具与实践比较分析,并结合地方特色探究案例区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适应性,总结其特征规律。结果表明:①不同地区的政策工具选择差异较大,义乌市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禹城市、宜城市和平罗县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②各地政策目标存在差异,义乌以经济目标为主,兼顾社会目标并适当考虑生态目标;禹城和平罗以社会目标为主,兼顾经济目标;宜城主要关注社会目标。③各地宅基地退出不同实践模式中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与政策文本中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类型不完全一致,除义乌外,其他三地的主要政策工具在实践中均有变化;不同实践模式中的主要政策目标与政策文本中体现的主要政策目标均保持一致。④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实力、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城镇化水平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对宅基地退出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选择有较大影响。基于此,提出宅基地退出政策制定应考虑地方特色和现实需求科学设定宅基地退出政策工具,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建立宅基地退出长效机制,依据宅基地功能价值论制定差异化的农民宅基地退出方案。  相似文献   

15.
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研究热点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促进闲置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是新时代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Citespace工具和文献归纳法,系统梳理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研究热点及发展脉络并剖析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结果表明:①伴随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空心化,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与行为研究成为热点,并逐步转向对两者关系及退出满意度的分析;退出机制与模式是宅基地退出研究的核心,当前研究构建了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提炼了典型地区宅基地退出模式及其特征与成效;宅基地有偿退出及退地农户的生计与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②退出宅基地的再利用是“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另一重点研究内容,集中在宅基地再利用方式、模式与途径。其中,再利用方式集中在复耕、复绿及流转后用于产业发展或居住;再利用模式可分为开发模式与组织模式;再利用途径包括指标交易、出租、入股和联合经营等。未来应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聚焦退出宅基地的价值评估、盘活利用模式及再利用效益评价等方面,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关注退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与农村社会稳定,为完善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政策体系,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谢臻  沈梓睿  范胜龙 《资源科学》2022,44(11):2276-2289
需求侧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充与完善,在腾退“一户多宅”的进程中,为农民基本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保障。本文以传统农区福建省建瓯市为例,从农业需求侧视角出发,诊断“一户多宅”类型,利用人-地-业系统分析耦合协调关系,提出理论、现实与规划3种整治测算方法,并比较包括空间整治潜力和农业需求侧耦合协调度在内的整治效应差异,为“一户多宅”分类退出工作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地方管理对“宅”“户”认定方式模糊,形成继承型、附属型、村内型、跨村型4类“一户多宅”。②耦合度上,“一户一宅”与“一户多宅”均呈现出高水平;耦合协调度上,“一户一宅”、跨村型与附属型为中级或初级协调,继承型和村内型为失调状态。③退出耦合协调度失调的村内型和继承型“一户多宅”,疏解非合理性需求;保留跨村型、附属型为有偿使用,确保农业需求侧稳定发展。④宅基地空间整治潜力方面,理论整治方式最优,规划整治方式最差;但农业需求侧耦合协调度方面,规划整治方式最优,理论整治方式最差。研究认为,挖掘农村存量用地固然是“一户多宅”退出的目标,但农户的生产生计以及农业发展是农区宅基地退出需考虑的首要前提,应当优先依据农业需求侧诉求,分类、分序选择退出。  相似文献   

17.
张婷  张安录  邓松林 《资源科学》2016,38(8):1503-1514
从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户的期望收益及退出后的风险预期两个方面对宅基地退出行为进行分析,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分析框架,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农民宅基地退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自愿、有偿的宅基地退出制度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户的年龄、兼业时间、家庭年均收入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块数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负向显著影响;②期望收益的影响因素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会促进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农户认为补偿合理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村集体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小、农户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大,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③风险预期因素中,退出宅基地后房屋面积减少,农户宅基地的财产性收入功能消失,面临着房屋价值降低的风险,阻碍了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生活成本增加、宅基地退出后工作变得更不稳定,会抑制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因此: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补偿越合理、期望收益越高,将促进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面临的风险越高,将阻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所以,政府在制定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期望收益和退出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