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改进TAM框架的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愿性原则是当前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对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农户宅基地资产权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改进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利用安徽省合肥市近郊肥西县农村与偏远宿松县农村738份农户问卷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效应、作用路径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期望权益诉求、实现期望权益的信心与确权效应认知等因素对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在近郊县农村,合理补偿、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自发性”与“诱发性”驱动力;在偏远县农村,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诱发性”驱动力;近郊县农村宅基地确权对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激励效应大于偏远县农村;②2个区域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作用路径中: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传递中介效应显著,满足农户期望权益并增强其信心,是推进宅基地退出的重要条件;2个区域潜变量总效应排序一致:确权效应<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但近郊县农村各潜变量总效应强于偏远县农村;③近郊县农村同类型农户分化组各潜变量效应明显强于偏远县农村;近郊县农村深分化农户组呈现确权效应强于感知易用性,这预示未来宅基地确权比政府的强力推动更能有效激发农户退出行为意愿。基于此,应依据地区差异,从尊重农户期望权益诉求、增强农户信心及保障农户宅基地产权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  相似文献   

2.
高原  孙鹏飞  赵凯 《资源科学》2021,43(7):1403-1418
探究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对于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中唯一的贫困县——安徽省金寨县333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家庭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路径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基本遵循计划行为理论,影响路径包括“行为态度→退出意愿→退出行为”和“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且主观规范是主导因素,行为态度次之,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其退出行为。②不同类型家庭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不同,其中抚幼养老型家庭和养老型家庭的影响路径与样本总体路径一致,包括“行为态度→退出意愿→退出行为”和“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抚幼型家庭的影响路径仅有“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且其主观规范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强于养老型家庭和抚幼养老型家庭。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实施不同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激励政策,有效利用农户的社会网络,健全宅基地退出后的配套政策,以及严格落实宅基地退出补偿资金的信息公开和按时支付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任立  甘臣林  吴萌  陈银蓉 《资源科学》2018,40(8):1539-1549
非自愿性移民的农业安置模式正面临安置效果和安置效率的“双低困局”,传统“以土为本、以农为主”的移民安置方式亟待改革创新。农业安置模式的现实困境,不仅体现为人地关系的局部紧张,同时也表现为农户土地投入意愿与行为的变化。本文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利用多群组SEM的分析方法,对湖南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区原住民与移民两类农户主体的土地投入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移民安置区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决策是经济、心理和情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行为逻辑符合“认知层次→认知权衡→感知价值→行为意愿→行为响应”的路径范式;②原住民与移民两类农户主体的土地投入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效应值存在显著差异,原住民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是对土地投入“利弊权衡”后的“客观理性”决策,而移民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则更多的表现出“风险厌恶”的“主观理性”倾向。  相似文献   

4.
不同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中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新华  王晗 《资源科学》2016,38(9):1702-1710
基于天津、广东、成都三地问卷调查所获数据,探讨不同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中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户主年龄、宅基地距城镇距离、人均住房面积对农户参与宅基地资本化改革的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参保人数、家庭主要从业类型、非农收入比例、家庭拥有宅基地数、经济发展水平、村庄特色、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对改革的预期对农户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模式差异来看,农户在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对政府行为的评价”的显著影响;在市场主导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家庭主要从业类型”和“家庭拥有宅基地数”的显著影响;在自主治理模式下的参与意愿更多地受到“村庄特色”和“对资本化改革的预期”的显著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模式,同时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规则和农民自主治理机制,从而提高农村宅基地资本化改革绩效。  相似文献   

5.
彭山桂  孙昊  王健  张勇 《资源科学》2021,43(7):1440-1453
测度、刻画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农户互动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形成机理,对于科学地制定政策,推动农户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计量模型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农户互动影响进行测度,利用提名法构建反映农户互动影响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农户个体的中心性及其驱动因素,刻画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特征,进而从“人本”视角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①农户间的互动影响是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形成机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一个农户“邻居”的宅基地退出受偿意愿价格变化1%,将会导致该农户的宅基地退出受偿意愿价格同向变动0.218%~0.421%;②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讨论网中农户的入度中心性、出度中心性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不同农户施加影响与接受影响的水平呈现出明显差别;③农户中心性的形成机制中,个人收入并不是一个显著因素,而职业声望与受教育程度这两个与身份、声望相关联的因素则是显著因素。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推进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按照分类推进的思路,运用农户的互动影响,更好地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研究热点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促进闲置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是新时代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Citespace工具和文献归纳法,系统梳理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研究热点及发展脉络并剖析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结果表明:①伴随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空心化,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与行为研究成为热点,并逐步转向对两者关系及退出满意度的分析;退出机制与模式是宅基地退出研究的核心,当前研究构建了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提炼了典型地区宅基地退出模式及其特征与成效;宅基地有偿退出及退地农户的生计与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②退出宅基地的再利用是“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另一重点研究内容,集中在宅基地再利用方式、模式与途径。其中,再利用方式集中在复耕、复绿及流转后用于产业发展或居住;再利用模式可分为开发模式与组织模式;再利用途径包括指标交易、出租、入股和联合经营等。未来应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聚焦退出宅基地的价值评估、盘活利用模式及再利用效益评价等方面,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关注退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与农村社会稳定,为完善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政策体系,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晋荣荣  李世平  南灵 《资源科学》2022,44(4):809-819
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是实现农村散煤长效治理和能源结构可持续变迁的关键。为系统阐释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机理,本文基于汾渭平原农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Probit和OLS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资本禀赋、感知价值与政府补贴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作为一组结构性要素资源,资本禀赋反映了农户“能力大小”;作为一套感知评价系统,感知价值反映了农户“有心程度”;当农户“既有心又有力”时,采纳清洁取暖的行为趋向性更明显。②作为清洁取暖采纳的实际行动者,农户的主体性作用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资本禀赋等结构性要素资源的支撑,农户大概率不会实施清洁取暖;同时,如果没有农民自发自觉地实施收益要求与成本风险规避考量形成的感知价值判断,结构提供的资源也难以转化为清洁取暖的具体行动,即感知价值在资本禀赋与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存在。③作为一项激励机制,政府补贴可以通过强化农户清洁取暖利益感知、缓解农户清洁取暖成本与风险压力感知,进而正向调节感知价值与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间的影响关系。据此,本文提出了促使农户资本禀赋积累、提升农户清洁取暖感知价值以及落实政府补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建设用地双扩背景下,宅基地有偿退出是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农户主体的决策行为是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本文立足农户微观视角,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分析农户感知价值对其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遵循“感知价值→退出意愿→决策行为”的路径模式,感知价值是农户具有宅基地退出意愿和决策行为的基础,退出意愿是产生实际退出行为的主要动力,农户感知利益对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具有负向影响;②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是“风险规避者”,政策制度会促使农户的退出意愿转化为实际退出行为;③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兼具“主动性”和“诱导性”双重行动逻辑,“诱导性”行为效用高于“主动性”行为效用,表明“诱导性”行为逻辑占主导地位。因此,提出维护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权益、加大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支持力度等2个建议,以确保宅基地退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任立  吴萌  甘臣林  陈银蓉 《资源科学》2020,42(2):286-297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双重背景下,农户群体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生产劳动力”向新型“农业经营决策者”的转型。面对土地投入“高成本、高劳耗和低效益”的现实特征,小型农户是典型的“风险规避者”,其土地投入行为对风险因素更加敏感,但其背后的认知机理和决策逻辑尚未明确。本文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结合武汉城市圈近郊区483名小型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析方法,对农户土地投入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和土地投入行为的发展趋势分别进行了静态分析和动态仿真。研究表明:①农户土地投入感知风险遵循分布式认知的基本框架,受到“个人力”“地域力”和“文化力”3个认知功能系统的影响,其效应排序为“地域力>个人力>文化力”,农户对土地投入的风险认知主要来源于土地投入行为本身,同时也是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高风险、低收益→弱化感知价值→降低投入意愿→减少投入行为→较高风险、更低收益”的“递弱回路”是制约农户土地投入的基本逻辑,在一定的政策引导和禀赋约束条件下,农户能够在短期内保持土地投入行为,但传统的低效土地利用方式终将难以持续,对于小型农户而言,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功能性衰退将不可逆转。助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是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孙乐  苑韶峰  朱从谋 《资源科学》2021,43(11):2342-2355
研究普惠金融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对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四川省成都市典型区域401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微观层面的农村家庭普惠金融指数,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探索了风险预期在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的代际差异。结果表明:①普惠金融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普惠金融通过中介变量风险预期间接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风险预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③新生代农户和老一代农户家庭层面的普惠金融对其宅基地退出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两者之间未发现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本文认为,应基于家庭金融需求和供给双层面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水平;引导农户形成合理的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农户风险预期;加强政策引导,实现不同代际农户的金融知识共享,推动宅基地有序退出。  相似文献   

11.
朱月季  杨倩  王芳 《资源科学》2021,43(6):1099-1114
新的资源节约型技术在农户群体中的扩散是中国农业转向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具备有限知识的农户在采纳资源节约型技术过程中势必受到其社会网络的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有限知识农户的假设,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网络在不同维度对农户采用新的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影响,以及农户技术认知在社会网络与农户技术采纳决策两者关联之间可能的中介作用;然后,以水肥一体化技术(DFS)为例,利用2019年广东、海南和云南3省632户香蕉种植农户调查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社会网络、技术认知与DFS技术采纳决策之间的作用逻辑。研究表明:农户社会网络与技术认知可以显著促进农户在生产过程采纳资源节约型技术;且农户的社会网络可以弱化农户在新型技术上的认知差异,从而可能形成新的关于技术的群体认知,加强农户对资源节约型技术的采纳。具体地,社会网络的“倾向”和“互惠”可以改善农户关于技术转换梯度和技术认知嵌入度的感知,从而影响农户对资源节约型技术的采纳决策,而社会网络“范畴”会直接影响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的采纳决策,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陈宏伟  穆月英 《资源科学》2022,44(6):1196-1211
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是影响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重要方面,分析二者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的影响有助于提升节水技术采纳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基于冀鲁豫1188个粮食种植户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及其交互项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揭示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代际差异和规模差异。研究发现:①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显著促进农户采纳农艺和工程节水技术,对同时采纳两种技术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政策补贴、经济感知、农技宣传、适用感知、环境感知和灌溉水价。②价值感知在政策激励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农技宣传、政策补贴、灌溉水价对农艺和工程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激励作用均受到经济感知的影响,农技宣传能够激励高环境感知农户采纳农艺节水技术、高适用感知农户采纳工程节水技术,灌溉水价有助于高适用感知农户采纳农艺节水技术。③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和规模差异,老一代农户、规模农户的节水技术采纳行为受到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各变量的显著影响,农技宣传、适用感知显著促进新生代农户采纳工程节水技术,小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主要受到农技宣传、政策补贴和适用感知的影响。④农技宣传、政策补贴与灌溉水价在影响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鉴于此,本文提出应强化政府在节水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注重提升农户价值感知水平,加强对新生代农户和小规模农户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3.
王兆林  王敏 《资源科学》2021,43(7):1335-1347
宅基地退出是解决当前宅基地低效利用问题的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感知价值理论,利用重庆市503份农户问卷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机制。结果表明:①技术接受模型(TAM)整合感知风险(PR)的研究模型适用于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农户退地决策主要受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的正向影响和感知风险的负向影响;②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行为决策各因素中,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最强,感知易用性次之,感知风险最弱,其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5、0.29和-0.18;③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宅基地环境通过影响农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间接影响农户的退出行为决策,是推进宅基地政策有效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的制定应契合农户的生产生活实际,体现易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应完善相关社会保障措施,并确保退地补偿按时到位。  相似文献   

14.
朱月季  周德翼  游良志 《资源科学》2015,37(8):1629-1638
技术革新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援助是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重要方式。本文选取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所在地奥罗米亚(Oromia)州进行农户调研,根据农业技术扩散特点对已有技术接受模型(TAM)进行调整与扩展,以埃塞俄比亚当地推广的小麦苗床拓宽技术(BBM)为例,实证分析农户资源禀赋与内在感知对非洲农户新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资源禀赋作为外在约束对新技术采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对新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规模、劳动力数量对新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是农户对技术认知的内在约束,对农户新技术采纳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社会规范是农户个体内化的社会约束,传统技术的社会规范对农户新技术采纳决策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由研究结论提出,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应在实施对象、前期推广、传统转变等方面做好策略准备。  相似文献   

15.
张婷  张安录  邓松林 《资源科学》2016,38(8):1503-1514
从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户的期望收益及退出后的风险预期两个方面对宅基地退出行为进行分析,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分析框架,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农民宅基地退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自愿、有偿的宅基地退出制度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户的年龄、兼业时间、家庭年均收入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块数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负向显著影响;②期望收益的影响因素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会促进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农户认为补偿合理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村集体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小、农户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大,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③风险预期因素中,退出宅基地后房屋面积减少,农户宅基地的财产性收入功能消失,面临着房屋价值降低的风险,阻碍了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生活成本增加、宅基地退出后工作变得更不稳定,会抑制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因此: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补偿越合理、期望收益越高,将促进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面临的风险越高,将阻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所以,政府在制定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期望收益和退出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