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A_1B_1∥AB,AB⊥BC,∴A_1B_1⊥BC,又∵直棱柱,∴BB_1⊥平面A_1B_1C_1。∴BB_1⊥A_1B_1,∴A_1B_1⊥平面BB_1C_1C.(2)∵A_1C在平面BC_1内射影为B_1C,由三垂线定理得A_1C⊥BC_1.(3)取BB_1中点F,连EF,DF,∵DE∥A_1B_1,∴BE⊥平面BB_1C_1C,∴∠DFE为二面角D-BB_1,-E  相似文献   

2.
<正>如图1,CF,BE是ABC的高,其交点H是ABC的垂心,则AD必定垂直于BC.证明如图1,BE⊥AC于点E,CF⊥AB于点F,且BE交CF于点H,连结AH并延长交BC于点D.∵CF⊥AB,BE⊥AC,∴四边形BFEC为圆内接四边形,四边形AFHE为圆内接四边形.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三角形有重心、垂心、内心、外心、旁心及费尔马点等特殊点,这里我们将介绍三角形的一个特殊点集。 定理1 以△ABC三边为底向形外(或形内)作三个相似等腰三角形ABD、BCE、CAF,则AE、BF、CD三线共点。(如图) 证明 分三种情况考虑,并设向形外作的三个相似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α。 (1)当α趋于0时,则三个相似等腰三角形的顶点D、E、F分别趋于AB、BC、CA的中点,所以,当α=0时,D、E、F是AB、BC、CA的中点,由重心定理可知AE、BF、CD三线共点。 (2)当α趋于π/2时,则AD与BD、BE与CE、AF与CF趋于平行,则CD与AD、BD;BF与AF、CF;AE与BE、CE也各趋于平行。所以当α=π/2时,CD∥AD∥BD,BF∥AF∥CF,AE∥BE∥CE,(D、E、F为无穷远点)所以此时CD⊥AB、BF⊥AC、AE⊥BC,由垂心定理可知CD、BF、AE三线共点。  相似文献   

4.
引理设Rt△ABC中,∠C=90°,CD是斜边上的高;过B点作BE⊥AB,BE=BC,连结AE,过E点作EF⊥AE交AB的延长线于F,则DB=BF.  相似文献   

5.
一、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例1如图1,AD∥BC,若以梯形ABCD的边AB和对角线AC为边作ABEC,连结DE交BC于F.求证:DF=EF.略证:过点D作DG∥AB交BC于G,连结GE,则四边形ABGD为,∴ABDG.∵四边形ABEC是,∴ABCE,∴DGCE,∴四边形DGEC为,∴DF=EF.二、证不等量关系例2如图2,AD∥BC,BE=CF,AB=DC.求证:EF>BC.略证:过点B、F分别作CF和BC的平行线交于G,连结GE交BC于H,则BE=CF=BG,∠1=∠2=∠3.∴△BEG为等腰三角形,∴BH⊥GE,∴GF⊥EG,故在Rt△GEF中,EF>GF,即EF>B…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对一道平行线问题进行演变,并从多角度求解,以期帮助同学们提高思维能力.原题如图1,已知AB∥CD,BE平分∠ABC,CE平分∠BCD,射线BE与CE交于点E.求证:BE⊥CE.分析一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易得∠1、∠2与∠BCD、∠ABC之间的倍分关系,再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结论进行整体代换,即可解决问题.解法一(整体转化法)∵BE平分∠ABC,∴∠2=1/2∠ABC,同理∠1=1/2∠BCD,∴∠1+∠2=1/2(∠BCD+∠ABC).又AB∥CD,  相似文献   

7.
3.如图1,在△ABC中,AB=AC,BE⊥AC,D是AB中点,且DE=BE,则∠C的度数是( )。  相似文献   

8.
切线是和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它的性质定理是:圆的切线垂直于经切点的半径。对于某些与圆的切线有关的证明问题,巧用切线性质定理,可找到很好的解题途径。一、线段垂直问题图1例1 如图1,AB为⊙O的直径,CE切⊙O于C点,过B点的直线BD交直线CE于D点,如果BC平分∠ABD,求证:BD⊥CE证明:连OC∵CE切⊙O于C点 ∴OC⊥CE∵OB=OC ∴∠OCB=∠OBC∵∠OBC=∠DBC∴∠OCB=∠DBC,OC∥BD ∴BD⊥CE图2二、线段平行问题例2 如图2,△ABC内接于⊙O,AB的延长线与过C点的切线GC相交于点D,BE与AC相交于点F,且CB=CE,求证:BE∥…  相似文献   

9.
<正>一、试题立意分析题目(2016年南通中考题)如图1,△ABC中,∠ACB=90°,AC=5,BC=12,CO⊥AB于点O,D是线段OB上一点,DE=2,ED∥AC(∠ADE<90°),连结BE、CD,设BE、CD的中点分别为P、Q.(1)求AO的长;(2)求PQ的长;(3)设PQ与AB的交点为M,请直接写出  相似文献   

10.
分析:要说明BE=BF,若连接CB,利用条件“BE⊥MN,CF⊥AB”,只要证∠BCE=∠BCF即可.根据“AB是⊙O的直径”,则连接CA得Rt△ABC(如图2),易证∠BCE-∠BCF=∠CAF,由此利用角平分线性质说明BE=BF.  相似文献   

11.
1 两道试题 例1 如图1,在五面体ABCDEF中,FA⊥平面ABCD,AD∥BC∥FE。AB⊥AD,M为EC的中点,AF=AB=BC=FE=1/2AD.  相似文献   

12.
1.如图1,△ABC中,AB≠AC,△ADB与△AEC都是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内角相等).那么,CD与BE是否相等?为什么?图1图22.已知,如图2,△ABC中,BD⊥AC于D,CE⊥AB于E,他们相交于点F,且BF=AC.在CE的延长线上取点G,使CG=AB.连接AF,AG.试说明AF⊥AG.3.已知,如图3,AD∥BC,DE∥BF,点E,F在AC上,AF=CE.你能说明AB与DC的位置关系吗?图3图4图54.已知,如图4,CF是正方形ABCD外角∠DCG的平分线,E是BC边上的一点,且AE⊥EF.你能说明AE与EF相等吗?(提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设法找到分别以AE,EF为一边的两个三角形,并说明他…  相似文献   

13.
有些平面几何 ,本身虽然与面积无关 .若从面积的角度来考虑 ,往往具有思路明快 ,过程简捷 ,现举例如下 .一、用面积证明线段相等例 1 如图 1,在△ A BC中 ,BE⊥ AC于 E,CF⊥AB于 F,且 BE =CF,求证 :AB =A C.证明 :在△ A BC中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 ,得S△ ABC=12 A B .CF =12 A C .BE∵ BE =CF,∴ AB =AC.图 1图 2二、用面积法证明线段不等例 2 如图 2 ,在△ A BC中 ,BC >A C,AD⊥ BC于D,BE⊥ AC于 E,求证 :BE >A D.证明 :∵ S△ ABC =12 BE .A C =12 AD .BC,∴ BEA O=BCA C,又∵ BC >AC,∴ BE >AD .…  相似文献   

14.
题:如图1,△ABC中.BH⊥AC于H;DB⊥AB、EB⊥BC,且BD=AB、BE=BC,延长HB交DE于M,求证:M为DE的中点.  相似文献   

15.
李燊 《中学生数理化》2007,(12):49-51,59,60
学习数学的艺术在于,发现最具代表性的特例.——大卫·希尔伯特(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如图1,AC=BD,要使△ABC≌△DCB,只需增加一个条件,可利用来证明.2.如图2,已知AB=10cm,AD⊥AB于A,BE⊥AB于B,点C在AB上,DC⊥CE且DC=CE,则AD BE=.3.如图3,AB  相似文献   

16.
题:已知AC⊥AB,BD⊥AB,AD与BC相交于E,EF⊥AB于F。设AC=p,BD=q,EF=r,AF=m,FB=n。(1)用m、n表文r/p;(2)用m,n表示r/q;(3)求证:1/p+1/q=1/r。 1) 把条件AC⊥AB、BD⊥AB,EF⊥BA改为CA∥EF∥DB,结论还成立吗? 2) 1/p+1/q=1/r说明p、q定了,r也就定了,能否  相似文献   

17.
对于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要使两个三角形重合,则需要搬动图形,通常是以某个三角形为基准(不动),把与其全等的另一个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或翻折三种方法使其与基准三角形重合。一、平移变形找全等三角形例1如图1,已知AB∥A′B′,AC∥A′C′,BB′∥CC′,求证△ABC≌△A′B′C′.分析:将△A′B′C′沿箭头方向平移使A′与A;B′与B,C′与C分别重合,记为A′→A;B′→B;C′→C.例2如图2,B、C、E在一条直线上,CE=BC,AB⊥BE,DC⊥BE,B、C为垂足,AC∥DE.求证△ABC≌△DCE.分析:将△ABC沿箭头方向平移后使A→D,B→C,C→…  相似文献   

18.
三角形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垂心。由此可得:△ABC任意两条高线AD、BE相交于H,则CH⊥AB。运用这个性质,可巧妙地解决一些几何问题。例1 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BAC的平分线AE交CD于H,交∠BCD的平分线CF于G,求证:FH∥BC。本题一般的证明思路是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出DH∶HC=DF∶FB,推出HF∥BC。如果本题采用垂心性质来解,则别有味道,不失巧妙。证明:由AC⊥BC、CD⊥AB,得∠CAD=∠DCB,又因为∠DAH=∠CAH,∠DCF=∠BCF,因此,∠DCF=∠DAH,又∠ADH=Rt∠,得∠A…  相似文献   

19.
平移·旋转     
六边形ABCDEF中,AB∥DE,AF∥CD,BC∥EF,AB=DE,AF=CD,BC=CF。又对角线FD⊥BD,问六边形ABCDEF是否能通过平移变换得到一个矩形?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典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对学生思维的深化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题 已知:如图1,AB⊥BD,CD⊥BD,垂足分别为B、D,AD和BC相交于点E,EF⊥BD,垂足为F.求证:1AB 1CD=1EF.证明 因为AB⊥BD,CD⊥BD,EF⊥BD.所以AB∥EF∥CD.所以EFAB=DFBD,EFCD=EFBD.所以EFAB EFCD=DF BFBD=BDBD=1.所以1AB 1CD=1EF.图1        图21 发散思维 探究结论探究1 已知:如图2,AB⊥BD,CD⊥BD,垂足分别为B、D,AD和BC相交于点E,若AB=a,CD=b,⊙E与BD相切于F,求⊙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