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课文用具体,可信的事例形象地说明了种子的力是世界上最大的力,从而阐明了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道理。课文用种子的力能分开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头盖骨,生长着的小草能掀翻压在它上面的巨  相似文献   

2.
野草     
有一个故事。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这儿又是一个故事。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物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以湿度和温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  相似文献   

3.
野草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这又是一个故事。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  相似文献   

4.
读了这篇文章,谁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文章一开始就告诉人们,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不是大象,也不是狮子,而是被人践踏、无人注意的小草!读到这儿,我吃惊地想:“这可能吗?”我继续读:“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非常坚固。”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它分开,然而分开头盖骨的不是机械力,而是被人忽视的种子的力。哇!植物种子竟有这么大的力!我信服了。被压在石块下的小草为了生长,不管石头有多重,石块与石块之间有多窄,总要曲曲折折、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这需要多么顽强的始终不移的意志啊!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但来自社会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我们将要跨过被网络织成的新世纪的门口,该掏出我们入门的证件了。不用像上个世纪初那 样从褪了色的过膝长袍中去掏,而是将手伸进了藏青色的可体西装内侧…… 这时,我忽然想到,我们入门的资格呢?又忽然想到了夏衍先生的小文《野草》。文中讲了 一个故事: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 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 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和湿度,使它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 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读到这里,我的体内似有挺拔不止的力直往上窜。可一凝眉:这是种子的力量么?种子发了 芽还叫种子么? 种子,由物种的全部质量与全部热能凝结而成;种子,又蕴藏着物种的全部理想和全部品格 ;种子是一种总结,种子是一种收藏,种子是一种接力,种子是一种希望。种子什么都不怕 ,什么都不计较。种子的全部潜能和全部欲望就是生长。种子有坚硬的外壳,把能量和理想 严严实实地贮藏起来;种子可以贮藏上千年,种子可以随风飞▲,顺水漂流。只要贮藏着热 能和理想它就永远是一颗美丽的种子,永远包孕着生长。芽儿是种子生长的第一体现。芽儿 ,是种子的信念;芽儿,是生命的礼赞;芽儿,是春天的呼吸;芽儿,是生长的誓言。 你是种子吗?那就发出芽儿来吧。  相似文献   

6.
一、这是一篇论说文,请你把中心论点找出来。课文的第一句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二、如果把课文中有关“滥竽充数”故事的文字删去,文章还是否完整?能不能把该说的道理说清楚?删去有关故事的文字,文章还是完整的,也把作者要讲的问题说清楚了。三、那末,删去“滥竽充数”有关文字后,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主要讲了些什么问题?请你用极简括的话归纳一下(可以打乱层次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 《种子的力》(第八册) 人教社关于《种子的力》的一封信的复信中说:《种子的力》是夏衍同志抗战期间的作品,文章借植物的种子歌颂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以此比喻那种蕴藏在人民中间的暂时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是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鼓舞人民抗战到底.文章写得很清楚,种子的“力”实际上就是指它的生命力,这种力是“看不见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这种生命力因为是“不可抗拒的”,所以阻碍它发芽的头盖骨被分开,阻碍它生长的石块被掀翻.这里不存在信中所讲的关于“力”的所谓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种子的力究竟有多大的问  相似文献   

8.
一、训练学生说好一句完整的话初入学的孩子接触事物还不多 ,语言也不发达 ,一个完整的语句 ,他们往往要分成两次或三次才能说清楚。例如 :“明天大家来学校领书。”这句话就具备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可是 ,一年级学生在说这句话时 ,很可能就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 1 )明天来领书。( 2 )明天大家来学校。 ( 3)明天来学校领书。以上三种情况都不算语意完整的句子 ,要避免这种现象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训练他们把话说完整。如我提问 :“这篇课文现在谁会朗读 ?”要求学生不能简单地回答 :“会。”或是 :“我会。”等等。而应该完整地…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吃饭,要吃主食,也要有副食。从营养的角度说,主副食应构成一个整体。学生学习语文,有课内课外两种学习形式。“课内似主食,课外似副食,也应构成一个整体。”语文界老前辈张寿康先生作的这一比喻启示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同课内学习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要把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使之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担负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任务。近两年来,我们在实验班的四、五年级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具体作法是: 一、把一组课文的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立足课内,教好课文。课文一组一组地教。每组课文,都用“读写例话”所说的重点训练项目作主线,把三类课文串起来。重点训练项目的内容既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又包括运用这些知识去读去写的方  相似文献   

10.
《南湖》开头的一首小诗,作为课文的一部分,应该把它的意思讲清楚。这里说的“讲清楚”有两个含义:一是把小诗中的字词如“微、欲、眺、苍茫迷蒙”等讲清楚,从而使学生理解这首小诗的意思;二是要使学生懂得,这类文字,不同于常识性课文的阐述,常识性课文的阐述必须合乎科学,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文艺性的文字就不必也不可能这样严格要求。如这首小诗,有人说写的是雨前的雾景,有人说写的是雨景,还有人说雨后也有“轻烟满湖”“苍茫迷蒙”的景象,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1.
概括段意是小学中高年级训练重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概括段意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找中心句。有的课文,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它正好能概括表达该段的主要内容。例如(种子的力》这篇课文分为四段,每段都可以找出一个中心句作为它的段意:第一段,“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第二段,“一发芽,这些种子就发出可怕的力量”;第三段,“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终于被它掀翻了”;第四段,“这种力是看不见的生命力”。这类课文就可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意。二、归并层意。有的课文在段落中没…  相似文献   

12.
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课,要研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空气,不少学生猜测两组(一组种子完全在水中,一组种子的一半在水中)都可以萌发,有学生还举例说黄豆完全泡在水里也长芽,有的说:“我看到一粒种子掉到鱼缸里后来就长出芽来了。”他们这么一说让我顿时没了主意,按教材的设计把种子完全浸在水下,那就是隔绝空气的环境,没有了空气种子不能萌发。我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说:“如果事实像你们说的那样,那你们就太了不起了,否定了教材中的一个实验。”向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我也兴致很高地在课下和学生们做起了验证实验。我选了颗粒小萌发快的绿…  相似文献   

13.
《种子的力》是一篇杂文,限于理解力,学生对文中借物喻人,借物论理的含意是不易懂的。我采取外围迂回,再逐步深入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讲一段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以弱胜强的故事;进而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人中“抗战必胜论”与“抗战悲观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态度,再进入本文,逐层剖析,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兴趣也就上来了。这篇课文第四段是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艰点。要抓住“种子的力与抗战的关系”这点介绍作者写这篇杂文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当时在国民党统  相似文献   

14.
感谢种子     
小学课本有篇名为《种子的力》的文章。文中讲述了一个科学家用很多种方法都无法钻开人的头盖骨,最后,终于用几粒种子的萌发,穿过了头盖骨的故事。由此,科学家得出了“种子的力最大”的结论。仔细一想,种子令人敬佩的不仅仅是身小力大,更重要的是:种子是生  相似文献   

15.
把准课文固有的中心思想,是加强小语思想教育的基础一环。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其实不然。第一,抓偏了的情况是常见的。反映在学生的理解上:有一篇课文《骆驼和羊》,联系实际时,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我在地上发现一个东西,我说是种子,妹妹说不是,我就和她争起来。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有的学生说,“有一次爸爸说我作业做错了,我不承认,跟爸爸争……”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某某问我一个字怎么写,我没告诉他……”如此之类的“联系”都得到了执教者的肯定,让大家鼓掌,甚至给他一朵小红花。其实这些理解与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本意是根本不同的。再如《平平在家里》这篇课文中的平平,往往被说成是“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甚至是“口是心非”。其实,这太冤枉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因为,一、课文在写他  相似文献   

16.
要训练学生熟读精思肇东市教师进修校王玺玉肇东市师范附小王凌云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风太盛。“四十分钟八十问”,不但把完整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而且挤占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可以这样说,忽略训练学生熟读精思,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失误。一、关...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似乎是学校党团组织、班主任的“专利”,其实不然。作为一名教师,不管他教的是什么课程,都应当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和授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我们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关于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有一段名言:“教学如果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只管教、循规蹈矩,按照教学计划,分析、讲解课文,然后练习,作文。学生仅是机械的、被动的承受者,主观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锻炼。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极为普遍。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本领,也就是运用语言和文字的本领。四个方面同样重要.一个也不能丢。他一再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并指出: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一、加强朗读 ,培养语感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读出音韵 ,读出意境 ,读出情味。我在教低年级学生朗读时 ,运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朗读加表演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如教《一粒种子》 ,我指导学生双手合掌 ,举过头顶 ,把自己当做一粒刚发芽的种子 ,边读课文 ,边做“挺一挺”、“钻出泥土”的动作。通过四次不同幅度的“挺一挺”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种子发芽的过程 ,更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趣味性。最后 ,“啊 ,好个光明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据我了解,学生喜欢那些能与自己感情相融和的有故事情节的课文,不喜欢那些离现实较远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很少考虑学生学后一类课文会怎样想,因而在方法上缺少相应的有力措施,教学不能打动学生的思绪,学生就感到没有味道。对于离现实远的课文,要使学生明白当时当地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历史背景教育。但这种教育、补充,不是机械的程式化的,而是融汇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种子的力》一文是用种子的力比喻长期抗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