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种地域纠葛的视野下,本文对李劼人《死水微澜》、艾芜《南行记》和沙汀《淘金记》以及它们在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改编,对《红岩》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进而,提出"开放地域"的思路,期待川渝的合作,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本土资源理应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的源泉,为民族特质的"中国经验"确立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凸现出川渝文学与文化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为其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但对于清代"红楼"戏剧总数、第一部红楼戏剧和曲艺作品,以及舞台演出最红火的红楼戏剧等问题,学术界却至今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3.
戏剧在抗战宣传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的戏剧工作者纷纷以笔为枪,创作或改编出了大量鼓舞民族士气的戏剧作品。著名剧作家李健吾亦于此时适时地将英国的经典莎剧《麦克白》与《奥赛罗》改编为中国的抗战讽喻剧《王德明》和《阿史那》。李健吾在改编的时候虽承袭了原剧的大体脉络,却在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诸多细节方面做了深入的中国化改编,以使其更为符合抗战时期的文化语境,达到易于接受、动员抗战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享有“巴蜀鬼才”美誉的魏明伦,70年代末凭《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等剧作步入文坛;80年代末期写杂文,引起强烈社会反响;90年代兼涉影视,他的《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等力作荣获十多个国家30余项大奖。魏明伦1941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其父魏楷儒,系川剧名鼓师。受到家庭熏陶,魏明伦6岁学戏,7岁赋诗,9岁登台演《南阳关》,“九龄童”美名不胫而走。因为魏家人口多,他小小年纪就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父母姐妹对其重点保护,从来不让他干任何家务。于是乎,魏明伦便成了所谓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儿”。…  相似文献   

5.
奥尼尔名剧《榆树下的欲望》在我国先后被改编成川剧《欲海狂潮》和川剧《欲海狂潮》,是中国戏曲改编外国戏剧的有益尝试。尽管两剧在改编过程中均有意将中国的审美价值观植入外来剧情,其改编效果却因改编者的不同动机而呈现不同风格。本文以剧本文本为参考,从文化过滤层面探讨了两剧对原剧改编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自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史有三次大的中国潮:17-18世纪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与《图兰朵》、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禅宗诗流"进入欧美,在文学接受与改编创作等多种维度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欧美文学的一次重要转型,从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进程中的思想与艺术贡献,正是在这种文学交流中,才真正实践了歌德与马克思所提倡的"世界文学"观念。作者从辩证理性层次进行阐释,认为东西方文学的互相融合是世界文学新阶段的主体标志。  相似文献   

7.
<正>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材提出了"世界文化"的概念,并分别从"整体性"和"共性"角度来诠释文化的世界性。从"整体性"角度出发,教材提出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个概念,并由此得出结论:"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这种整体与部分构成关系下的世界文化,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世界文化只是各个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杨宪益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他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范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他还翻译了《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他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相似文献   

9.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分别被曹禺、林柯、李健吾改编成同名话剧剧本。三个改编剧本既有对原著艺术精神的认同,也有切身性的创造,它们在剧本文学和话剧舞台视阈建构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激流三部曲"系列。曹禺、林柯、李健吾的改编剧本与巴金的原著在文学体认和时代感知上的异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的文人生态与时代症候,透过"激流三部曲"的话剧改编可以再次定位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影响和意义,为巴金文学创作再评价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正>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二单元是戏剧单元,元杂剧《窦娥冤》配了一幅明代的版画,《雷雨》配的是话剧现场剧照,《哈姆莱特》配的则是英国著名演员劳伦斯·奥利弗1948年主演的同名电影的剧照。同为“剧”照,它们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却是不同的。《窦娥冤》配的明代版画代表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文化形态,《雷雨》配的剧照代表着西方现代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的文化形态,而《哈姆莱特》配的剧照代表着西方古典戏剧改编而成的现代影视艺术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1.
改编是古代戏剧作品接受的一种方式,本文从改编目的、改编方式、改编得失等几方面论述了汤显祖的《南柯记》、《邯郸记》改编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的教学实践中,有特点相似的这样三组关系:"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它们一直在困扰着广大师生。从哲学角度来看,"三组关系"究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呢?本文仅以"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为例,力图  相似文献   

13.
《史记·刺客列传》改编的刺客文学蔚为大观,其中由刺客故事嬗变而来的刺客戏剧更是流传深远。刺客戏剧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面,经纬交错,种类繁多,而且在近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刺客戏剧无论从主题还是到审美都在接受中发生着演变。文章就"刺客戏剧"的嬗变进行剖析,以求梳理刺客戏剧源流和嬗变情况,更好地了解我国古典文化中的刺客文化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爆发前不久,《新青年》上演了一场"戏剧改良"运动,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新青年》为材料,再现《新青年》"戏剧改良"现场,从几则广告入手,分析这场运动的前期准备情况;再从几封信为切入点探索《新青年》派戏剧改良背后深层的原因,或许能够在近距离考察的基础上深入对《新青年》派"戏剧改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深刻矛盾”,曹禺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吸收、融合和剥离,形成了他具有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思想文化和戏剧美学观念,构成了他戏剧作品的独特的文化意蕴。这种影响明显地表现在他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结构艺术上:一类是单线倾斜动态封闭式,如《日出》;一类是复线守衡静态开放式,如《雷雨》、《原野》、《北京人》等。从曹禺前期戏剧所表现的“深刻矛盾”和艺术结构特征来看,那种“动力的动力”正是构成他前期戏剧创作的诗化现实主义文化内涵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奖的影片《为奴十二年》,在黑人文学的改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面对缺少悬念与戏剧冲突的改编挑战,导演麦奎因通过半倒叙半插叙的叙事方式、"个人标签"式的长镜头等多种电影艺术手段,将观众重新带回美国奴隶制的黑暗时代。尤其是歌谣在影片中的运用,更是发挥了画龙点睛之功效,不仅烘托影片压抑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人物内心愤懑的情感,而且强调了本民族的历史意识,以音乐元素来表达对民族文化非裔文化的身份认同。同时,进一步深化了"美国精神"中"生活高于生存"、"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主题,将人性的"自由"与"尊严"这一严肃话题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引发进一步地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雷雨》的出现对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戏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雷雨》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中国戏剧文化与世界戏剧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着无法替代的高度。本文主要从《雷雨》中戏剧性的情节、《雷雨》的悲剧色彩、代表人物性格分析三个方  相似文献   

18.
从《左传》、《史记》开始,至元杂剧、明传奇、各地方剧种、当代戏剧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被当作经典题材而改编。由于时代和作者的不同,"赵氏孤儿"故事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为对象,考察"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玩偶之家     
2006年是挪威伟大的剧作家亨里克·易卜生(Henrik Ibsen)去世百年纪念。一个世纪以来,这位世界"现代戏剧之父"是世界文坛上评价迥然、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恩格斯曾说:"易卜生的戏剧不管有怎样的缺点……他还是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和独立的精神。"易卜生一生共写了25部戏剧。他之所以被尊为世界"现代戏剧之父"正是因为他冲破古典主义的这一藩篱,建立一种自然而真实、能用散文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新的戏剧体裁--正剧(即现代话剧)。易卜生一生从未到过中国,他只在《培尔·金特》和《海上夫人》里提到过中国。他去世之际,作品刚刚被介绍到中国。然而他却是与中国瓜葛最深的外国作家。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受易卜生作品的影响如此之深刻。在这个他完全陌生的国度里,因他作品引起的震撼以及奇特遭遇,是他根本不能想像到的。一代戏剧大师曹禺曾不止一次地说:"外国剧作家对我的创作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而易卜生的其他作品中也没有哪一个形象像娜拉一样如此受到中国的关注。茅盾的小说《虹》中的主人公"梅行素"无疑带着娜拉的影子,巴金的《家》中男主人公"觉慧"则是第一个离家出走的男性娜拉形象。因为篇幅问题,本期地道英文只节选了《玩偶之家》第三幕的最后场次,即本剧最经典的对白场次。  相似文献   

20.
人类婚姻形态的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尽管世界各民族早期的婚姻形态复杂多变,但在传承子嗣、扩大势力、增强威权与获取利益等功利方面的诉求是一致的。《尚书·尧典》"尧降二女"反映着中国早期婚姻形态中的"媵婚",《周易·归妹》"帝乙归妹"则反映着"试婚",二者质同形异,且与上古禅让过渡到世袭的演变互为表里,是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