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闻界消息     
诊治报道失实的“顽症”全国记协和山西省记协于6月下旬在太原召开了探讨杜绝新闻报道失实的座谈会,全国有六十三家新闻单位参加。会上,大家剖析了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大量事实表明,新闻报道失实问题,同党风和  相似文献   

2.
<正>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利益的诱惑,加之新闻编采队伍的飞速庞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虚假失实新闻层出不穷,如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华南虎事件、纸馅包子、金庸去世、陈永洲事件等等,这些虚假失实报道不仅对媒体自身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影响到了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新闻报道失实的后果一、新闻报道失实,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  相似文献   

3.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4.
通讯员园地     
某部加大虚假新闻报道防治力度本刊讯函授学员付若贵报道:8月21日,一场"我谈怎样杜绝虚假新闻报道"的主题讨论在空降兵某部热烈展开。为坚决杜绝虚假新闻报道问题发生,该部严格落实新闻稿件审稿把关力度,制定《失实新闻报道严惩规定》,开通失实报道举  相似文献   

5.
一"三贴近"是求真求实提高新闻媒介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新闻事实的失实问题,从新闻业正式产生的那天就一直困扰着新闻界,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大难"问题.新闻失实原因复杂,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分析新闻失实的构成,除了蓄意为之外,主要是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没有牢牢树立起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意识,没有紧绷防止新闻失实这根弦,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严谨.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主要揭示当前我国新闻报道中几种比较突出的表现,如:故意夸大事实、捕风捉影、"巧用图片"、以个人情感代替客观公正等.  相似文献   

7.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报道真实,观点正确,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新闻报道虚假,就谈不上新闻的可信性、公信力,也就失去了新闻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失去了大众对媒体的信任.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报道出现的失实或虚构,夸大和片面性报道,不仅新闻工作者失去了职业生命,而且社会影响恶劣,负面作用广泛,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加强从业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在采访中还要深入实际,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在采访和组织稿件的工作中,处理好"短、快、活、强"与"真"的关系,避免新闻报道的失实.  相似文献   

8.
杨越鹏 《大观周刊》2012,(49):65-65
新闻报道中的名誉权侵权责任认定应遵循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基本内容严重失实、基本内容失实和内容属实但评论不当。媒体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新闻出版机构或媒体从业人员往往会以主观无恶意而进行抗辩。在责任分担上,应根据具体案情依据法律酌定。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也是新闻报道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等同它失去了生命,而失去了生命的新闻是不可能站住脚的。作为新闻报道人员,无论是把新闻做准、做快,还是做深、做活,其前提都必须是真实。可时下,一些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时有出现,且屡禁不止。这不仅影响了媒体的声誉,而且给新闻报道队伍丢了丑抹了黑。为防止和杜绝新闻失实问题的发生,下面我主要从发生新闻失实的原因、防止新闻失实的方法、避免新闻失实的措施3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新闻失实与新闻传播要素 新闻失实可能发生在新闻传播要素的各个方面: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  相似文献   

11.
达仓 《新闻窗》2013,(6):30-31
一、新闻失实的定义及特点(一)新闻失实的定义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所阐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目前,新闻失实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以下:牵强附会,因果不符;要件残缺,添枝加叶,层层拔高;凭空捏造;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我国专家学者们认为新闻失实的原因按照其性质分非故意性失实和故意性失实。  相似文献   

12.
王云 《新闻前哨》2011,(4):56-5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报道的力量所在。新闻失实,不仅丧失了新闻存在的价值,传媒的公信力也受到损害。在大量的通讯员来稿中,不乏失实的新闻稿件,因此,编辑通讯员来稿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辨别和剔除失实稿件。  相似文献   

13.
于小艳 《今传媒》2016,(4):32-33
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诠释.目前大量的新闻报道的失实是对"冰山理论"的误读和误用.新闻报道应从诠释学的文本中心论出发,坚持在"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对新闻报道祛魅、去遮蔽.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有中立的价值观、正确的利益观、兼顾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同时也要求建立健全新闻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失实不仅削弱了新闻的生命力,降低了新闻的内在价值,而且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使新闻失去公信力,因此,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本文从新闻写作实践出发,论证了如何才能避免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兰悦 《新闻世界》2014,(9):131-132
本文以网络媒体对马航失联的失实报道为例,对出现网络失实新闻的原因加以分析。笔者认为,致使网络失实新闻报道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的缺失和网络媒体内部管理的不到位,并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陈红 《新闻窗》2005,(4):44-44
一、假新闻严重影响媒体声誉,在“假新闻”之前更早被提出的是新闻失实问题。1984年全国新闻真实性问题座谈会在山西太原市举行。会议针对当时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闻报道失实问题,认真分析了发生失实现象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办法。新闻的失实问题中包含了假新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是指传媒刊播新闻信息时出现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失实。这种失实或隐伏得比较深(是深层次的失实),或出现在隐微处(并不引人注目),因而不易为大多数受众所识别。惟其如此,这种失实就更具危害性。当然,隐性失实的隐蔽性是相对的。具有广阔知识面和很高综合素质的受众,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发现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此时,隐性失实也就无隐蔽性可言了。例如,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在业内外多有论述,隐性失实作为一种"新型"失实现象基本得到专家、从业者的"认定",但其中也出现了概念不清、特点不明等问题。笔者认为,对于"隐性失实"的讨论与分析,首先建立在概念的界定上,进而分析特点,总结类型,明确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加以根治。一、概念界定:隐性失实的本质是"失实"  相似文献   

19.
吕胜根 《今传媒》2016,(4):34-35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传统媒体,也是对新媒体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性要求.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多样化,使得新媒体各类报道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与此同时,一些虚假失实报道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新媒体上,欺骗和误导受众,对社会和有关方面造成危害.本文关注新媒体虚假失实报道这一新问题,并从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媒体虚假失实报道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针对性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防止失实报道是各家新闻单位密切关注的问题。过去,人们处理失实报道没有法律可循,往往不了了之。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完善,有关失实报道的法律特征及当事者应负的责任等问题逐步在一些法律法规中得到反映,这就把报道失实问题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上来对待,它意味着国家开始运用法制手段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报道要求实事求是,正如新闻界老前辈们所说:“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