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以前:有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3.
《中华家教》2011,(7):33
有位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刚买来的一块金表当成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这位老师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那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有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仔细想想自己的行为,感到有些后悔。“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  相似文献   

5.
孩子个体的潜能培养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却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而是一味地注重孩子们的数字化的学习成绩。美国老师雷夫·艾斯奎斯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告诉我们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开发孩子的卓越潜质,老师更应该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以老师的权威来抑制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佚名 《师道》2004,(2):27-27
一次,有个孩子照老师的范画画好了一个小朋友后,旁边又加一团黑色,画完后,老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孩子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画的,你没看见老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孩子看着范画,再看着老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了点头,顺从地把“小朋友的影子”擦掉了。  相似文献   

7.
急诊室里,幼儿园老师气喘吁吁地送来一个直叫痛的小男孩,不等医生开口,孩子就主动诉说:“医生,医生,我轧牢了,轧牢了……”两手扶着生殖器。原来这孩子生殖器的外皮被裤子上的拉链轧牢了,老师把孩子的裤子剪了个洞,也解决不了问题,只得到医院求援。现在有的孩子的裤子很紧很小,前面装有拉链,很容易把身  相似文献   

8.
沙晓付 《贵州教育》2010,(10):21-22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位母亲不解其意,这位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小中见大     
弟弟的女儿陆馨雨在太平巷上幼儿园,被一个男孩抓破了脸。反映给老师后,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对方的家长。第二天,这位家长便带着孩子向陆馨雨的家长道歉。孩子也当面向陆馨雨道歉,并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送给了她。结果,两个孩子又开心地在一起玩耍了。  相似文献   

10.
我所在的幼儿园,属厂矿企业单位,新年老师是和孩子们一起过的。   新年这一天,我班于旺小朋友早早来到了幼儿园,很有礼貌地问了老师新年好,然后忽匆匆地从口袋里抓出一把五颜六色的水果糖,什么也不说,就塞给了老师。我连忙说:“老师不要你的糖,谢谢你于旺。”孩子兴奋的脸因遭到老师的拒绝一下子失去了笑容。   过年了,孩子是幸福的、快乐的,想把这幸福和快乐与他最崇拜的老师分享,就用送糖果来表达这种情感。没想到,老师拒绝了,于是孩子难免会产生一些想法,为什么老师不接受我的糖呢 ?难道老师不喜欢我吗 ?我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小中见大     
陆凡 《早期教育》2001,(5):14-14
弟弟的女儿陆馨雨在太平巷上幼儿园,被一个男孩抓破了脸。反映给老师后,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对方的家长。第二天,这位家长便带着孩子向陆馨雨的家长道歉。孩子也当面向陆馨雨道歉,并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送给了她。结果,两个孩子又开心地在一起玩耍了。  相似文献   

12.
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为什么说谎?这往往与老师或家长“不让孩子说真话”的教育方法有关。读几个小例子,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当老师怒目而视,问:“谁没写作业,站起来!”一个孩子吞吞吐吐地说:“我忘写了。”老师便轻则训斥,重则体罚。到了下一次,孩子却说:“我忘家了”,“我把作业丢了”。  相似文献   

13.
《学前教育》2006,(10):41-41
小小班的一次音乐活动,老师要教唱新歌《小小蛋儿把门开》。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歌词,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毛茸茸、胖乎乎的小鸡破壳而出的画。就在老师边指图边朗诵歌词时,一个孩子忽然喊道:“老师,小鸡死了!”老师似乎没听见,仍然笑容满面很“镇定”地继续教学。这个孩子又大声地说:“老师,很多小鸡死了,要把它们扔掉!”这回老师应该是确切地听到了,但仍然没有回应。随后的时间里,这个孩子努力地寻找一切机会告诉老师“小鸡死了”,无奈每次都被老师忽略过去了。  相似文献   

14.
“祝老师节日快乐!”这是从一个普通的教室、从六十四个孩子口中发出的对老师的祝福,当然,这六十四个孩子早有“预谋”,为老师祝福节日的事他们早就想好了,特别是两位班长,在下课时小声嘀咕着:“李圳,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我们可以给老师过的教师节了,这次一定要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这样……(以下删去76个字,天机不可泄露),我们的宗旨是——”“把李老师感动得哭!”我俩抢着竟异口同声地说。“叮铃铃!”上课了,我们全班早有准备,我们把李老师的眼睛蒙上,带她进了教室,然后松开双手,老师惊讶地看到了满满一黑板的祝福:“祝老师笑口常开”、“…  相似文献   

15.
一次,一位家长跟我谈起她儿子对老师的不满:别的孩子与老师打招呼时,老师总是点头微笑,可她儿子招呼老师时,老师好像总是听不见。所以她儿子得出结论:老师不喜欢他。我相信这位老师是无意的,也许是顾不过来,也许是身体不适,也许……可孩子很在乎,老师无意中打破了一颗纯真童心的平衡。一次,我碰巧在大班厕所听到两个孩子的“悄悄话”。一个男孩高兴地对一个女孩说:“今天老师摸我两回头。”女孩更自豪:“这有什么了不起,今天老师还亲了我呢!老师就是喜欢我。”教师可能没把这当回事,但孩子很在乎。一次,一位家长声泪俱下地要求园长给孩子调…  相似文献   

16.
一次,有个孩子照老师的范画画好了一个小朋友后,旁边又加一团黑色。画完后,老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孩子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画的,你没看见老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孩子看着范画,再看着老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了点头并顺从地把“小朋友的影子”擦掉了。而另一位老师的做法则不同,一堂小学美术课上,老师教孩子怎样画苹果,可发现有位孩子画的苹果是方的,于是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把它画成方的呢?”孩子回答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滚到地上摔伤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那该多好呀!”于…  相似文献   

17.
某幼儿园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她发现一小男孩心不在焉,嘴巴里还不住地嚼着什么东西。这情况已不是第一次了。生气的老师责令这个孩子把口袋里的零食交出来。小男孩怯生生地掏出了一把粉笔头:老师惊呆了,怪不得粉笔头常常不翼而飞。她在惊讶之余,忽然想到:孩子会不会得了什么怪病呢?后来,听了医生的解释,才明白这孩子得了嗜异症。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如何看管孩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我们管教孩子,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到了美国这一套就行不通了,他们教育孩子是引导为主,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如果谁错了,老师会让他一个人到角落或他自己放衣服、书包的小格子间去,单独呆上几分钟。因为孩子喜欢在一起玩,这对孩子可是不小的惩罚,前几十秒钟还可,时间一长孩子就呆不住了,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希望开恩。这时老师会抓住时机,讲点孩子能懂的道理,这比其他处罚方式管用得多。我大儿子上幼儿园时,一个学期大概就有4至5次这样的经…  相似文献   

19.
中午我去中班替班,刚到门口,就听见夏老师用命令的口吻说:“棉花套!瞧你这付脏样,还不赶快站起来。”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男孩慢吞吞地从地上爬起来,裤腿膝盖处,已经磨出了两个窟窿,露出里面的咖啡色内裤。我奇怪地问:“这孩子为什么叫‘棉花套’?”夏老师忙着把孩子打发上床睡午觉,然后把我拉到活动室里对我说:“这个孩子是刚从小班转上采的。别的老师都叫他‘棉花套’,我也就跟着这么叫  相似文献   

20.
五月的教研活动精彩灵动,吸引着听课者。在很多的感动之余,我忽然特回味其中的一节课。那节课上,当课行进到近一半的时候,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部分孩子陆陆续续举起了手,还有一部分孩子,手依然放着。哪壶不开提哪壶,执教老师扫视一圈之后偏偏把目光落到了那些个不举手的孩子身上,然后不急不缓地说:这一次,我想请没有举手的孩子答题。于是,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不举手的孩子。执教老师盯着他们,面上挂着微笑;听课老师瞅着他们,心里装着担心:同课的孩子瞟着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