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给意象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可见,诗歌意象在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诗人在审美创作过程中,通过语言媒介所呈现出的饱含诗人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物象。简言之,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各国诗歌中的意象集中反应了相应国度的文化背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翻译过程的难点及重点。本文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意象的四种策略,即直译保留意象、直译加注意象、替换对应意象以及省略原文意象,在讨论这些方法的长处的同时又指出了它们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所谓意象,便是寓"意"之"象",主要是指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人在创作中,其诗词作品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所以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一直强调意象教学。意象作为诗人情感的凝聚,通过客观物象经诗人情感升华并创造成独特之象。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以意象模式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鉴赏,通过对诗词内涵的充分理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一、意象教学法在高中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意象教学法作为重要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它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能力。由于诗词  相似文献   

4.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美形态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以象寓意"是一种最基本的诗歌表现形式,不同的意象自有着不同的含义.意象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诗歌形态的改变或是诗人情思意趣的转换,它同时也体现着诗人不同的诗学立场.对翟永明前期的"蝙蝠"和后期的"壁虎"两个意象进行分析,可以从中窥见诗人蕴含在意象转换中的深意及其对女性写作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7.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8.
正"意象"一词是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是古代文学审美的重要艺术标准。意象由两个方面组成,即意和象。前者指客观世界的物象,后者指主观世界的心灵。当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猝然遇合,诗人将这种独特的感受转化成文字,也便成了诗。因此,读诗绕不开"意象"二字。正如陈良运先生所说:"以意象品诗,更能准确地表述诗人构思谋篇布局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抒情诗的创作和欣赏中,"意象"的审美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可以说,中国古典抒情诗的成长历程是在意象美的浸润里走向辉煌的。因此,探索诗人心灵审美意象生成的发展轨迹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古典抒情诗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灵轨迹,实际上是诗人在"实象"的触发下引发的虚幻的想像或联想,由实入虚进而造成虚实相生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再通过对意象的经营组合,组成有机的、有空间距离的、多层次的并产生连锁反应的不断衍生出的新的意象,形成双向流动的意象链,构成"象""意"生发无穷的艺术作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姜凌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62-163
所谓"意",会意,从心从音。当取"心愿、意向"之义;所谓"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意象,作为意和象的复合名词,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象在中国诗词创作中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想象所创作的包含主体思想意义的艺术形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意"象或者说是"审美意象",是作者通过对现实世界所提供的客观资料进行主观改造,在头脑中形成的具有主观意蕴的形象再现。在诗歌与绘画创作中,诗人与画家不约而同的强调"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姚玮 《考试周刊》2013,(52):18-19
陶渊明和杜甫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两人风格各异,但在诗歌中都选择"鸟"作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同为"鸟"意象,诗人所赋予它的意义却不同。陶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心灵的写照,杜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生活状态的体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君 《语文天地》2013,(5):28-29
古今诗词文学凡成功之作无不在"意象"上做足文章。"意象"囊括了象和意两个部分,象指的是作为创作主题的主观物象,而意是指创作主题的思想情感。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主观物象与思想感情的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意象经创造性的组合所形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纵观《沁园春·长沙》全文,这首词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画面上也是意境高远,在气势上更是大气磅礴、意象壮美。如果能够从意象  相似文献   

13.
正一、重视意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里,意象教学是重中之重。《周易·系辞上》曾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一段话极好地阐述了"意"与"象"之间的关系。"象"简单理解为就是物象;"意",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情感。"立象以尽意"即借物象去表达思想情感。这也符合诗词带有含蓄性的特点。只有体会到了意象的内涵,把握了意象的特点,才能进一步地去领悟作者的思想及情感。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或直接提问某一个意象的内涵,如2010年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相似文献   

14.
爱尔兰诗人叶芝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诗歌创作获得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现代文坛上举足轻重的英语诗人。文章以其抒情诗作为细读的范围,以"舞蹈"意象为依托深入探究叶芝的精神世界,并将叶芝诗作中的"舞蹈"意象作为组合意象、总体意象和主题意象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15.
正意象是寓"意"于"象",是能够寄托诗人情思的物象。意象是学习语文知识、解读经典文本、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月亮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华民族情感表达的一个象征物,不管是在古代文学作品还是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月意象在苏教版小学教材中的艺术呈现,解读月意象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倡导语文教师充分关注教材中月意象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在领略语文学习真谛的同时感受民族生命的律动。  相似文献   

16.
<正>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指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而"象"则是表达这种情感的载体。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详细的诠释,才能保证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一、对比鉴赏体会意象由于高中课文内容的丰富性,同一作者的作品会有多篇选入教材中,这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素材,进行对比鉴赏教学,从而为学生对诗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词之根就在于其意境。只有探明意境才能真正体悟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而意象则是诗人为了抒发情感用意比兴寄寓的人、景、事。诗歌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意象凸显出来的。教学中,要紧扣"景"象体悟意境;紧扣"人"象丰盈意境;紧扣"事"象生成意境,从而借助意象上位,真正体悟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客观物象、事象入诗即成"意象"。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分析人类的创新思维有独到之处,为诗歌分析解读以及诗歌翻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理论框架。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可以尝试将意象组合作为翻译单位,通过语言形式的转换,尽量使原文中的意象得以在译文中再现,在译文中建构起类似于原文中的意象组合,以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学习一首诗,不能离开对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志向、情感。意象是诗人表意时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意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完美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和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  相似文献   

20.
《忘掉她》是中国新诗理论家闻一多的一首悼念亡女之作,也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代表。诗中各种意象繁密而具体,诗人的哀伤之情、悲痛之意可以从中体现。尤其是花的意象,不仅是受美国诗人蒂斯黛儿诗的影响,也是诗人融合了中诗传统的再创造。以花喻人,凸显红颜不再,韶华易逝,让人扼腕叹息、心生悲痛。诗歌格律整齐,一咏三叹,"花"之意象反复出现,突出地体现了诗人对音律美的追求。"花"这一意象在中外诗人作品中的运用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域人情、风俗文化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