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旌德县洋川毓文书院,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全国当时几所著名的书院之一。实堪与当时杭州之“诂经精舍”、广州之“学海堂”鼎立媲美。  相似文献   

2.
阮元创办的诂经精舍是清代教育史上一所别具特色的书院,是乾嘉考据学研究成果的回响,教学内容以学术研究和文学教育为旨归。诂经精舍在文学教育内容中表现出对社会现实密切而广泛的关注,突出表现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如嘉、道年间册封琉球国的邦国大事,嘉庆年间的“木兰秋猕”盛典以及光绪年间的慈禧六十大寿等;诂经精舍文学教育中还表现出对边局的关注,尤重海防,次及西北回疆塞防;另外,诂经精舍文学教育中还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外来事物的关注,如西学、西方科技新事物以及对我国造成深重灾难的鸦片等。  相似文献   

3.
和阮元倡导的"文、笔"骈文理论相呼应,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两书院非常重视骈文教学.诂经精舍、学海堂两书院所选教师和学生,多是骈文高手;骈文是两书院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两书院的骈文写作有以下的特点:骈文中赋体占据重要比重,学海堂多作古赋,诂经精舍多作律赋;常用骈文拟写序跋、读书志、碑、记等各种应用文体.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古代赋学的集大成期,无论是辞赋创作还是赋论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赋学的繁荣除了统治者的辞赋创作与提倡外,科举试赋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乾嘉时期,针对律赋创作的疲苶倾向,赋论家提出"以古文为时文"的创作要求,既是辞赋文体自身的救赎,也是应合科举试赋的统治阶级意向的表现,对后期辞赋创作及古代赋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赋论强调"丽则"的观念也可以说是统治政策在文体风格方面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创办了新式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旨在培养有"经世致用"、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书院提倡德才兼备;主张因材施教,自由探讨;强调实事求是,学以致用;学术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确立破旧立新、推举学长的教学体制.倡导了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阮元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清末的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櫽括是源于宋代的一种文学创作手法,清代文人将此法引入辞赋,创作出櫽括赋。针对不同篇幅的作品,櫽括赋的创作手法各有不同。针对长篇诗文,需要在声律、谋篇、叙事顺序等方面作一些修改调整;而对短篇诗文的櫽括,则须发挥艺术想象,进行较大幅度的“扩写”。櫽括赋的产生与清代中后期赋家拟古、游戏的心态以及律赋的繁荣有密切关系,但受限于櫽括体与赋体的文体龃龉以及櫽括体日趋卑下的文体地位,櫽括赋始终未能形成大规模创作。櫽括赋是清人对辞赋创作路径的开拓,同时也体现了辞赋与诗文的文体互参。  相似文献   

7.
<正>章太炎于光绪十六年肄业诂经精舍,光绪二十二年底赴沪,此段时间为章太炎肄业诂经精舍时期。其主要活动为参加诂经精舍考课,因而留存课艺多篇,其中《诂经精舍课艺七集》(以下简称《七集》)中收录署名"章炳麟"之课艺17篇,《诂经精舍课艺八集》(以下简称《八集》)中收录署名"章炳麟"之课艺21篇,皆由汤志钧先生点校命名为《诂经札记》并收入《章太炎全集》。~①然章太炎诂经精舍课艺留存者不止于此,《八集》中署名"章炳业"者有8篇,亦为章太炎所作。  相似文献   

8.
本期发表三篇论文。第一篇是邓洪波撰《清代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其主要内容为:(一)省会书院的建立;(二)省会书院的特点(经费充足,频频受到皇帝的关顾,师资水平高,肄业诸生须在全省范围之内通过严格筛选方可入院,规模大、招生多,课程设置由朝廷议准通行);(三)省会书院的新生代。清朝中、后期新兴的省级书院,呈现出一种多样化、专门化的趋势,如两湖书院试图以中西结合之方,为传统的书院注入新的活力,求是书院以讲求新学、西学为主,尝试将中国书院制度和西方近代教育制度沟通,皆是书院改革的产物。又如诂经精舍、学海堂在嘉、…  相似文献   

9.
乾隆二十二年前,由于科举不试诗,清代诗歌教育发展有限.乾隆二十二年后,因科举考试的推动,诗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至嘉道年间,诗歌教育在全国书院教学中制度化、普及化、模式化,被时人广泛接纳.此外,乾嘉学术巨擘阮元创建的诂经精舍、学海堂为代表的清代后期出现的学术型的经古书院讲授经、史、词章,其中包括古近体诗.诗歌教育在这些新建的经古书院中不再处于依附科举的地位,获得了相对独立与充足的发展空间,打破了乾隆朝功令试诗以来以试律诗为核心的诗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前期专门研习汉学的书院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为代表,虽然这些书院的创立、教学活动部宣称不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目标,甚至将科举之学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然而这些书院不仅不反对生徒应举,而且生徒的科举及第率都相当高,这说明汉学书院仍然无法脱离科举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