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革命时代的妇女领袖、共产党员向警予,是中国妇女革命运动的开拓者和创始人.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和发动了中国劳动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从而建立起中国真正的妇女运动".她在领导中国妇女运动的同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地形成了她的关于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系统理论.其理论可总结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潘建明 《视听纵横》2006,(6):99-101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在毛泽东同志的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引下,中国革命终于从失败走向了胜利。岁月如梭,从建国初期的“合作化运动”到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其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民过上富裕小康生活。经过几十  相似文献   

3.
秋瑾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位杰出女性。有着侠肝义胆的她从小就视万恶的旧社会为天敌,定下了以革命推翻旧统治、建立新国家的爱国宏志。在湖南、北京、上海等地,她广泛结交革命人士,参与革命活动。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她更加以视死如归的精神投身于革命爱国实践。  相似文献   

4.
档案与认同     
国庆前夕,本刊记者在河北《档案天地》杂志主编王潮的陪同下,专程到河北平山接受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和搜集相关素材,于是,有了本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保存在平山的记忆"。平山是革命老区,1948年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相继转移到平山的西柏坡等村。中共中央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使新中国的蓝图一步步地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何香凝女士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她坚持三大政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毕生进行了系列的革命工作,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著名女记者,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挚友,是支持、同情中国革命的众多外国驻华记者之一.她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在中国革命处于极其艰苦的年代来到中国,她以强烈的正义感和真诚的同情心,来报道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7.
将中国文化自信放置于全球化这一更为宏阔的历史视阈下进行观照,不难发现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层意蕴: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是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神奇回归;中国革命文化自信是对消除殖民文化历史必然性的理性认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真理性肯定.由此,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中国文化自信获得一种新的更为宏阔的视野,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刷新"中国文化自信"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妇女闲聊录》是林白由自恋的精神堡垒走向面边辽阔世界后的一部记录体长篇小说,它与林白之前的作品风格迥异。文本中,林白将其作为小说家的话语权拱手让给了王榨村的一名普通农妇——木珍,她是文本的主体叙述者,她在完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随意散漫地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人事物的述说构筑成文本的主体内容,于是一场"叙述上的革命"发生了。  相似文献   

9.
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一书所展示的历史画卷是朱德同志一生走过的革命道路。作者曾经说过:“我一直忘掉了我不是一个中国人”,她是充满了对中国革命的同情与热爱来写这本书的,一直到她逝世前的最后一天,还在校正这本著作。朱德同志出身在朴实勤劳的农民家庭,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朱德同志的道路有如他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极大地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打开了中国通向现代国家的大门,有力地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和转折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 INTERNET 的出现,开创了以网络应用为核心的无所不在的计算技术时代,使我们生存的地球变成一个无比庞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单纯是技术上的进步,而且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其它行业,对其它产业的发展起到倍增器和加速器的作用。计算机、通信以及遍布全球的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缩短了时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
13.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irculation and contingent social production of meaning of The Revolution Will Not Be Televised, the documentary film that chronicles the 2002 coup d'état in Venezuela and its dramatic reversal. Drawing on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with distributors and activists in New York City in 2004 and ethnographic fieldwork with community media producers in Caracas between 2003 and 2007, I explore how social 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ongoing production of Revolution's impact. In this multisited account, I argue that the work of activists and distributors to frame the importance and authenticity of Revolution has been vital in molding debates and facilitating public discussion not only about Venezuelan politics but also about the role of media producers in shaping truth. This article draws attention to the ironies and complexities that filmmakers, distributors, and activists face when they use documentary film to challenge mediated depictions of the historical world.  相似文献   

14.
15.
黄宾虹(1865—1955),“以其长达八十多年艺术实践,继承发扬,推陈出新,既有深厚传统,又具时代特征,其成就足以标志我国山水画史上一个里程碑,堪称一代大画家而无愧”(中国美术学院朱金楼教授语)。但是大画家黄宾虹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还是一位拍案而起、追求进步潮流并付诸行动的金刚之士。此者,鲜见于现当代论述黄翁泱泱文侮,而且于人们印象中几乎空白。前不久,黄翁前女婿赵志钧老先生向笔者提供了这段闪光史料,得以布白于世。 贵池酒楼头 谭公慷慨言 黄宾虹,原名质,字朴存,因故里…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have transformed the archival enterprise in less than a quarter century. They have changed the way we work and, more importantly,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wider society. Access to archives has increased immeasurably and spurred demand for use of archives. At the same time, in a painful irony, public support for archival work is under attack. The democracy studies movement suggests ways of thinking about archives and their role in civil society. Archivists must continue to assert the case for archives in our larger civic life.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是近代欧洲和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代表,中法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这一历史性丕变在档案工作中也得到了映现。本文在对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档案工作改革内容、改革推动力、改革影响的具体状况分别予以笼括的基础上,从上述三方面对中法档案工作改革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在一个更宏阔的视阈中理性地估衡辛亥革命时期档案工作改革的时代功绩。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describe how a revolution in customer service provision beginning in 2002 has led to an evolution of library services. When the reference and circulation desks were merged to create a single service point, responsibilities were broadened, core competencies were developed, and staff members were cross trained. In 2005, an analysis of staffing and work patterns demonstrated a need to build upon the original model to better utilize staff and ensure coverage of the desk. Reference librarians were moved to “on call” status, technical services staff were added to the schedule, and core competencies and procedures were refined.  相似文献   

19.
20.
《图书馆管理杂志》2013,53(2-3):65-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