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传授方法给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去背熟这个方法而不是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知识应用能力较差。所以,笔者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只授渔而不授鱼,除了要教会学生方法外还要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方法,也就是“授之以渔亦要授之以鱼”。尤其是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授鱼与否是他们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求教师打破灌注式的教学模式,从低年级开始就注重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会学生学什么,还不如教会学生怎么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新单词时,英语教师或多或少  相似文献   

3.
梁碧群 《广东教育》2007,(10):35-35
教学不仅应该授之以鱼,还应该授之以渔.但是,在语文教学中,仅仅是授之以"鱼"和"渔"就足够了吗?  相似文献   

4.
余芳 《中等职业教育》2012,(18):14-15,18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学生既有知识,不如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笔者认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教师需要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提升能力,即授之以"渔场"。在语文教学中。这个"渔场"也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单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课本知识,更在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方法及能力。本文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为出发点,介绍我们在“基于网络环境中的教学”研究里所做出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授人以鱼,就是把鱼交给对方,授之以渔,就是教给他捕鱼的方法。入读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需要做好各种衔接配合工作。怎么衔接配合呢?有的家长早早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摆到了孩子面前,生怕孩子开学后不适应,跟不上老师的时度……家长的焦虑担心是正常的,但究竟怎样的准备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变授人以鱼为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7.
<正>我从事教育工作已近十年,教学方式运用和探索过很多,但自从运用疑探教学模式之后,才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会学,而不是单纯地讲会,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随着高考改革、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单纯知识的考查比重越来越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掌握知识点和相关问题,也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相似文献   

8.
授学生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一些零散的知识和经验,更要从学生长远的发展着眼,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实现学生经验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杨永娥  任燕 《成才之路》2012,(3):15-I0010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自学能力较差,主要靠教师的教授,进入岗位之后的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新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论述了中职教师在教学上怎样让"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以达到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应做到"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学中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即授之以“鱼”,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不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而是重视了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能力的培养,即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2.
郝本学 《考试周刊》2010,(31):148-149
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学观念,从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出发,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反思,如何因人而异,如何因材施教?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探索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是授鱼教渔,使学生鱼渔兼得,及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又掌握学习的本领。要真正做到,还需要更多的"探路者"的不断总结和付出。对于"教会学生学习",仍将继续思考和反复实践。  相似文献   

14.
教学究竟应该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教?在十多年的课改中,我们无数次寻觅,无数次探索,在多少次迷惑与彷徨中肯定了又否定,否定了又肯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教学却在"激之以欲"处。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原本是指与其给予他人鱼肉,不如教人捕鱼技巧。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要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这句古语所蕴含的教育哲理指引了一代又一代教书人,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突然发现再好的"鱼"与"渔"都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莫说教之以捕鱼的方法了,即使把鱼放在碗里学生也不下咽,学生学习兴趣淡然。哀莫大于心死,当面对学生"不想学""不愿学"的时候,一切的"鱼"与"渔"都显得格外苍白。学生厌学固然有其社会因素,但也与我们教师的"失职"密切相关。鱼与渔是事物蜕变的外在条  相似文献   

15.
鲁大凤 《考试周刊》2014,(56):64-64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忽略多元化,从而使评价单一。本文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为教育界耳熟能详的教育古训,延传至今,嗣响不绝,源自其所内蕴的深刻意涵和价值选择。授鱼,意味着教会学生知识,授渔,意指教给学生方法。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可受益终身。在"鱼"与"渔"的选择之间,显然后者更为根本、重要。这也是这句教育隐喻留给人的最重要的价值启发和理性选择。但仅有这  相似文献   

17.
授之以渔     
古谚曰: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下面是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我国古代老子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教育隐喻。"鱼"比喻为知识,渔则指方法。完整的解读是,教给人以知识,不如教给人以方法。这一经典古训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形象比喻的方式,将"授知"与"授法"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作出了自己的价值取舍,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19.
提高学生解答数学的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对数学题的分析、解答的方法。不能简单地把题目解好写在黑板上后让学生抄现成的,那样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学生若遇到稍微有点变化的题目就会无从下手,这就是授之以鱼的后果。为此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授予以渔。“勿授之以鱼,应授之以渔”就是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抄解,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说法道出了教学工作的真谛,即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自学,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