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  相似文献   

2.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3.
一年多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我精心修改文章的情景,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1987年9月2日,费孝通教授以77岁的高龄,第13次到“江村”作社会调查。那时,我刚到报社工作不久,领导上考虑到我曾是费老“江村”调查的联络员,多次陪同费老访问美丽的“江村”,就把采访费老的任务交给了我。我真是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能和费老再次见面,聆听他对社会问题的精辟论述;担心的是自己“半路出家”作记者,怕采访不好写不成文章。我立即从苏州来到吴江县盛泽镇,和费老吃、住在一起,一边陪同他作社会调查,一边见缝插针地  相似文献   

4.
笔者担任记记期间,曾两次采访过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第一次是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前夕,《中国煤炭报》决定采访几位曾在煤矿工作或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发几篇专稿。我当时被借调在《中国煤炭报》工作,因而有幸同报社另外两名记者一同去采访了江华、并受到他的热情接待。采访取得圆满成功。第二次采访江老,是在1988年早春二月。当时萍乡煤矿为建矿90周年筹备举行纪念活动,要请江老  相似文献   

5.
李瑾 《声屏世界》2006,(7):31-32
2005年5月份“,教授接受采访要收费”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媒体对此事件的讨论颇多,公众也有自己的看法,甚至许多专家学者、教授本身对这个问题也是莫衷一是。外交学院的宫少朋教授成为这一事件的主角,他那一句“我必须收费,否则我宁愿不接受采访”的“名言”还被各家媒体以各种显著的方式表现出来。事情起源于《中国青年报》一名实习记者陈燕(化名)的采访。据介绍,她联系到外交学院宫少朋教授并提出了采访要求,宫教授先是拒绝接受采访,在她提出可以付费时,宫教授告知了收费标准,两个小时400元。此外,宫教授还建议:报社应该主动拿出一个付费采…  相似文献   

6.
高平曾是《西安晚报》的副总编,陶光明当过摄影部主任。这两位“老记”已先后故去了,而我却时不时地想起他们,总想写点什么。高平曾在一篇随笔中描述自己像日本人:矮而胖、啤酒肚、近视眼.和日本人一道去博物馆游览.没人会把他当作同胞。写得幽默而传神。其实.高平是一位极和善、极有思想和才华的文人。每次我到报社送稿见了他,他几乎都要讲:“茂林.要写!要币断地写!”记得九四年国庆前,报社让年轻记者赵勋写专稿,赵勋找到我,我俩去太华路、自强路街道办事处找知情人和居委会的老大妈们采访了两三天,回来后越勋执笔写了《道…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说过: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在老山前线采访实习的课堂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土记者”:他在弹雨硝烟中战斗、采访,在低矮潮湿的猫耳洞里奋笔疾书,半年写稿上百篇,见报37篇,立了二等功。这位“记者”未踏过新闻学院的门坎,没有在报社、电台吃过“新闻饭”,他叫孙善毅,在守卫老山主峰的某部五连当文书,今年22岁。来自安徽鱼米之  相似文献   

8.
压力与动力     
我是春节期间回广西探亲时,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参加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并决定让我参加南昆铁路的报道。这是报社组织的重点报道。说实在的,当时我深感意外,也很激动。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已快9年了,可以说没有写过一篇通讯或者稍微说得过去的东西。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记者,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内心  相似文献   

9.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特别喜欢于谦的《观书》,做编辑喜欢博览群书,如饥不择食,偶有所得便似春风满怀,知识也就很驳杂。16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说:“人们常说‘四不像’,我是八不像都有了。”这是报纸编辑工作特点造就的特色。后来我读到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为《新闻边缘学科概论》作的序言谈到:“有人说记者是杂家,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一杂一专,意味着全才。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专家,必须是个合格的杂家…  相似文献   

10.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因为一次采访任务需要报名,我在报社各个楼层的处室之间跑手续.在电梯里偶遇一位前辈,看到拿着各种表格的我,他低声问:“你要辞职了?”我问前辈何出此言,前辈分外严肃地说,在这个报社坐电梯上上下下的,如果不是编辑要签版,就是记者要辞职了.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后,我跨入新闻队伍,供职于河北日报社驻唐山市记者站,当记者、副站长、站长。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开始当记者,我不得要领,整天东奔西跑,忙忙碌碌。说起来滔滔不绝,采访本记得密密麻麻,弄来的材料一大堆,就是写不好新闻稿件。有时写了,有花天果,很是犯愁。自从学着写言论,好像有了转机,路子越走越宽了,稿子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上升。仅10年的统计,我就发表言论稿200多篇、新闻稿1200多篇,言论和新闻双丰收。报社规定,驻地记者每人每年的定额任务是40篇新闻、4篇内参,我每年超定额近两倍,在报社驻站记者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3.
文教记者,免不了要和专家、名人打交道.采访他们的难度较大,写好也不容易.近几年我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甘苦参半,不妨以此就教于有经验的同行.知识:采访的生命用这个标题,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对于我这样一个资历颇浅的青年记者来说,确是采访名家几撞南墙后"撞"出来的一句"警言".名家,自然具有相当的专门知识和专长.而记者则不一定具有专门知识,更谈不上象专家那样"专"和"深".新闻职业有训:"事先对自己的采访对象要有所了解."究竟了解什么呢?开始时认为只是这个人的年龄、职业、专长,而其中更多的还是采访对象的经历与事迹.1978年6月,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在北  相似文献   

14.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5.
著名记者、作家萧乾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起码的基本功是要善于处理人的关系。他说,采访是与人打交道,而且是各种各样的人,无法与采访对象相处,就达不到采访的目的。有时,采访对象是很坏的人,你也要沉住气,当时可以不表明立场,写的时候可以表明爱憎。我采写《林炎发入狱》那篇稿子,耐心走访了各方面的人,听人家把话讲完,有理有据,稿子发出后,迫使当局释放了他。假如没听几句话就露出反感,那就进行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16.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17.
他,关起门苦思冥想,后,只得另请“高明”一篇通讯放在我的面前,题目空白。“你怎么没写题目呀?”我问通讯的作者——一位青年记者。“让编辑去标,我想了几个都不理想,算了。”他回答道。这位青年记者采访能力挺强,文字也不错,可是,做不好一个标题,只得付诸阙如。看来,他的基础还不扎实,缺乏新闻工作的全面训练。在我工作的那个报社,还有不少记者不会写言论。有人采访了一个“打得响”的先进典型,感到应该配个言论.扩大影响,就向部主任提了出来.部主任请他自己执笔。这一下可苦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最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一直是写消息、通讯的,近几年来, 我试着写了十多篇专访, 摸索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几次采访经过谈点体会。一次,我到四川参加长江航运系统通讯报道会议,在回程的船上,巧遇当时任国家体委顾问的荣高棠。当时我就想请他谈谈怎样根据长江航运点多线长,流动分散的特点,搞好水  相似文献   

19.
后悔余想     
虽然我没当几年记者,“后悔药”却吃了不少。最难以忘怀的,大约有这样两次。1980年春,我去伊犁采访,正是中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发布不久,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驻伊犁记者王龙生向我介绍说,伊宁县委书记李映华上任后,要求家人不收任何人送来的礼物,无论谁以什么理由给他送礼,他一概谢绝。如果有人乘他不在时送求,他一定设法退回。我和老王采访李映华同志时又了解到,他十分关心各族群众的疾苦,事迹也比较生动。我以《新书记的新作风》为题,写了一篇通讯,记叙李映华从不收礼和关心群众疾苦的事迹。过了很久,这篇原来千余字的稿子被删成一百来字  相似文献   

20.
人民需要这样的记者瞿长福时间虽然过去了一年多,我却始终忘不了这件事。当时人民日报年轻记者王慧敏,在深入河北灵寿山区采访"太行七贤"时,因为过度疲劳和山地反应,曾一度休克。本来,他满可以坐在县里看看资料、听听介绍,然后回来写一篇也可以交差的报道。但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