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老北 《老年教育》2011,(12):46-46
汉字中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相对应的大写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蒿”。金额大写数字的广泛应用,是为了防止居心叵测之人篡改数字而采取的有效措施。那么,大写数字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相似文献   

2.
大写的数字     
从一到十的数字,大写作“壹、贰、叁、肆、伍、陆、染、捌、玖、拾”。文书单据数字要用大写,取其读音相同、笔画繁多,以防作伪。这十个大写数字中,“壹、贰”与原数字音义都同;“肆、伍、陆、玖、拾”与原数字音同义异。“叁”,字书没有这个字,是根据“参”的字形稍加改变而成,因为“参”字原可作“三”解,象《左  相似文献   

3.
采用Dehaene等人的实验范式,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数字或手势图片代表的数字快速分类.探讨了手势图片的SNARC效应及其与数字SNARC效应的差异.结果发现:(1)手势图片的加工中存在SNARC效应,进一步说明SNARC效应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普遍性.(2)手势图片比阿拉伯数字的加工难度更大、过程更复杂,但在两种材料的加工中都出现SNARC效应,结果支持了Vergut等人数字加工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4.
采用快速呈现刺激分类范式,以西经经度数为材料进一步探讨数字加工中的SNARC效应.结果发现:(1)在西经经度数加工中左手对大数字反应更快,右手对小数字反应更快,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2)数字在人脑以空间表征的方式表征在心理数字线上.但其表征方向并非完全取决于数字的大小信息,还受制于特定数字携带的位置信息.人们会根据特定数字的具体信息在心理数字线上灵活地表征数字.  相似文献   

5.
采用快速呈现刺激分类范式,以扑克牌中的7、8、9、J、Q、K为材料考察了具有大小的不同材料间是否也存在SNARC效应。结果发现:(1)被试用左手对小于10的数字反应更快,用右手对大于10的字母反应更快,在数字、字母混合后的材料加工中出现SNARC效应。(2)SNARC效应十分顽固,不易受材料性质的影响,该效应甚至可以发生在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  相似文献   

6.
社会语文生活中有三套数字,其中两套是汉语固有的,即小写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大写的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億;还有一套是外来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原则上这三套数字系统各司其职,互不干预,比如阿拉伯数字一般用于科学运算或较大数目;大写数字专门用于涉及法律程序的数目或填写票据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应用EyelinkⅡ眼动仪,选取39名数学学优生和学困生为被试,采用Posner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实验范式,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不包括5),以判断目标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学优困生数字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学学优生在数字比较任务中的行为反应时、凝视时间和眼跳距离均显著短于学困生;(2)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数学优困生均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但内源性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学优生的数字距离效应显著,而学困生只有小数字距离效应显著,大数字距离效应不明显;(3)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数学优困生均表现出明显的数字距离效应,但外源性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只有学优生表现出明显的数字距离效应,而学困生的数字距离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在书写数字时,总会碰到两选一的情况。英语可选择单词one,two,three等,也可写阿拉伯数字1,2,3等;汉语亦可用一、二、三等,也可写阿拉伯数字,当然在少数情况下,甚至用繁体汉字壹、贰、叁等,如在填写资金数额时。而在哪些场合使用英语单词或汉字,哪些场合使用阿拉伯数字,往往令人难以确定。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材料,结合数字书写过程中形成的惯例,总结如下规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诗经》对数字运用的熟练程度及其丰富程度,与今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数字融入三百篇诗句中,准确地描述了事物,抒发了情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诗经》中一至九的基本数在159首诗篇中出现264次;十、百、千、万、亿、秭等位数在99首诗篇中出现155次;大写数字壹、贰,两、双、骖、驷等量词,数、倍等数学词汇,在28首诗篇中出现45次。合计在《诗经》中的数字及其词汇共达464次,平均每首诗出现1.5次。乃至出现了数字化诗篇《豳风·七月》。《诗经》中数字表明:中国在三千多年前创造发明了十进位制;西周时代已有四则运算,已有汉字大写壹、贰;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数学教师。  相似文献   

10.
知觉干扰效应是更残缺刺激的呈现使部分残缺的同一刺激的识别发生困难。实验利用标准条件和递进条件下的识别正确率的比值,详细考察汉字知觉干扰效应量在不同注视时间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模糊汉字在2秒、4秒和8秒三种注视时间下均产生了显著的知觉干扰效应,但是注视时间对其识别正确率的改善和干扰效应量的大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两个实验均采用2(大小条件:245×245像素和116×116像素)×2(测试条件:标准和递进)被试内设计(实验一为连续递进,实验二为间断间隔递进),考察间断特征和特征大小对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两个实验中递进条件下的识别率均显著低于标准条件下的,即均存在知觉干扰效应,失匹配假说能比较好地解释这一结果;大小条件只影响识别率,不影响知觉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2.
知觉干扰效应是更残缺刺激的呈现使部分残缺的同一刺激的识别发生困难。实验采用汉语八字成语为识别材料。实验一考察呈现顺序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实验二考察残缺方式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残缺成语在顺行递进、逆行递进和随机递进下的识别不存在知觉干扰效应;(2)成语在高斯、像素爆炸和传播三种残缺方式下的识别均存在显著的知觉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形容词效价翻转与大小比较的新范式,探讨自我参照效应是否受形容词效价翻转与大小比较的影响.由形容词效价翻转与大小比较组成了四种实验条件,结果如下:实验一中形容词效价恒定并且积极效价词大于消极效价词,发现了自我参照效应与积极效应;实验二中形容词效价恒定并且消极效价词大于积极效价词,发现了自我参照效应但没有发现积极效应;实验三中形容词效价翻转并且翻转后积极效价词大于消极效价词,发现了积极效应但没有发现自我参照效应;实验四中形容词效价翻转并且翻转后积极效价词大于消极效价词,两种效应都没有出现.这些结果说明实验任务难度对探究形容词效价与自我参照效应之间的关系有影响,为后续自我参照效应研究领域值价性分离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虽然汉语数字表述很繁复,阿拉伯数字表述明确、简便,但是汉语表述约数比阿拉伯数字更便捷,更富有表现力.在文章中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的交替使用都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SNARC效应心理数字线假说,研究设计了三个实验探讨心理数字线表征激活对SNARC效应的影响.实验一通过奇偶判断任务对经典SNARC效应进行重复验证;实验二通过纸笔填充任务和视觉呈现对正向(从左到右)心理数字线进行激活,研究其对SNARC效应的影响;实验三则通过与实验二类似的方法探讨反向心理数字线激活对SNARC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激活和正向激活条件下出现了经典SNARC效应,但正向激活并没有促进SNARC效应;反向激活抑制了SNARC效应.说明数字线的表征激活会影响SNARC效应,心理数字线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各有优缺点.阿拉伯数字简短、形象清晰,在行文中能突出数据、表达精确,但数字较长时需移行,书写、编校不慎较之汉字数字更容易出错,有时在表达上有歧义.汉字数字有较强烈的修辞色彩,但书写不简洁,阅读不直观.社科类出版物应在<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数字体例,做到准确、得体、和谐.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三组手动按键反应实验,创设无编码转换的反应条件,验证反转STROOP效应的编码转换理论.在无编码转换的条件下,经方差分析和t检验,反应时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无论是有刺激材料冲突还是有反应冲突,均无反转Stroop效应出现,即使增加了反应难度,增加了所需加工时间的情况下,颜色对字义加工也没有产生干扰.实验结果支持编码转换理论.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模糊汉字图片为实验材料,探究背景信息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两个实验分别考察运动状态和背景颜色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汉字图片的识别存在明显的知觉干扰效应;运动状态和背景颜色不影响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但是背景颜色会显著降低被试的识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汉字翻转实验探讨汉字听写困难儿童是否存在汉字翻转效应,探讨两类儿童汉字整体字形表征的质量.研究结果:对于真字,汉字听写困难儿童存在翻转效应,但是小于一般儿童的翻转效应.汉字听写困难儿童的汉字整体表征质量要比一般儿童低.对于假字,一般儿童、汉字听写困难儿童都存在翻转效应,但一般儿童的翻转效应大于汉字听写困难儿童.汉字听写困难儿童存在汉字字形的整体表征,但字形的整体表征水平不高,但不至于影响汉字认读.  相似文献   

20.
当被试完成一项与背景刺激无关的目标探测任务时,对背景刺激进行编码记忆,之后的测验成绩表明,对与目标项目匹配呈现的刺激的记忆比与分心项目匹配呈现的刺激的记忆更好,即注意促进效应。近期研究表明,这一效应受词频、正字法特异性、负性情绪等背景材料独特性的调节。为了延伸这一研究结论适用的领域,本文采用正性情绪图为背景材料,探讨正性情绪特征是否也能调节注意促进效应。结果发现,在正性和中性情绪图中都表现出注意促进效应,并且二者没有显著差异,即正性情绪对注意促进效应没有产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