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讲到比喻时,教师往往强调喻体必须是熟悉的事物,否则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一些书中也提出同样的要求,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就把“喻体要常见、易懂”作为运用比喻的一项原则。笔者认为,“常见、易懂”的原则不能概括所有的比喻,因为比喻除了说明事物、事理之外,还有“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黄、  相似文献   

2.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3.
张峰 《语文天地》2008,(8):16-17
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比喻借丰富的联想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点作比较,使被比的事物或现象的特点更加鲜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意思是事物虽然是北胡南越相隔遥远,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一般是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去描写或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用来打比方的两个事物,必须有某些相似的地方,这样才能运用比喻。一个比喻句是由三部分组成,即被比喻的事物(本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喻体)和比喻词,  相似文献   

5.
《坛经》本身蕴涵着巨大的美学价值,但学术界开拓不够深入。挑选学界不太注意的问题加以研究,例如《坛经》潜美学的问题,《坛经》般若境界与潜意识、意境的微细区别问题,《坛经》蕴涵着的几种审美形态的问题,《坛经》美学与康德哲学等的比较问题。希望这些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能填补《坛经》美学研究的一些空白,有助于推进或深化《坛经》美学乃至禅宗美学、中国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敦煌本《六祖坛经》的修辞方式省略、引用、比喻等。  相似文献   

7.
"波罗蜜"是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译为到彼岸。《坛经》对"波罗蜜"的理解是和到彼岸、离生灭联系在一起,这和其他佛教"波罗蜜"的含义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于《坛经》中的"彼岸"在自性之上,所以此"彼岸"不脱离世间,觉悟到自身中本有的真如性,就到达了彼岸。《坛经》以"流水"比喻"波罗蜜",与佛教"五蕴"理论有关,同时代表了动静不二的清净佛性。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来说明某一事物,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比喻的事物(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极相似,但是在整体上又截然不同。比喻的关键在于找出本体和喻体间的极相似点,借助于已知的熟悉的喻体达到对未知的生疏的本体的某种理解或启发,起到触发联想、求同存异的作用。例如,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客观现实中并。  相似文献   

9.
利用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不熟悉的生物知识,用恰当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生物概念或生物原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中的难点。通过举例来谈比喻在生物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常常发现有人把本体、喻体、比喻词误认为是比喻的三要素。最近在阅览室随便翻翻,又看到一篇题为《打个比方就知道》的文章(《小学生阅读报》1994年1月15日第5版,吉林出版,作者:陆桂林)。作者说:“比喻由三个部分组成,通常又称比喻三要素,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在“比喻”词条中说:“被比事物、比喻事物和相似点是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见该词典第14页)可见,比喻的第三个要素是“相似点”,而不是“比喻词”。  相似文献   

11.
比喻略说     
比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即被比喻事物,喻体即作比事物.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喻词。例如鲁迅先生《药》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里“丛冢”是被比喻的事物,就是本体;“馒头”是作比的事物,就是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接词“宛然”就是喻词。  相似文献   

12.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比喻的特点,而且已被大多修辞书籍所沿用。对比喻的特点,古人也早有阐发,但不够全面。如《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引晋挚虞《文章流别》说:“比者,喻类之言也。”朱熹在《诗经集传》里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里,前者道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间要有相似之点(类),后者说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要是不同的事物(此和彼)。的确如此。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若为同一个事物,比喻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但若二者之间绝无相似之处,则本体和喻体就失去了其联结的桥梁,没有了交通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所谓比喻,就是根据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的某种相似之处,借助喻体来打比方。用以说明本体道理的方法。比喻用于物理教学时,被打比方的事物叫本体,一般说来,本体就是某一物理概念、规律或物理知识的难点、疑点;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喻体应是学生所熟悉的浅显易懂的事物。比喻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等特点,因而它用于物理教学,常可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敦博本《坛经》中的“吾”与“汝”的配对使用可能带有地域特征,而“你”的出现则反映了本的人称代词正处于向新的系统发展或调整的过程中,弄清敦博本《坛经》语言在在时间上或地域上的特点,将有助于廓清敦粕写本《坛经》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5.
拙文《小议“霜叶红于二月花”》(见《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P20·《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科学道理》)刊出后 ,收到几位同行的来信 ,让我写信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夸张。现将回信内容摘录如下 ,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强喻”的修辞手法。邢福义等六位老师编著的《语文知识千问》(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一书说 ,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强调本体(被比喻的事物)胜过或不及喻体(比喻的事物) ,借以达到夸张的目的 ,这种修辞格…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解读《马太福音》,并与《论语》比喻手法的对比,将《马太福音》中的比喻分为三个类别,阐明了《马太福音》中运用比喻的意义。寓言式比喻在寓言中包含多层次的比喻;象征性比喻,与《圣经》其他章节紧密联系,需要联想;抓取事物特征,将人拟物化的比喻,与中国《论语》中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琵琶行》音乐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我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之绝唱,在《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段中,尤以博喻、通感见长。什么叫博喻?博者,多也;喻者,比喻也。博喻,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所递进或有所变化的比喻连用在一起,表达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或表达一种事物  相似文献   

18.
修辞手法     
比喻考点分析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二者的词语)组成,它包含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通感五种。构成比喻的条件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物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19.
小Q填字     
横向一、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后句。二、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三、明白地表示或宣布。四、岳飞《满江红》中“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前句。五、比喻人力、财力、物力前后接不上。六、白居易《忆江南》中“江南好”的后句。七、一种饼干的品牌。八、独一无二的。九、在一起。十、指某人或某事物被社会、公众知道、熟悉的程度。十一、(物体)向一边偏斜。十二、曹植《七步诗》中的一句。十三、文章的组织结构;书画篆刻作品的布局。十四、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浙江省东北部。十五、死硬顽固的反动集团。十六、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一句。十七、美国东北部大城市。  相似文献   

20.
联想,就是由一件事物而想到另一件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到的事物就是储存在记忆里的事物。它把所见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与所想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文章里写进了联想,就可以使文章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使思想感情得到充分表达,使文章更形象、生动,中心明确。大纲对小学生的作文要求指出:逐步做到要有“具体内容”和“真情实感”。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重视了如何用联想法描写事物的序列性片断训练。一、相似联想观察时找出两种事物在形态或性质上的相似点,用比喻手法写。如第十一册《草原》一文写草原上的河时有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