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所追求的是译作与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以翻译时作必要的文化诠释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它已成为翻译这一重构交际事件过程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译者则是文学作品的信息传递者,两者是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文学译者,不仅要对原作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也要对译作读者负责。文学接受中的读者在文学作品的审美中所承担的角色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与后者也有着相通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翻译者通过充分揣摩原作的文学情感、文学意向及文学意境,将其美学价值完美表达出来的过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以及其美学特征和价值体现进行分析后,来认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探讨美学价值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其文学性。文学不是对现实的刻板反映,它趋向于使现实陌生化,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习惯性接受方式打破,使之成为新颖的客体。文学作品中包含的陌生化元素很多,主要有语言、叙事、视角转化和选材取境。对于我国的文学翻译来说,原作中陌生化元素的保留及翻译是一种新的境界。所以,对原作中陌生化元素的识别与恰当处理对整个作品的成功翻译至关重要,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便将艺术界的术语"形似"和"神似"借来作为翻译的两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此后,神似派和形似派展开了一场"激战"。"形"和"神"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两者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只有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译文才能更加如实地传达原作。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本文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语言特征为基础,着重讨论了翻译工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应注意到文学文本这些独有的特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文学文本翻译的神似,利于译文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优秀语言文化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廖杨佳 《海外英语》2013,(19):137-139
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决定了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审美品质传递的极端重要性,而文学作品因其审美功能与高度抽象性,广泛运用模糊言语营造美感。因此,文学翻译对原作模糊言语的恰当处理及其美感的传达提出了较高要求。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美学相关理论的结合,为考察模糊言语的美学蕴含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留存提供了较好的视角。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杨宪益和戴乃迭《边城》英译本中模糊言语的处理及其美感的存留与磨蚀情况展开考察,尝试以此了解模糊言语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与关联性语境紧密相连,不同的认知语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意象。英汉民族由于认知语境不同,对于同一意象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翻译文化意象时无法同时传递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而出现文化亏损。在文学翻译中,采取直译补充和直译加注为主的异化翻译策略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文化亏损.使原作的意图和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实现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文学作品的作者、译者、原作、译作,以及读者等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的限制,从而表明没有不受限制的文学翻译和翻译,翻译因而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质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作,它无法脱离译者个人风格的深刻影响。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译者个人风格与文学作品原始风格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原作品的文学风格,尽量淡化自己的个人风格,把译者风格很好地融入原作风格中,从而使二者之间实现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3.
戴连云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79-80,96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行为,意识形态始终通过译者对它起着作用。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对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的处理,可能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生成与原作不同的人物形象,造成人物形象的"变形"。人物的"变形"可以体现在思想行为上,也可以体现在外貌特征和性格上。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承载着深厚的美学价值,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要表达原作的思想内涵,更要呈现出其中的美学价值,让不同文化环境中读者共享精神财富。该文以英语文学为切入点,根据翻译相关案例说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由一种概念映射到另一种概念的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概念隐喻视角下对《京华烟云》中的隐喻进行英汉翻译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和翻译方法,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挑战。研究发现,隐喻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有隐喻式隐喻翻译、移植式隐喻翻译和白描式隐喻翻译三种。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时,需充分考虑隐喻的深层含义,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同时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用与原语不同的语言将原作表达出来的艺术。翻译有很多种类,包括口译、广告翻译、会议翻译、文学翻译等等。在各种翻译当中,文学翻译由于其涵盖的范围广、文体多、所涉社会文化层面宽而成为译者密切关注、重点研究的课题。各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类型。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译无定规",根据文学翻译的特点,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文化环境,处理好文化误读现象;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注重形神兼备,必要时形可做改动;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审美,译出"意境"。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艺术,文学翻译是用艺术的手法来再现艺术,而形象思维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和共同方法,因此形象思维的运用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再现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以小说翻译和古诗翻译为例来说明文学翻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形象思维的运用。译者运用形象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把握原作(言—象—意),用地道、流利的译入语传神达意,再造原作的艺术形象,再现原作的美感(意—象—言),使译作充满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武晓黎 《考试周刊》2011,(25):26-27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译者的角色定位于"仆人",主张译作对原作的绝对忠实。但是,事实上,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忠实地传递原作的风格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文学翻译。当然,不同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手法来重现同一文本的风格。本文拟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指导,针对国内对日本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的翻译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翻译家们对衡量翻泽的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概括来说,翻译标准以“忠实”“通顺”为核心。散文是抒发作者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所以散文翻译不仅要“忠实”,“通顺”,还要“传递原作的思想感情”。张培基先生凭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透彻理解和熟练驾驭,在翻译散文《巷》中力求做到内容忠实,译文通达顺畅,充分传达原文作者感情,实属一篇佳译。  相似文献   

20.
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大为不同,需要经过译者的翻译才得以与一般中国读者见面.所以说,对外国文学作品而言,除了作者赋予它生命以外,译者施与它能够走向世界的变型.经过翻译的文学作品,是艺术的二次创造,比起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这一过程更为复杂.因而,外国文学作品的读者,应当建立起版本意识.同一部作品,或许因为不同的翻译者而面目迥异.所以,熟悉外国文学的读者明白翻译的重要性,阅读优秀译者的优秀译文,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更不会出现歪曲原作的现象.例如,傅雷先生翻译的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人说"没有傅雷,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可见傅雷先生在向中国翻译以及介绍巴尔扎克小说这一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