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预备立宪基本国策的确立,及其实行宪政的模式的选择,与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五大臣”之一的法部尚书、军机大臣戴鸿慈在清末预备立宪发动初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惠霞 《考试周刊》2014,(59):120-120
中学历史教材对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内容和作用的介绍极其简单,无论是从高考的角度还是从新课改的角度,都应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有更全面的介绍和更客观的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放性和研究性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清末地方自治是清末预备立宪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晚清的地方自治活动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并随着清末预备立宪活动而得以推行,虽然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清末地方自治的首创意义以及它在推行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官僚立宪派与清末政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预备立宪”,起于1904年日俄战争前后立宪派和部分官僚的吁请,经过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至1906年9月正式宣布。在整个“预备立宪”期间,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关于立宪问题的争论始终存在,并形成清末政争的主体。对于清末政争,史学界歧见颇多,而笔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前后的清廷政争既不是立宪与不立宪之争,更不是满汉之争、权利之争,或新旧之  相似文献   

5.
清末预备立宪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已被打破,清政府着手改革专制制度,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过渡。经过立宪,清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开端。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清末宪政改革在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实效。由于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财政极端困难,再加上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缺乏,使得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在蒙古地区好象无多大价值。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对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不同意那种把清末预备立宪视为旨在“消弥革命”的“欺骗性”的“假立宪”的传统观点。本文从清末政局着眼,并通过日俄战争的分析和中西政体比较,尤其深入地分析了清廷立宪派的阶级本质及其同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分歧、争斗,进而深入地阐明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宗旨、目的及其历史的进步性和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7.
清末最后三年,载沣采取集权政策,将中央和地方权力收归到自己及其亲信手中,从而引发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场政争的性质不是单纯的满汉之争,而是对清末预备立宪领导权的争夺,是预备立宪的缓进和急进之争。政争对清末宪政运动的进程和清朝的灭亡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1906年开始,清末统治者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对于这场宪政改革,传统的观点皆以“骗局”二字加以认定而对其影响认识不足。其实,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清末预备立宪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同时给国人以深刻的民主宪政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清末立宪思潮与清政府预备立宪活动的历史背景出发,认为立宪思潮及清政府预备立宪活动是地方自治思潮得以高涨的重要条件。揭示了当时地方自治思潮高涨的诸多表现;概括了地方自治思潮高涨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预备立宪就是正式立宪前的准备。清末预备立宪指的是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6年“预备仿行立宪”,开始了预备立宪的进程。1908年8月预定9年内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及附属法《议院法选举法要领》;1910年在立宪派的要求下将预备立宪期限提前三年;1911年设内阁,这就是“皇族内阁”。10月辛亥革命爆发,预备立宪也最终随清王朝的灭亡而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