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听到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这个名字,还是十四五年前,我读到诗人王寅的一首名为《罗伯特·卡帕》的诗。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湄公河三角洲却一直在下雨 三周以后他就死在这儿 死在黑色的雨季 他的脸上从没有伤痕 没有 最后倒在芭蕉树下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知识与趣味     
红十字的由来最早的十字架是流行于中东和欧洲的一种酷刑用具,罪犯常常在十字架上被钉死或挂死。大约在公元32年,罗马帝国下令以此刑处死耶稣。耶稣死后,他的门人宣传他是为救赎世人的罪孽而死,又说他已升天,就这样创出了基督教。十字架集中体现了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因而自然地成了它的标志。公元4世纪罗马大帝宣布废止钉十字架的死刑。从此,十字架已不再是刑具,而仅仅是宗教标志了。佩带十字架的,主要是天主教、东正教以及新教若干派别的神职人员和某些信徒。有的只是在一定的场合才佩带。这些习俗因时代、派别和民  相似文献   

3.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我主要探讨的是跨文明研究。这个问题在近几年的学术界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借这个机会,我想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的阐述,以期明确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实质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新书预告上一见到《洋教士看中国朝廷》(朱静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这个书名,我就猜测这是一本关于清代前期来华耶稣会士的读物。不久,书出版了。赶紧找来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正是18世纪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书信的编译本。说起耶稣会士书信,对这一时期文化、历史稍有涉猎的研究者都知道它的大名,无不亟盼一睹为快。说也奇怪,洋洋数十卷的耶稣会士书信,几乎有了欧洲主要语种的多种文本,连东邻日  相似文献   

5.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4,(8):21-21
正@看历史:抗战时期,有一记者碰见一军人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军人表示,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有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译言:《容闳自传》之访曾国藩:"他问我这时为中国做的最好的事是什么。如果我的朋友没有在几天前告诉我引进机械工厂的事,我必定会将我的教育计划来作为回答。但是在当时  相似文献   

6.
正从事新闻采访的记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在采访中应坚持正面宣传,这本身没有错,但有时却忽略了另一面潜在的事实,而这一部分事实对读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新闻价值。比如,某知名英模网公殉职后,多数媒体都报道了这样的事实:她是出车祸死的。但媒体却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没有写出司机是酒后驾车出事的。其实,如果写出这个事实,并不会影响英雄人物的形象,反而会给广大司机一个强烈的震撼:今后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第一,生命为本。比如,一家知名酒厂厂长因为厂子被别的酒厂兼并,他想不开举枪自尽,媒体纷纷进行了大幅报  相似文献   

7.
在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我碰到一位在当地乃至欧洲都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叫科尼,但人们习惯称他工程师。因为他不但经营有方,而且有道,在欧洲企业界曾被评为“欧洲先生”。当他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他开口就问我说:“你知道我最羡慕你们中国的是什么吗?”他把我给问懵了,我猜了几秒钟之后,犹犹豫豫地回答他说是不是中国菜。他说:“中国菜我当然喜欢了,但我最羡慕的是你们中国的人才。”接着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5年前,我决定新建一个工厂,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厂长的广告,报名期限是7天。第二天上午,有人报告我说,来了一位应聘者,是个中国…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是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50周年,我非常高兴有机会来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们莫斯科大学现在有1500多个中国的留学生,莫斯科大学新闻学院有200多个中国的留学生。现在没有时间具体地介绍我们学校的情况,我只能说:欢迎到莫斯科来。我们新闻学院之间有不少共同的特点。第一,我们的学院去年也搞了成立50周年的庆典。第二,我们在文化方面有不少共同的特点,比方说现在很多俄罗斯年轻的学生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学习汉语,我问他为什么。他们说,第一,非常喜欢学汉语,因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语言;第二,中国的发展很快,我们想适应这个情况…  相似文献   

9.
法拉奇要当"事件见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法拉奇,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她写的那本《风云人物采访记》。她本人也因采访世界风云人物而享誉佳名“世界政治采访之母”、“二十世纪后半期历史的见证人”。被称为当今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法拉奇,全名奥丽亚娜·法拉奇,1930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工匠家庭。法拉奇的父母非常贫困,但他们允许自己拥有一样奢侈品——书籍。这使法拉奇从小就有机会钻进书的海洋。 法拉奇在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之后,对历史产生了许多疑问和遗憾。比如,耶稣整天被人们膜拜,却没有人真正知道他长得是什么样子,他是黄头发还是黑头发,是胖是…  相似文献   

10.
卢国军 《出版参考》2004,(29):47-47
脑袋已经被"屁股"决定了还不自觉,有些知识分子大讲"个人主义"时,已先把自己与民族和国家分开了. 去年我在福建与一位偷渡到欧洲又被遣返的青年有过一段交谈.对于偷渡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困苦他说倒没有觉得什么,甚至对于蛇头的贪婪他也觉得可以理解.他自言至今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仅仅想到欧洲打工挣些钱,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要付出如此高的代价?他说最受不了的是欧洲警察"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的眼神.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08,(19):22-22
阿里巴巴的掌门人马云没有漂亮的学历和眩目的履历,只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他自称不懂电脑却对互联网行业有着坚定无比的信心;他口才一流却异常爱好在媒体上与同行打嘴仗;他目空一切狂妄过人,他说过许多中国企业家没想过或者想过却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比如我们公司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比如我要做  相似文献   

12.
摩罗是笔名,取自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摩罗”这个词出自梵语,意思是恶魔。而最早被冠以这个称号的文人,则是以拜伦为代表的英国浪漫派诗人们。而今,一名中国青年自己把自己叫做“摩罗”,显然不是无意为之。在他的《中国文人》一文中,他这样解释自己使用“摩罗”这个笔名的原因:“我可以没有恩宠没有地位,可以没有名气没有桂冠,但我决不可以没有自我,决不可以没有独立人格。我一定要把自己与中国文人区别开来,与一切中国奴隶区别开来。倘若  相似文献   

13.
他,荣获过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也是唯一具有中国和菲律宾双重国籍的上将;他,几经生死传奇,自己也曾说过“我一生至少有五次应该死而没有死.”左胸上的那颗子弹,甚至直到逝世后才被取出;他,虽没有学过军事,没有上过黄埔、抗大,却有着许多雅号,如“华侨将军”、“打不死的铁将军”、“抓不住的飞将军”、“敢于负责的将军”、“梅兰芳式的将军”、“围棋将军”、“拒腐蚀将军”……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5.
欧洲数字图书馆与世界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先生 尊敬的各位馆长、同行: 大家好! 我非常高兴而且十分荣幸有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我们欧洲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6.
一位新闻干事说起成功之道,他告诉我:“我是非头条不写,自己认为是头条的稿件才动手。”他还对我说:“就这样,有的从头条掉了下来,有的从一版跑到了二版,也有的干脆没有上报。” 听了这位朋友的话,我想起了打靶。打靶,一般是死盯靶心“十环”的,噼哩啪啦枪声一停,除个别穿心而过外,不少就掉到了七环八环上,有的干脆就连影子也没有了。 细细琢磨打靶和投稿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我是宁夏吴忠电视台的一名记者,给贵刊写这封信,心里是十分不安的。因为不久前,我的一位年轻同事自杀了。这位同事曾和我在同一宿舍一起住了两年多,直到他去世前两个多月才分开。并没有什么外在的直接原因导致他自杀。我知道他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我想他的死和心理障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老范即范以锦先生.过去,他所领导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部下和同事就这么称呼他们的"老大".上一次,笔者在<南方人物周刊>报道他,也使用了这个称呼.今天,再一次有机会写他,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个称呼.虽然笔者是比老范晚一代的员工,在生活中还不习惯这么叫.但总之,提起老范,令人肃然起敬.能有机会再写老范,是我职业生涯的荣幸.我很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尽管预约发表的网络和杂志催稿也太急了!  相似文献   

19.
有位编辑同仁问我:要是叫你去打仗,你是希望做个快枪手好呢,还是做个准枪手?我问:何谓快枪手?何谓准枪手?他便解释说,就像打敌人,快枪手是指不经瞄准,“啪”就打出去,不管是死是活,反正敌人是被打着了;而准枪手呢,则指经瞄准,“啪”一枪打中要害,敌人便被打死了。我略一迟疑,说:当然要做快枪手啦,一枪一个多痛快。“那么,比如我们写新闻作品又如何?”我说:同理。话虽这样说,但过后仔细一考虑,这样回答未免有失偏颇。我们  相似文献   

20.
我早就想采访梁若洁,可一直没有个机会,不是他忙于下厂矿采访,要不就是我抽不出时间,总不能如愿以偿。最近,梁若洁被山西省记协推荐为全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的参评者之一,我闻讯后急忙赶到山西工人报社,好不容易见到他。 这不,梁若洁刚从平朔露天煤矿采访归来,风尘仆仆,一脸倦意,我抓紧这个机会和他攀谈起来。谈到这次下基层发现一个很典型的先进工人,他滔滔不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问起他的成绩来,除把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