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生物柴油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目前主要采用固体碱催化酯交换反应进行制备。以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固体碱是催化酯交换反应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催化剂。本文综述了以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固体碱研究状况,并对用于制备生物柴油的该类催化剂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磺酸型离子液体催化废弃玉米油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备了稳定性好的基于-SO3H Bronsted酸型离子液体,考察其催化废弃玉米油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催化性能.考察离子液体催化剂的用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吡啶丁基磺酸硫酸氢盐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较好,在反应温度170℃,n(甲醇):n(玉米油):n(离子液体)=12:1:0.057,反应5h,生物柴油的收率可达37.5%.  相似文献   

3.
对固体碱催化剂催化固定床法工业化生产生物柴油进行了模拟.顺利进行了小试实验,并建立了生物柴油合成的酯交换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描述酯交换反应.通过对文献中的气液平衡数据的回归得到了生物柴油的安托因方程.选择NRTL模型对脂肪酸甲酯(FAME)-甲醇-甘油体系进行描述,得到了体系NRTL的二组分参数,利用Aspen Plus对该体系液液平衡数据(LLE)的回归得到了三组分相图.为了预测固定床工艺生产在工业规模放大1 000倍后的效果,Aspen Plus对2个流程进行了仿真模拟,预测物料和能量消耗.模拟结果表明,与先前文献报道的数据相比,每小时生产每吨生物柴油至少可以减少350.42 kW的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4.
生物柴油是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与甲醇等低级醇发生酯交换反应而制得的产物,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实验探讨了NaF/Al2O3催化餐饮废油与甲醇的酯化反应,利用正交实验、单因素实验讨论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为9:1、催化剂用量2%(质量分数)、反应温度62℃、反应时间90分钟.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产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石油产品一直是汽车的主要燃料,但石油资源紧缺及其使用所带来的一些环境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去努力寻找新型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介绍了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的性能,以及用酯交换法和发酵法生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酸性离子液体[HNMP][HSO4],用于催化潲水油制备生物柴油,并研究了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剂油摩尔比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较适宜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140℃,醇油摩尔比为11,剂油摩尔比为0.08条件下,酯交换反应转化率为90.28%。  相似文献   

7.
以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利用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采用分析游离甘油的方法测定酯转化率,探讨了酯交换反应中水的含量、醇油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底物加入方式为条件变量时对生物柴油制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反应条件为水含量6%,醇油摩尔比4∶1,反应时间12h,温度45℃,甲醇分三次加入,在此条件下该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大豆油的酯转化率可以达到45.2%。  相似文献   

8.
以植物油脚-皂脚为原料,采用酸化、酯化、酯交换的方法来制取生物柴油。通过正交实验得到酸化植物油脚-皂脚与甲醇酯化、酯交换的最佳工艺条件:醇油脚比为6∶1,催化剂用量4%,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4 h,脂肪酸甲酯的收率达到76.8%,酸值为0.5 mg KOH/g。制备的生物柴油,其主要性能指标与0#柴油接近,比其他柴油组分的调和性好,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用自制的SO_4~(2-)/La_2O_3-ZrO_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生活污油与乙醇进行酯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在醇油比11∶1,催化剂用量2. 0%,80℃下反应5h,生物柴油的酯化率可达93. 2%。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所得产品进行表征分析,表明其主要成分为C16~C18脂肪酸乙酯,且纯度高。  相似文献   

10.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柴油是由生物质原料的油脂经过化学变化后生成的、具有和柴油相似功能的酯。本文对目前制备生物柴油所用的各种生产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几种生产生物柴油的绿色工艺,包括酶促合成法、固体酸碱法、离子液体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和超临界甲醇法等。  相似文献   

11.
以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SIPM)和乙二醇(EG)为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常用聚酯染色改性剂间苯二甲酸双羟乙酯-5-磺酸钠(SIPE)。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转化率,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催化剂类型及用量,物料的摩尔配比等因素对SIPE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获得较高SIPE转化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EG/SIPM摩尔比为10.6,0.4%的Zn(Ac)2做催化剂,175℃,反应2h。  相似文献   

12.
废猪油甲酯化制取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猪油的酯交换以及获得的甲酯产品用作燃料油时对产品成分的要求,并测定了相关的理化性能指标。甲酯产品可以做为生物柴油添加在矿物柴油中,一方面可利用废弃的或者过剩的猪油资源,以缓解能源的紧张局势,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是一个极具前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碳酸丙烯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作为医药中间体在制药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外消旋环己二胺进行拆分,进-步合成手性催化剂(S,S)-SalenCo,然后利用手性催化剂,动力学对外消旋的环氧丙烷开环得到手性1,2-丙二醇,再用手性的1,2-丙二醇与碳酸二乙酯通过酯交换反应得到手性碳酸丙烯酯.该方法具有对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为R-碳酸丙烯酯的合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考察了使用冶炼镁工业废渣制备非均相固体碱催化剂并评价了该系列催化剂在菜籽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中的活性。废渣处理后,与SiO2在无水乙醇中浸渍,干燥后,在N2保护下1073K焙烧5h。用XRD、CO2-TPD、BET等对该系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当Mg-Ca/Si摩尔比变化范围6-9:1时,形成稳定的六边形的MgO和立方体CaO,对于酯交换反应展现出较高的活性。并且,催化剂的活性随着Mg-Ca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最有条件下,油脂转化率可达到99.8%,活性类似于商业使用的碳酸钙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T. Pradeep 《Resonance》1999,4(1):53-62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systems have been shown to spontaneously assemble on appropriate solid surfaces to form films with thicknesses of molecular dimensions. The special techniques needed to prepare, characterise and study such monolayers are describe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se systems as catalysts, sensors, electrooptic and other 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16.
Supported bimetallic nanoparticulate catalysts are an important class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for many reactions including selective oxidation, hydrogenation/hydrogenolysis, reforming, biomass conversion reactions, and many more. The activity, 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these catalysts depend on their structural features including particle size,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y. In this review, we present important structural features relevant to supported bimetallic catalysts focusing on Pd-based bimetallic systems and recently reported strategies to control them through different synthesis methodologies. Further, we focus on a few reactions that are relevant to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i.e. CO oxidation, hydrocarbon oxidation, hydrodechlorination, and NO x decomposition, where Pd-based catalysts are often used successfully. In spite of much progress in these areas, still there is a need for more advanced catalytic technologies to address the grand challenges lik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Some of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sign of bimetallic catalysts were made because of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material scientists, spectroscopists, microscopists, catalysis chem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tate-of-the-art characterization methodologies,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s, and structure-activity correlations. This review is aimed at inspiring scientists to rationally design catalysts for a green and sustainabl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