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是一首描写一位女子在秋天月夜思念爱人的民歌。诗中的女子一片痴情,她愿借月光把自己的情思传递给千里之外的爱人。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类似这样写望月相思、见月怀人的作品不胜枚举,像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著名的篇什。  相似文献   

2.
<正>[案例描述]以《望月怀远》这首诗词鉴赏课为案例,谈诗词教学的细读细说见张力。课题:《望月怀远》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课时:1提供者:孙霞单位:南京五中一、教学内容分析选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唐代张九龄的名篇,为望月怀思之作。诗作较为浅显,但略有可琢磨之处。学习该诗有利于学生锻炼诗词语言表达的细腻处,品味诗人情感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是一首著名的望月怀人诗。首二句意境阔大,时  相似文献   

4.
《卷耳》是一首夫妇分别之后相互思念的诗,与所谓的后妃无涉。它是完整的一首诗,而不是两首诗,诗的第一章和其余三章"同是怀人之作",是男女对唱的诗,即诗的第一章为妇女所唱,其余三章为男子所唱。  相似文献   

5.
《卷耳》是一首夫妇分别之后相互思念的诗,与所谓的后妃无涉.它是完整的一首诗,而不是两首诗,诗的第一章和其余三章“同是怀人之作”,是男女对唱的诗,即诗的第一章为妇女所唱,其余三章为男子所唱.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11课《近体诗八首》中有一首刘禹锡的诗《石头城》,第12课《词七首》中有一首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著名词篇。对于这首不同寻常的词作 ,人们似乎早有定论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词的基调是乐观、开朗的。教学参考书上如是说 ,我以前在读书时老师也这样对我们说 :词的上片是望月问天 ,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是对月怀人 ,抒写离合之情。对此说法 ,我总觉得有点似懂未懂的味道 ,对文中有些词句的理解 ,则更为模糊。而今作为老师的我 ,若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讲 ,学生是否也会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觉呢 ?为此 ,本人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愿与方家商榷。词的小序部分写道“丙辰中秋…  相似文献   

8.
《静夜思》是李白的一首深秋之夜思乡怀人的五言小诗。它短小精悍,语言明白晓畅,情致深远真切,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人口,历久不衰。这首诗在《李太白全集》中原为: 床前看月尤,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乡石巴故乡。忍已在的选本均为  相似文献   

9.
<正>杜少陵有一首思乡怀亲诗,题作《月夜忆舍弟》,其诗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此诗当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流寓秦州时所作。诗一开篇,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写眼前实景,似信手拈来,毫无用心着力处,实则为入题做足了准备。秋天是大雁南归的季节,诗人流寓他乡,闻雁声而起思乡怀亲之情。且在这种感情的促使下,他抬  相似文献   

10.
读词三记     
詠史词是从詠史诗发展而来的.我国最早的詠史诗是东汉班固的《詠史诗》.其后,三国时曹植的《三良诗》,南朝,宋,谢宣远(瞻)的《张子房诗》都是班固《詠史诗》的继续,都是一首诗专詠一人一事的.三国时杜挚的《赠毋丘俭》诗则叠用八个古人之名,打破班固以来一首诗詠一人一事的写法.晋代的左思写《詠史》八首,更进一步借詠史以抒己怀.对此,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云:“太冲《詠史》,不必专詠一人,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引用的这两首诗在中起什么作用?笔试作如下解读。  相似文献   

12.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定居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时所写。在蜀国的头两年,杜甫有过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因此心情也比较舒展愉快。他写了一些蜀中的风土人情和山水风景诗,展示了杜甫的五律的另一面。这类的诗有:《田舍》《西郊》《江亭》《春夜喜雨》等。《春夜喜雨》表面上看是一首咏物、写景诗,其实更是一首抒情诗。它不同于杜甫的其他诗作,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情。读杜诗无论是个人遭际,还是家庭离乱;无论是游山览胜,还是咏史怀…  相似文献   

13.
杨桂姝 《辽宁教育》2007,(10):56-56
一、说教材 《望月有感》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以白描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兄弟姐妹流离异地的真实情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中期藩镇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学习这首诗要求学生在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的的痛苦。学习这首诗要求学生在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反复的吟诵中探究赏析作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描写众姐妹大设春灯雅谜。写道:“……宝琴走过来笑道:‘我从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的诗。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姐姐们请猜一猜。’众人听了,都说:这倒巧,何不写出来大家看一看。”薛宝琴写出来。但大家却猜不着。这十首怀古诗成为《红楼梦》一大悬案。  相似文献   

15.
宋敏求所编《孟东野诗集》是今天所见一切孟郊诗集的祖本,其存疑诗亦复不少。其与聂夷中重出诗中,《劝酒》“白日无定影”和《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二首》其二“日往复不见”两首,作聂夷中诗为是;其《怀南岳隐士二首》为僧贯休所作的可能性更大;《感怀八首》所述多有与孟郊生平不合处,其二、其六当为孟云卿之诗;与顾况重出的《婵娟篇》,却不可轻易否定,它可能是孟郊早年受吴中诗派影响,学习吴楚民歌的结果;《读张碧集》虽非孟郊所作,但孟郊推尊李白、主张风雅的一贯主张并不会因此而坍塌。目前辑补的孟郊诗只有《望远曲》与《观音岩》两首较为可信。孟郊共有组诗28题155首,宋敏求《孟东野诗集·后序》云得孟郊诗“五百一十一篇”,可今天所见各本均不足此数,原因很可能在于组诗的拆分计数上。  相似文献   

16.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17.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朋友入蜀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难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油),可以说自小对四川的…  相似文献   

19.
沈尹默的《月夜》,是中国现代新诗诞生的第一批婴儿之一。1918年元月,《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九首,其中有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刘半农两首,《月夜》既是其中的一首。从中国现代意象诗发展的角度来看,《月夜》显然是中国现代最早发表的意象诗。 1922年8月,北社编辑出版了《新诗年选》,是初期白话诗较好的一个选本。愚(?)在评《月夜》时说: 这首诗大约作于一九一七年的冬天,在中国新诗史上,这是第一首散文诗。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相似文献   

20.
<正>《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怀古代表作,天历二年,正值关中遭遇大旱,作者本已赋闲在家,但仍然“受命于危难之间”,前去关中赈灾,该首元散曲即是作者在赈灾途中有感而作。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一共创作了九首怀古散曲,分别为《潼关怀古》《咸阳怀古》《沔池怀古(二首)》《北邙山怀古》《未央怀古》《骊山怀古(二首)》《洛阳怀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